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迅速,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我國社會正處于“黃金發展期”,但同時又是“矛盾凸顯期”,新老問題交織出現。這就要求我們能夠妥善協調各方利益關系,積極化解各種不利于社會穩定的因素,建設和諧社會。正如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下稱《決定》)提出的: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這里所指的和諧社會,是充滿創造活力、各方面利益關系不斷得到有效協調、公共秩序穩定、人們和睦相處的社會。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構建和諧社會,就是使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和諧發展。具體說,就是使各種社會資源在地區之間、產業之間、部門之間進行合理有效配置,使生產力可持續地發展,所有社會成員公平分配、占有和享用社會財富的社會。換言之,在和諧社會中,既要保持經濟有效、可持續的增長,又能較好地平衡公平與效率之間關系,合理調節收入分配關系,防止兩極分化,使全體人民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和睦相處,走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發展道路。
一、建設和諧社會中的不和諧現象
構建和諧社會要以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為基礎,要求我們樹立和落實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與人的全面發展。這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本原則,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本路徑。所謂的可持續發展,就是經濟社會的發展要與人口、生態、環境和資源相互適應??沙掷m發展觀要求堅持發展的可持續性、協調性和公平性,正確處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以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當代人發展與子孫后代發展的關系,講求發展公平和分配公平,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而絕不以犧牲環境和資源為代價來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絕不以犧牲子孫后代的利益為代價來滿足當代人的利益。但是就我國社會目前的現狀來說,企業界也確實出現了一些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不和諧現象。
(一)犧牲員工利益
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離不開企業員工的努力。企業的贏利,也是企業員工辛勤勞動的結果。從理論上說,企業的員工理所當然應該享受由于企業的發展而帶來的經濟利益,可是事實上卻并不完全這樣。一些企業完全無視企業員工的利益,以犧牲企業職工的收入和福利為手段,極力擴大企業不正當的利潤,如經常性的加班加點、惡意拖欠工資、工作環境差,不注重員工的培訓,歧視農民工等等。
(二)安全生產注意不夠,事故屢屢發生
雖然國務院每年都要對企業的安全生產進行檢查,各級地方政府也對所屬企業嚴加督促,可是企業的各類事故還是屢屢發生。由于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的確存在著各種不確定的因素,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發生事故,本來確實在所難免。但問題的根源在于企業領導的重視程度不夠。有些企業領導的眼睛,只盯在企業的贏利上,千方百計想要節約企業的每一元錢,無視員工的生命和身體健康,既不愿意拿出錢來增添必要的勞動保護用品,也不愿意采取必要的勞動保護措施。該維護的機器不維護,該更新的設備不更新。
(三)環境污染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
一些企業為了能夠低成本地進行生產經營,完全不顧法律法規,任意排放廢水、廢氣和廢渣,對地球生態環境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據有關部門測定,企業因為不處理廢料所造成的環境損失,是企業贏利的幾百倍、幾千倍,有的甚至完全不可能用金錢來衡量其損失。
(四)惟利是圖,缺乏誠信
企業缺乏誠信,已經成為社會公眾注目的焦點。一些企業不顧職業道德,進行價格欺詐,提供虛假的企業信息欺騙公眾,生產假冒偽劣產品坑害消費者。
(五)缺乏服從強制性社會保障規定的意識
企業向政府有關部門納稅,這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可是一些企業單純考慮自身贏利,千方百計逃避企業應該繳納的各項稅費,包括員工的各種社會保險,這不僅是對員工正當權益的侵犯,而且為和諧社會的形成留下了后患。
(六)缺乏公益意識
無償獻血、門前三包、植樹綠化等等都屬于社會公益事業,但一些企業過于強調其生產的特殊性,缺乏作為社會公益事業參與者的積極性,缺乏提供社會公共產品的意識。
二、企業的屬性決定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必要性
何為企業?古典經濟學理論將企業定義為為社會提供商品并為其員工或雇員提供一定收入來源的經濟組織,即作為單純的經濟組織,為所有者賺取利潤是企業的根本功能,企業的根本目的就是利潤的最大化。但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進步,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企業的社會責任不應當僅僅停留于為社會提供產品或服務上,至少,企業應該對企業活動所造成的一系列社會成本負責,同時企業還應該對其他社會問題做出反映、參與解決。托夫勒在其《論企業改革》一書中提出:企業由只能滿足人們基本物質需求的經濟組織,正轉變為力求滿足永無止境的物質精神需求的社會組織。對企業本質屬性定義的重新認定,標志著世界已經進入了以人為本的文明時代。現代社會的一個顯著變化就是組織化,企業作為現代社會中一種廣泛存在的社會組織形式,深刻地影響了社會的管理方式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正如經濟學家彼得·德魯克所說:企業是社會的器官,是社會的一個部分,企業的本質是社會組織,其經濟組織的屬性只是第二位的。
“社會和諧,企業有責”。作為社會的經濟細胞,任何一個企業對于建設和諧社會、推進社會的有序發展都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增強企業社會責任感,樹立良好的經營形象,既是歷史發展的經驗教訓,也是未來世界發展的必然趨勢。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一個企業超出法律和經濟要求,追求對社會有利的長期目標的義務。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是在上世紀20年代,隨著資本的不斷擴張而引起一系列環境惡化、貧富分化、社會貧困,特別是勞工問題和勞資沖突等社會矛盾的產生而提起的。企業社會責任,至少應當包含四方面的內容:第一是對內部員工的責任。企業要公平分配企業利潤,保障員工合法的收入權益,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第二是對消費者的誠信。不生產假冒偽劣產品,不欺騙消費者,依法納稅,不偷稅漏稅;第三是對公共環境的責任。主要包括維護公共環境質量,使用清潔能源,共同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等;第四是對其他市場主體的責任。企業應誠信經營,為建設有序的市場體系貢獻綿薄之力。目前這四方面內容作為必要的道德底線,在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已經以法律責任的形式確定下來,是企業必須遵守的,具有一定的強制性。除此之外,在企業社會責任的較高層次——道德層面上,好的企業還應該像好公民一樣具有公益心,為社會公益活動做貢獻。
三、積極營造促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社會環境
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過程中,企業要及時轉變觀念,主動把企業的經營目標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結合起來,自覺主動地承擔社會責任,履行社會保障的義務,維護社會公共道德和環境道德,維護社會誠信,推動社會進步。
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受到行政的強制性要求而面面俱到地包辦職工福利,是消極被動地履行社會責任,企業回報社會的主動性并沒有得到充分的培育和發揮。而在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之后又缺少有效機制來規范企業的社會義務,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就會采取“甩包袱”的短期行為來達到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因此需要從政府的角度出發,構建完善的企業社會責任約束和監督體系。
建立企業社會責任約束和監督機制的基本要求在于建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過程中企業、社會和政府三者之間的合理關系,這種關系的建立以它們各自在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約束和監督體系中的正確定位為前提。建立企業約束和監督機制的主要責任在于政府,主要表現為政府應從維護社會利益和保證社會運轉的需要出發,以社會公眾利益代表和社會公共管理者的身份,以國家立法的方式和行使政府權力的形式,建立規范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法規約束體系。這一層次的約束是形成企業社會責任約束機制的基本前提和保證,也是形成企業監督機制的基礎和依據。保障企業社會責任約束和監督機制全面運行的重點則在于強化執法力度。政府應充當社會公眾的監護人及企業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協調仲裁人,以行政干預和經濟調控為手段,引導并監督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程度和方向,糾正或懲處企業逃避社會責任的行為,保證企業切實有效地履行社會責任。企業應從自身的生存與發展考慮,在社會中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提高社會責任意識,強化企業自律精神,不逃避社會責任并盡可能多地履行社會責任。社會團體組織也應發揮應有作用,加強社會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監督,充分發揮輿論媒介和消費者協會、工會等社會團體組織的作用,形成多層次、多渠道的監督體系,以促成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社會環境。
(作者單位: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經貿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