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作家,198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2006年8月30日逝世,享年94歲
8月30日,納吉布·馬哈福茲(Naguib Mahfouz)因傷病在開羅去世,享年94歲。作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阿拉伯語作家,他一直被視為阿拉伯文學世界的驕傲。
馬哈福茲1911年12月11日生于埃及開羅,是家中七個兄弟姐妹中的幼子。他的文學生涯始于少年時代。1939年,即馬哈福茲28歲那年,他出版了第一部長篇小說《命運的游戲》;此后,十部小說陸續問世,直到1952年7月埃及革命爆發。
他一生中發表了32部長篇小說和三部短篇小說集,寫作上的多產持續到晚年,幾乎每年都有一部新作問世。馬哈福茲的創作,對阿拉伯語長篇小說的成熟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馬哈福茲出身于開羅老城的一個普通人家,大學畢業后進入政府部門,先后供職于埃及宗教事務部、藝術局、電影基金會以及文化部。在退休前后,他的寫作進入一個新的高峰期;1966年,長篇小說《米答格巷》被譯成英語及一些其他國家語言,從此,他的作品亦開始受到越來越廣泛的矚目。
盡管在本國聲名日顯,馬哈福茲的作品在進入紐約這個全球最重要的文學市場時,也經歷了重重障礙。1980年,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東方學》作者埃德華·薩伊德曾經試圖說服一位有意介紹第三世界文學的出版商接受馬哈福茲的作品,但是建議遭到拒絕。問及原因,對方的解釋是,阿拉伯語是一種“有爭議的語言”。
1988年,馬哈福茲獲得這一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他的16部作品方被著名的雙日出版社出版。
馬哈福茲在作品中通過繁復的隱喻,表達了對埃及發展的希望和挫折感。很多讀者能在他的作品中發現自己的影子。
雖然他致力于揭示人性的普遍狀況,但其寫作題材卻根植于本地的現實。他筆下的故事大多以開羅為背景展開,這座古老的城市對于他的寫作,就如同都柏林之于喬伊斯,布拉格之于卡夫卡,布宜諾斯艾利斯之于博爾赫斯。
馬哈福茲的寫作大體可分為四個階段:早期創作深受瓦爾特司各特的歷史小說影響,表現古代埃及人在愛國法老率領下,抵抗外族侵略。這顯然同當時英國軍事占領的歷史背景有關。他曾計劃用小說表現整個法老時代的埃及歷史,并為此做過大量研究。
1957年,隨著《開羅三部曲》(包括《宮間夾道》、《欲望宮闕》和《糖庫》)的出版,馬哈福茲的寫作進入第二階段。這時他的名聲已經超出埃及國境,傳遍整個阿拉伯世界。他的作品被大量搬上舞臺、銀幕和電視,這使他筆下的很多人物家喻戶曉。
這一時期,他在作品中注入了大量寫實主義因素,描繪出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埃及社會的灰暗圖景,筆觸涉及埃及的社會、政治、宗教及知識分子生活的方方面面。
進入60年代,他的創作進入新的階段,風格也從此發生重大變化。他的注意力開始從對社會的外部描畫,轉向人物的內心。復雜的修辭、想象和意識流,使他的新作具有強烈的超現實主義色彩——雖然主題仍然來自現實社會。
進入晚年的馬哈福茲,開始有意識地探索如何使長篇小說這一源于歐洲的文學體裁具有真正的阿拉伯特性。他對阿拉伯傳統作品,如《天方夜譚》,以及民間文學的敘事方法的援用,給后代作家不少的啟發。
盡管馬哈福茲的寫作在技術上歷經變化,他對世界和人性的理解卻保持了相對的一致,并且隨著閱歷的增長而不斷深化。
有一個主題貫穿他寫作歷程的始終,即人生的意義在于積極地承擔社會責任;如果一個社會成員以獨善其身的態度,僅僅關注自身的道德完善,這本身就有悖道德的準則。不難理解,在他的小說中,那些最終獲得拯救的人物,都是一些直面社會不公的利他主義者。也正是這一點,使他的作品免于神秘主義的陷阱,不論其中包含有多少隱喻式的、超現實主義的修辭和敘事。
就世界觀而言,馬哈福茲基本上是一個悲觀主義者。他的作品也因此籠罩著悲劇性的氣氛,而且通常會以主人公的死亡作為終結。因此,時間經常成為他的另一主題。時間帶來變化,進而是寂滅。在這陰郁的合唱中,也有兩個色彩明亮的動機,一是為追求正義所進行的不斷斗爭,一是對于科學進步的信念。
1988年,瑞典皇家學院在授予馬哈福茲諾貝爾文學獎的授獎辭中說:“通過大量富于微妙刻畫的、時而寫實、時而晦澀的作品,(馬哈福茲)創造了一種適用于反映整個人類的阿拉伯語敘事藝術。”
作者為作家、評論家,現居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