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致癌的突變基因
《經濟學人》 2006年9月7日
了解與癌變有關的基因,可以幫助研究人員獲悉天然的抗癌機制,設計出更佳的診治方案。但迄今為止,人類對這類基因的認識仍不清楚。為此,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開始在腫瘤中尋找所有可能的突變基因。他們依靠的方法,是比較健康細胞和癌變細胞之間DNA的不同。最新的《科學》雜志發(fā)表了他們的首批研究成果。
研究小組從對乳腺癌和直腸癌的研究開始——這兩種癌癥占確診癌癥的20%——他們從這兩種癌細胞中各取出11個不同的樣本,查找突變基因;研究重點放在已被人類基因組項目充分研究的1.3萬個基因上,該項目以其對DNA序列研究的精確性而著稱。從基因組項目的數據庫中獲得這些基因的詳細情況,使得研究人員可以定位,同時從每個癌細胞樣本復制相關的基因。其后,研究人員讓這些復制的基因通過DNA序列機器的檢查,以便了解樣本基因同參照基因之間的差異。
研究發(fā)現,兩組基因之間存在著成百上千個不同之處,且許多差異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實際上,并非所有偏離基因組項目參照基因的變化都可算作有害的突變,許多變異是無害而且普遍發(fā)生的。完成基因篩選后,研究人員再對剩下的具有潛在危害性質的突變同健康組織進行對照,了解哪些突變是人體普遍存在的,從而排除它們同癌癥的關系。
經過上述檢驗,剩下190個基因。令人鼓舞的是,這些基因中確有包括已知的導致兩種癌癥的罪魁;而導致乳腺癌和直腸癌的突變基因幾乎完全不同,表明兩種癌癥的生成路徑也不同。在實驗中,乳腺癌細胞中的突變基因介于4個到23個,平均為12個;在直腸癌細胞中,突變基因介于3個到18個,平均為9個。
這一結果證明了腫瘤學者長期以來信奉的理論,即癌癥之間存在著不同,且每種癌癥的個別病例也都可能有所不同。這有助于解釋為什么對完全相同的癥狀采取相同治療手段,也會產生結果差異——從基因的角度而言,這些癌癥并非完全相同。
手術麻醉風險
《時代》雜志 2006年9月6日
大多數手術都應該是在醫(yī)院的手術室中完成的。但與過去的20多年相比,越來越多的手術并非在手術室進行,相關的手術麻醉也不是由專業(yè)的麻醉師從事,這加大了手術的風險。
事實上,現在很多非手術或非麻醉專業(yè)醫(yī)師都或多或少地介入某項手術過程。比如,心臟病科醫(yī)師做了很多血管造影照片和其他侵入性試驗;整形醫(yī)師越來越多地介入吸脂術和面部拉皮手術;腸胃病科醫(yī)師也更多地嘗試了在15年前還無人敢問津的結腸鏡檢查和內視鏡檢查。
波士頓曼徹斯特總醫(yī)院的主任麻醉師沃倫扎波爾對這種現象表示擔憂,“不是說非得做心臟分流術、髖關節(jié)置換、根治性乳房切除術這類的外科手術才需要麻醉,只要是分解人的身體部位,就需要控制氣管、麻醉肌肉,而這些都是業(yè)余麻醉師可能無法勝任的工作。”
據估計,有45%的鎮(zhèn)靜劑由非麻醉師注射。南佛羅里達大學醫(yī)院2003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在醫(yī)生辦公室進行手術所引起的死亡或永久性傷害的風險,是在手術室進行的十倍。而且這些風險大多是由于馬虎的麻醉過程所致。“一名整形醫(yī)師甚至叫自己的女朋友來實施麻醉,沒過多大一會兒,不幸的事就發(fā)生了。”
因此,佛羅里達州有了針對非手術室麻醉的更為嚴格的培訓和授權規(guī)定,另有21個州也制定了類似的政策。麻醉師協(xié)會也于去年秋季發(fā)布了新的指導方針,以幫助醫(yī)院和診所建立起針對非麻醉師的文憑認證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