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快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進程,樟樹市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創新工作舉措,大力推進產業化扶貧工程,在不斷探索和反復論證的基礎上,制定了“根據市場需求,立足資源優勢,突出地方特色,狠抓規模經營”的產業化扶貧總體目標。幾年來,在全市廣大干部群眾的積極參與和共同努力下,整合各類產業扶持資金200多萬元,大力推進產業脫貧進程。基本形成了“產業支撐,龍頭帶動,基地輻射,農民增收”的產業化扶貧新格局,貧困鄉村經濟得到發展,農民收入顯著增加,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一、產業扶貧現狀
1、產業基地發展迅速。我市始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好為中心,選擇了有優勢、有市場、有特色的產業,按照“優化品種、提高品質、打造品牌和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經營”原則抓好基地建設。一是在傳統產業上做文章。洲上鄉的蔬菜種植、中洲鄉的中藥材生產一貫是當地農民傳統產業。但因品種老化、技術落后等因素,經濟效益一般。這幾年我市著力對傳統優勢產業進行升級,使貧困鄉道地中藥材黃梔子、車前子等種植面積達到2000多畝,優質蔬菜海南青皮冬瓜種植面積達3000畝。青皮冬瓜是洲上鄉從海南引進的品種,實行統一播種、統一安排、統一指導,使洲上成為遠近聞名的的冬瓜基地鄉,暢銷省內外。二是在新興產業上做文章。洲上鄉生豬和中洲蘑菇產業,以前都不是當地優勢產業。洲上鄉人均僅5分耕地,以前人吃飽肚皮都成問題,因此當地養豬很少,中洲的蘑菇種植在當地更是空白。但憑著對市場信息的準確把握,這兩個鄉的蘑菇產業和生豬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做大做強。沒有經驗請外地師傅,沒有糧食到外地調運,中洲種植蘑菇達150萬平方尺。洲上生豬養殖規模一躍成為全市第一,年出欄生豬6萬頭。三是在特色種養上做文章。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狠抓了珍貴毛皮動物獺兔養殖,利用扶貧資金2萬元,建了一個獺兔養殖示范基地,全市獺兔養殖達5萬只;種植禮品西瓜1000畝,全部實現訂單銷售。
2、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增強。龍頭企業建設是產業化扶貧的關鍵,只有龍頭企業發展了,產業才會擴張、鏈條才會延伸、市場才會拓展、農戶才會帶動。我市樹立了扶持產業化必須扶持龍頭,扶持龍頭就是扶持農民脫貧的思想。靠熱情招商、給予優惠條件、長期跟蹤服務,加大對龍頭企業扶持力度,為龍頭企業提供貼息貸款2千萬元,使龍頭企業數量和規模都有增加。糧食龍頭企業省糧油公司,收購加工稻谷能力達10萬噸;其門堂蔬菜加工有限公司,年加工能力達1萬噸;仁和藥業集團,發展訂單藥材種植2000多畝;順發食用菌加工廠,對蘑菇之鄉的蘑菇全部實行保護收購。全市通過建立“政府十公司十基地十農產”的運作模式,形成了一個延伸的產業鏈條,初步實現了各級產業鏈條較為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使農民從加工和流通領域享受到了一部分利益。
3、貧困群眾各方面得到改善。一是生產生活條件有新變化。以扶貧產業開發為契機,我市投入300多萬元資金用于交通、水渠等基礎設施建設,改造鄉村公路30多公里;改造興建機電灌溉站4座,新修灌溉溝渠18公里,提高了抗旱排澇能力。二是農民收入有新的增長。通過實施產業化扶貧,農民群眾靠調優品種、調大規模、調新技術增加了種養業的收入,同時,一部分群眾到基地務工,到龍頭企業就業,也獲得了可觀的勞務收入,經測算,貧困群眾在近幾年人平年增收120多元,現在已有3600多人擺脫了貧困。
二、基本做法
1、轉變扶貧觀念、創新產業扶貧新路
我市的貧困鄉村之所以貧窮落后,大多數是因為是交通不便、資源不多、基礎條件不好、產業結構不合理,種養技術落后,機制不活等原因。改革開放這么多年,這些地方發展速度不快,在低水平徘徊,關鍵是沒有立足當地實際,轉變思想觀念,勇闖發展新路。針對此情況,近幾年來,我市各級黨委、政府和扶貧開發領導小組不斷解放思想,創新扶貧工作理念,在全面、客觀分析方方面面因素之后,制定了“發揮優勢、圍繞市場、壯大基地、依靠科技”的產業扶貧發展新思路,好的思路決定了好的出路,從而引導貧困群眾逐步邁上了致富路。
2、強化干部責任意識,加快產業發展進程
近年來,我市以創建“三民”好班子和開展“雙加”活動為契機,以開展“三進三幫”(進基地,幫優化發展環境;進村組,幫發展一方經濟;進農戶,幫排憂解難)活動為載體,切實加強對扶貧產業工作的領導,進一步增強各級干部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與此同時完善了全市干部扶貧幫困責任制,對涉及到產業化扶貧的每一項具體工作都實行了“五定”,即:定人員、定崗位、定職責、定時限、定效果,使加強干部責任與開展產業化扶貧相得益彰,從而為產業化扶貧提供了組織保證,營造出產業化扶貧的良好氛圍。同時,還出臺了一系列鼓勵產業化扶貧基地建設的優惠政策,設立了產業化扶貧專項獎勵基金,使產業化扶貧工作得到整體推進。
3、廣泛發動群眾參與,大力提高產業化扶貧實效。針對部分貧困群眾文化素質較低、缺乏自我脫貧致富技能和手段等問題,我市把實施科技扶貧作為貧困群眾參與產業扶貧的一項主要內容,廣泛動員,切實抓好針對貧困群眾的致富技能培訓,著力挖掘貧困群眾勤勞致富潛能,先后聘請有關專家和致富能人舉辦各類專業培訓11期,參加培訓的農民達8000余人次,為產業化扶貧工作的開展造就了一批新型農業實用型人才。同時,為充分調動農民參與產業化扶貧的積極性,按照自愿參與的原則,我市把部分政府扶貧資金作為貧困戶的股金,吸引農民加入到扶貧基地建設中來,變“輸血”為“造血”。幾年來,人股產業化扶貧基地的農戶達2000余戶,已有近400戶貧困農戶通過人股產業化扶貧基地學到的技術和積累的資金自我發展,并已成為種養大戶。
三、存在的問題
1、資金投入不足。這幾年,我市通過財政撥、銀行貸、群眾籌等途徑,投入了一定產業發展資金,但仍面臨資金短缺的問題,一方面貧困農民規模種養缺資金,目前農業信貸多是短期的小額信貸,對大戶而言是杯水車薪,無濟于事。另一方面是龍頭企業收購季節資金緊張,影響對基地農產品的收購。
2、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扶貧產業基地大多地處偏遠,交通條件差,不能實現晴雨通車。基地農用物資的農產品運輸受到制約,水利設施不配套,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
3、農民素質還有待提高。當前農村貧困戶大多文化水平偏低,素質不是很強,觀念難轉變,良法難掌握,良種難接受。 4、土地流轉越來越難。前幾年糧食價錢不高,加上土地攤派過重,許多農民不愿要耕地,那時候只要有大戶或老板連片開發需要土地,經鄉村兩級協調一般很快可與農戶達成協議,實現土地流轉。現在,種田不用交稅,糧食價錢提高、農戶都爭著要耕地,因此,當自己土地要拿出去時,很多人不愿意,工作相當難做,從而對規模化經營有一定影響。
四、建議
1、加大資金籌措力度。一是“引”。組織人員開展招商引資,改進服務,筑巢引風,利用好外資。二是“爭”。準確把握政策,研究上級產業化扶貧重點領域。做到項目與政策相互銜接,爭取上級扶貧資金及其他支農民資金投入。三是“激”。我市居民存款不少,要采取激勵政策,使民間資金以人股等方式參與到扶貧產業建設中來。
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爭取交通、水利、農業開發等部門支持,由當地政府籌資籌勞,組織群眾參與,抓好道路、水利設施的建設。
3、加強農民素質培訓。一抓示范引導。通過農民直接參與示范基地勞動和到基地參觀學習增強本領。二抓培訓教育。要舉辦各種種養技術培訓班,組織專家講課。印發技術資料,使群眾通過培訓提高素質。
4、加速土地流轉。按照“自愿、依法、有償”的原則,做好土地流轉工作。要考慮糧價等因素,在確保農民拿出土地之后收入不減的前提下,認真細致做通群眾工作,從而使土地向有經營能力的生產大戶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