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判斷目前的形勢,積極主動地抓住構建和諧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歷史機遇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任務,對于貧困地區和扶貧工作來說,既是一個機遇,也是一個嚴峻的挑戰。說是機遇,就是說如果我們能夠準確地判斷形勢,抓住這個歷史性的機遇,就能把扶貧工作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結合起來,全面促進貧困地區的發展。說是挑戰,這里確實存在扶貧工作被弱化、淡化和邊緣化的可能。關鍵看我們能不能正確地理解,積極主動地把握住這歷史給予我們的重大機遇。
黨中央在我國現代化過程的關鍵時刻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重要的歷史任務,是一個長遠的戰略目標,是一種嶄新的發展理念,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5年前我們制定整村推進的扶貧開發規劃的時候,還不能充分從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高度考慮問題,黨中央提出的新的執政理念和戰略目標對扶貧開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理解扶貧開發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系,我理解,從全局來看,扶貧開發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但在貧困地區,堅持扶貧開發就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不是兩回事,是一回事。如果我們按照目前的作法,堅持以村為基礎的扶貧規劃的實施,一步一個腳印地推進整村推進工程,就是在完成黨中央、國務院交給我們的任務,就是實實在在地在貧困地區建設社會主義的新農村。
今年春節過后,黑龍江省扶貧辦組織了一次扶貧開發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研討會,大家在會上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否有全國統一標準的問題。我認為全國不可能有統一的標準,不同類型的地區,處在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地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肯定也會有差別。我們需要腳踏實地,從貧困地區目前的發展水平起步,就是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努力了。在貧困地區,各地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提出自己的目標、任務和標準。如果我們不斷提高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改善農民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提高勞動力特別是貧困人口的素質,不斷創造更多的增收機會,就是在貧困地區循序漸進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全黨的任務,所以在全省、全國范圍都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大家來自不同的部門,有不同的力量,也有不同的資源,但是在貧困地區、貧困村,協調組織、整合資源,以扶貧開發統攬全局,我們的工作就責無旁貸,當仁不讓。
大家在討論中還提出扶貧工作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關系問題。建立農村低保制度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要戰略決策,是統籌城鄉發展的一個努力。但是,農村低保在性質、對象、手段和目標上與扶貧開發是截然不同的。低保是人道主義的體現。低保對象是喪失勞動力的人群;手段是給予現金或實物的補助;目的是維持最低的生活水平。扶貧工作是對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能力的建設,培養貧困人口的自立自強的精神;對象是收入低但有勞動能力的人群;手段是創造條件,提供機會;目的是讓貧困人口和全體人民一道參與發展的過程,共享發展的成果。單純靠低保去安撫弱勢群眾,很難讓他們融入主流社會,更難激發他們自覺參與社會經濟活動的信心和熱情,樹立自身的尊嚴。而扶貧將不是靠施舍、不是靠救濟,而是貧困群眾在政府的支持下靠自己的努力擺脫了貧困、走向了富裕,貧困人口因此獲得了尊嚴和自信。即使在福利制度高度發達的西方國家,低保也使國家財政不堪重負,還容易助長不勞而獲的心理。因此他們也在對目前福利制度不合理的成分進行改革,更多地把直接救助轉化為對人力資源的投資,培訓職業技術,提高就業能力,幫助貧困人口回歸工作崗位。
目前我們的工作對象是絕對貧困人口和低收入貧困人口。將來扶貧工作的對象將會從絕對的概念轉為相對的概念,就是最低收入10%的人口。這是社會中最窮的一部分人。這種人即使在西方發達國家也會有。目前在美國,也還有2500萬人靠領食品救濟券生存,其中500萬是拉美裔的美國人,1000萬是非洲裔的美國人。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有10%最低收入的人口,我們的工作就是幫助他們擺脫貧困,進一步提高收入,解決這部分人,幫助這部分人,這是政府的責任。當然,還有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問題,需要我們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
積極、扎實地推進整村推進為核心的三項重點工作,不斷完善手段,強化措施,提高水平
第一個需要強調的就是整村推進扶貧規劃的完善和調整。以貧困村為單位制定和實施扶貧開發規劃是《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中提出的重大措施,根據各地的經驗和約定俗成的概念,稱為整村推進。基本概念就是要以村為單位,在群眾參與和民主決策的基礎上,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制定的綜合開發村級扶貧開發規劃,進而鄉,再而縣,直至省級規劃。目前,已經制定的扶貧開發規劃有必要按照中央提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五條標準進行調整。規劃是滾動性、輪廓性的,可以也有必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一期結束后,開始第二期的時候進行調整,制定年度計劃,嚴格實施。目前看,過去規劃中缺少一些內容,需要補充進去。一是三項重點任務都應該納入扶貧開發規劃中,包括區域產業的建設和骨干龍頭企業的引進,也包括貧困勞動力的轉移培訓。二是規劃不能是一個村的孤立的規劃,要考慮村的外部環境與鄉、縣的規劃。特別是主導產業的建設,可以是一村一品,一縣一業,要考慮區域發展的大局,也可能是跨鄉、跨縣的大產業。因此,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制定集中連片的產業發展規劃。村是全局的一個部分,要從這個角度去考慮村的整村推進扶貧開發的進程。
第二個需要強調的就是整村推進扶貧規劃要領導重視,動員群眾,造成聲勢。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必須要有縣一級領導高度重視,親自過問,抓典型,樹榜樣。同時,整村推進項目實施的過程中,如基礎農田建設,村級道路建設,小型水利建設,也需要有種聲勢和氣氛,鑼鼓喧天、紅旗招展,造出點聲勢,響鼓重錘地干,鼓舞老百姓的士氣,振奮人心。這不是大躍進,是工作的需要,勢使之然也。
第三個需要強調的就是進一步整合資源。去年進行的《綱要》中期評估中,在全國隨機抽取了3036個行政村中,據統計,2001—2004年間,每個貧困村獲得的投資為40萬元,而非貧困村獲得的總投資為51萬元。分析原因,許多地方的政府認為,扶貧資金支持進行整村推進的村,其他方面的資金就不再安排了。一定要克服這種偏向。在整合資源方面,有些省份做得非常突出,但有些省份做得不夠。整合資源首先要說服領導,領導重視了,各行各業的資金就整合過來了;
第四個需要強調的就是在整村推進的過程中要特別強調服務組織的作用。龍頭企業能給群眾提供發展主導產業的各種服務,但是,在貧困地區,大企業畢竟少。沒有龍頭企業的地方,群眾自發或者被引導組織起來的行業組織,也非常有效。
第五個要強調的就是整村推進的后續管理問題。現在全國已經完成了4.5萬個貧困村的建設,后續管理怎么辦?道路誰來維修?水利設施誰來維護?產業發展誰來服務?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這是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是鞏固扶貧成果的大事。啟動規劃的時候對這些問題研究不夠,現在就得總結經驗,研究解決問題的辦法,不能狗熊掰棒子。已經完成的村要把這個問題作為重點研究,正在啟動和即將啟動的村要提前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