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正在制訂中的一份整改方案,引起了媒體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方案首先涉及52家副省級以上政府駐京辦事處和大型國企駐京辦事處的整頓和改革,5000余家各級地方政府駐京辦事處(其中絕大部分是縣級辦事處)亦在被整肅之列。有消息稱,一些基層縣市政府駐京辦事處極有可能被裁撤。
“駐京辦”作為地方政府在京設立的辦事機構,因其監督管理體制不健全,并存在資金暗箱操作等問題,一直為人所詬病,其中,“跑步(部)前(錢)進”最為突出。去年末,國家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曾公開點名批評稱,有些“駐京辦”首要任務就是“跑部”,打探尋找錢和項目;然后寫報告、找關系,很多問題就此產生。他一針見血地指出:“跑是一個足字旁,還有一個包,要帶包去跑;誰跑得多,部委情況了解多,就可能多獲得一些撥付款。這存在很大的隨機性。”
近年來,“駐京辦”幾乎成了“腐敗高發區”。在一些腐敗大要案中,“駐京辦”負責人頻頻牽涉其中。諸如“河北第一秘”李真案、廣西成克杰案、沈陽“慕馬案”等腐敗案中,當地駐京辦事處的某些領導都參與其中。廣州市原政府駐北京辦事處副主任詹敏、江蘇省駐京辦原主任吳廷祥等,也因受賄被查處。
今年1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吳官正在中央紀委第六次全會上明確指出,要“防止和解決一些地方和企業駐京辦事機構存在的請客送禮等不正之風”,并三次提到了“駐京辦”的腐敗和治理問題。隨后,整頓駐京辦事處,被中紀委和監察部列為2006年四大工作任務之一。
早在去年,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就開始著手為駐京辦的改革做準備;八九月間,國管局駐京辦事處管理司召開了五次“駐京辦”負責人座談會,主要聽取經費管理、黨風廉政建設和制度建設等情況;并先后到河南、四川、新疆等駐京辦事處,北京市發改委、河北省政府等地方省市部門進行專項調研。
“駐京辦”最初的雛形是清朝時的會館,主要為同鄉特別是進京趕考的士子提供各種服務和幫助。到了近代,會館隨著科舉制度的廢除而日見衰落;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家駐京辦事處是內蒙古自治區駐北京辦事處,成立于1949年3月。
至“文革”前,當時北京共有28個駐京辦事處,全是省一級的駐京機構;“文革”期間,各駐京辦事處被污蔑為竊取中央情報的組織,除西藏自治區“駐京辦”,全部予以取消,只有廣西駐京辦事處轉入“地下”,得以保存。
1978年后,駐京辦事機構迅速得以恢復。到1991年,北京共有186個市級以上的“駐京辦”;到2002年,這個數字增至426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北京,有52家副省級以上辦事處,520家市級和5000余家縣級辦事處。
中央這次整肅“駐京辦”的行動,獲得了社會輿論的肯定和支持。但在如何改革的問題上,多數人認為,整頓“駐京辦”不能“一撤了之”。要從根本上解決“駐京辦”存在的問題,應在建立公開透明的公共財政制度、弱化政府在資源配置方面的權力、規范各部委項目資金投放行為、使資源分配與項目審批的標準和程序公開和透明,以及完善監管機制等方面多管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