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盲流”到“農民工”,再到農民名正言順地轉變為市民,這一艱難且漫長的過程反映了我國城鎮化進程的艱難
日前,國務院召開了全國農民工工作座談會。這是經國務院批準召開的第一次專題研究農民工問題的全國性會議。
這個會議強調,當前要圍繞農民工最關心、最現實的問題著力抓好十件實事:清理工資拖欠;調整最低工資標準;強化勞動合同管理;監督企業改善職業安全衛生條件;保障勞動者權益和嚴厲查處使用童工;加強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進行技能和安全培訓;推進工傷和大病保險及探索養老保障辦法;保障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做好計劃生育管理服務,并將農民工及其子女納入傳染病防控和計劃免疫范圍。
相信上述方面的工作得到加強后,農民工的權益保障和就業環境定會有明顯改善。
農民工問題是我國城鎮化進程中一大特殊的社會現象。在計劃經濟年代,凡被政府批準轉為市民的農民,他們的就業、住房、社保和子女入學等,也都由政府負責。可惜有幸獲此機會的農民鳳毛麟角,農民在整體上卻因此更難以擺脫土地的束縛。改革開放以后,農民的擇業權日益擴大,不僅可以自主流動于農村的各產業之間,而且開始嘗試著向城鎮流動就業。但這是一個充滿艱辛的過程——20余年來,農民工從被斥為“盲流”而遭四處圍追堵截,到進城后被限定于臟、累、苦、險的崗位就業;從辛苦一年卻因拿不到工資而無法回家團聚,到隨父母進城的孩子被排斥在接受正規義務教育的大門之外;從缺乏最基本勞動保護的就業條件,到常人難以忍受的惡劣居住環境;從夫妻不得已天各一方,到被撇在家里的孩子孤獨而無奈的“留守”;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農民工的道路是如此艱辛,但這支“尋夢大軍”的隊伍仍在年復一年壯大,足見農民對文明富裕的向往多么執著,足見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不容抗拒。回首農民工群體20余年的歷程,再看上述座談會強調要做的這十件實事,確實令人感嘆不已!
中國現代化究竟難在何處?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見解。但無人能否認的是,農民數量龐大、城鎮化水平低,乃其中之一大難。自實行土地家庭承包經營后,農民就開始在狹小的耕地之外尋找著其他就業機會,于是就有了鄉鎮企業,有了涌向城鎮的“民工潮”。農民工們則以其20余年的堅韌和付出,換來了國家政策要為他們辦好這十件實事的承諾,也促成了全社會對于農民數量減少及國家現代化之間聯系的共識,何其不易!
然“農民工”一詞尚存,說明農民雖能進城務工卻仍難改其身份,這又從另一個側面道出了中國城鎮化進程之艱難。農民向城鎮轉移就業之路可謂一波三折:先是糧、棉、油供給不足,一個統購統銷政策就堵死了農民向城鎮轉移之路;農村改革后吃飯漸不成問題,然而一統城市且大多效率低下的城市公有制企業,卻難以為農民提供轉移就業的機會。到了非公有制經濟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城鎮就業機會迅猛增長,眼見農民轉為市民已無大礙,恰逢城鎮實行福利制度改革,社保和住宅問題猶如兩座大山,又橫在了農民工融入城市社會的途中。農民變市民之路的坎坷真乃一言難盡。
從“盲流”到“農民工”,再到農民名正言順地轉變為市民,這一過程在我國將注定是艱難且漫長的。
據統計,1978年,農村從事非農產業的勞動力為2182萬人;2005年,這一數字(包括外出流動就業者)已經達到20412萬;但是,從事農業的勞動力,卻從1978年的28456萬人變為2005年的29976萬人,不僅沒能減少,反而增加了1520萬人。2005年,我國城鎮人口(包括進城居住六個月以上的農民工及其家屬)已達56212萬人,占總人口的43%;但若按戶籍統計,農業人口仍達94908萬人——由此得出的城鎮化水平僅為27.4%。因此,目前按居住地統計的城鎮人口比按戶籍登記的城鎮人口多出了20364萬;而依居住地統計的城鎮化水平,也比依戶籍登記的城鎮化水平高出了15.6個百分點。
這幾組數據表明,我國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和城鎮化水平的實質性提高,都還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才能深刻理解我國城鎮化進程的艱難。
然而,希望總是在前方召喚。若在20年前,別說是為農民工辦這十件實事,就算想一想上億農民工進城這樣的事情,只怕也是無人敢為。因此,只要堅持深化改革、加快發展、維護穩定,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地不斷化解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一個個矛盾,“農民工”這個令人費解的特殊概念就終將退出歷史舞臺。
作者為中央財經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