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3月底,宜春市2005年度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圓滿結束,已培訓勞動力800人,其中電腦專業380人,縫紉專業184人,家政78人,汽車駕駛64人,機械機電54人,烹調專業40人,合格率達100%。實現轉移務工768人,轉移就業率達96%。我市開展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培訓的主要作法是:
一、精心組織發動,提高思想認識
一是進村入戶宣傳發動。為把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落到實處,我們組織人員深入32個扶貧開發重點村,上門宣傳黨和政府的勞動力轉移培訓政策,使廣大貧困戶認識到,接受務工技能培訓,有利于提高自身素質,有利于增加務工收入,只有學到了專門技術才能走出去創業賺錢脫貧致富。二是摸清培訓對象。為增強轉移培訓工作的針對性,我市扶貧系統組織人員對全市32個省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的勞動力現狀進行了詳細的調查摸底,登記造冊,嚴格把關,確保培訓對象的準確性。三是充分發揮培訓基地的轉移培訓功能。由于參訓農民培訓專業需求不一,我們要求培訓基地進一步整合教育資源,采取借雞生蛋的方式,由基地委托具有培訓資質的“宜春市汽運駕校”“萬載賓館”等單位對部分農民進行汽車駕駛和烹調技術培訓,充分滿足了農民參訓要求。
二、加強基地管理,提高培訓質量
為全面提高培訓質量,市扶貧辦切實加強了對培訓基地的管理,做到嚴把“四關”。一是嚴把科目設置關。我們要求各培訓學校增設機械機電、汽車駕駛、烹調等培訓科目,聘請合格教師或委托其他有資質的機構,從嚴把關,保證新設科目培訓質量;二是嚴把培訓時間關。堅持以短期培訓為主,培訓時間30天至60天,但在培訓期內堅持滿負荷教學,確保學員的理論學習時間和實踐操作時間。三是嚴把培訓經費關。要求培訓基地對貧困學員實行優惠培訓,免收住宿費。據統計,培訓基地共為學員減免培訓、住宿等各項費用達10多萬元;四是嚴把質量關。各培訓基地都嚴格按照培訓目標要求,實行了嚴格的考試考核,成績合格的發給合格證。尤其是駕校學員,成績不合格的學校進行免費培訓,直到考取駕照為止,培訓合格率達100%。
三、堅持市場導向,確保轉移就業
我們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按用工市場要求進行“訂單”式培訓,并采取多種方式安排轉移就業。一是根據沿海發達地區用工需要和學員意愿,推薦了大部分學員赴廣州、深圳、浙江、上海等地企業務工,其中縫紉專業的學員大部分推薦在浙江楓葉制衣有限公司工作。二是根據學員的技能水平和本市工業園區用工需求,推薦了一批學員到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豐城、萬載等縣市區工業園務工;三是部分學員自主擇業,尤其是汽車駕駛專業的學員,全部找到了自己滿意的工作,轉移就業率達100%。
四、搞好跟蹤服務,維護學員利益
一是對參訓學員全部建立了檔案,有條件的學員都給學校留下了聯系地址和電話,學校不定期了解學員在外的工作生活情況,進行異地關懷和指導;二是對學員反饋的生活、工資等待遇情況進行存檔,對學員提出的如待遇不高,請求調換工作等合理要求,學校都盡可能幫助解決;三是如果學員在外遇到勞資等糾紛情況,學校將與用工單位聯系,盡力協助他們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四是在春節期間,市、縣扶貧干部和培訓基地對回鄉農民進行回訪,了解他們在外務工情況,征求對培訓工作的意見和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