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最高法院明確法院新聞發布“禁區”引爭議
【本刊訊】(記者 段宏慶)9月12日,最高法院在北京舉行全國法院新聞宣傳工作會議,明確了法院新聞發布的五個“禁區”: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內容;對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被告人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斷出未成年當事人情況的各種資料;依法不公開開庭審理的案件,除審判結果和必須發布的事實、理由以外的其他內容;合議庭評議、審判委員會討論情況及上下級法院的內部函件;院領導指示不得發布的其他信息。
此外,有關刑事案件審判中的各種綜合性數字,未經有關部門或領導批準不得發布。
該消息經新華社披露后,立即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莫于川指出,法院同社會尤其是與媒體保持相對“隔離帶”,這在西方法治國家也是一個慣例。在國外,對于正在審理的案件,一般也都有嚴格的規定。為避免影響公正審判,媒體一般只能報道案件程序性進程。從此次最高法院劃定的幾個“禁區”來看,不得泄露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不得公開未成年人信息等四項規定,都是符合法律規定的,應該提倡。
但對于第五個“禁區”——“院領導指示不得發布的其他信息”,莫于川認為存在嚴重不妥。一方面,所謂“院領導”體現為個人意志,具有很大不確定性,這樣的“禁區”便無邊界可言;另一方面,法院不同于行政機關,司法權的行使在西方強調“法官獨立”,我國不提倡法官獨立,但至少法律上也承認合議庭獨立審判不受干涉。法院院長等“院領導”只是法院內部行政管理的負責人,以“院領導指示”來對抗外部要求司法公開的請求,顯然會破壞法院作為司法機關的自有機構特性,是典型的司法行政化的表現。
北京大學教授張千帆則認為,最高法院的規定看起來有其道理,但任何規范性要求的實施都要看具體的社會環境。司法公開是實現司法公正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中國現在的問題是司法公開不足而不是公開過多。我們承認世界通例是法院尤其法官應該保守低調,但在國外,是以法院裁判文書的充分說理為前提的;且不論影響如何巨大的案件,公開庭審和裁判文書的提供真正可對公眾開放。中國現在很多“公開審理”案件還存在假公開現象,裁判文書說理又不夠,很難預料若搞出一些“院領導指示”的“禁區”之后會是什么情形。
“法官不應該成為公眾人物,這是法律界的共識;但這并不意味著法院就可以成為陽光照不進的暗室。”張千帆說。
案件快報
吳明烈卷入社保基金案被查處
9月7日,上海新黃浦置業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今年4月,吳明烈已不再出任公司董事會董事及董事長之職,目前吳亦未在公司及公司第一大股東上海新華聞投資有限公司任職。
此前有消息稱,同時擔任新黃浦置業母公司、新黃浦集團董事長的吳明烈,因涉嫌嚴重違紀、違規,于9月1日被“雙規”。四天后,上海市黃浦區政府解除了吳明烈在新黃浦集團及新華聞投資的職務。知情人士透露,吳明烈的“落馬”與上海的社保基金案有關。(參見《財經》網絡版www.caijing.com.cn“每日特稿”)
“全國證券第一案”青島開審
9月8日,山東省青島市中級法院開庭合并審理畢曉燕等100人訴煙臺東方電子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山東乾聚有限責任會計師事務所虛假證券信息糾紛案。這是法院受理的“東方電子案”的第一批案件。
“東方電子案”因7000人的索賠人數和4億多元的訴訟標的,被稱為“全國證券第一案”。在法庭上,原被告雙方展開了激烈交鋒,主要涉及東方電子行為是否構成虛假陳述;實施日、揭露日、基準日的確定;原告損失的計算;系統風險確定等。但在庭審結束時,雙方均表示同意法庭調解(參見《財經》2003年第7期“洗錢成就莊家”)。
安徽原財政廳長受賄被判15年
安徽省淮北市中級法院9月5日對安徽省財政廳原廳長匡炳文受賄案作出一審判決,判處匡炳文有期徒刑15年。法院審理查明,匡炳文利用職務便利,單獨或伙同其子匡中平多次非法收受他人財物逾百萬元。
法治建設
高法起草有關破產管理人規定
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近日致函最高法院,請最高法院就《破產法》中“指定管理人和確定管理人報酬的辦法”作出規定。
新《破產法》于今年8月27日通過并出臺。該法第22條規定:“指定管理人和確定管理人報酬的辦法,由最高人民法院規定。”
目前,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已組成專門工作小組起草兩個辦法,并首次通過行業協會吸收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參與工作。同時,最高人民法院還將就適用新舊《破產法》銜接問題制訂司法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