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村第十組原系后港鎮種子場一個單獨的小村子。2000年與英雄、堅強三個村合并成現在的九龍村。九龍村是我市全面小康社會第一批示范村之一,也是市老促會、扶貧協會(以下簡稱“兩會”)的工作聯系點。該村第十組,全組101戶,326人,勞力229人,耕地面積338畝,養殖水面69畝。全組有養殖大戶16戶,外出創業的勞力81個中,大戶15戶,現有私營小企業7家,搞三產的9戶,全組共有各類大戶47戶,占總農戶的45%以上。據按戶調查統計,2005年,該組三業總產值995.5萬元,其中農業產值240.5萬元,工業產值520萬元,第三產業產值235萬元,三產比重,分別占24.2%、52.2%和23.6%。人均純收入7241元。是全村基礎比較好的一個組。
自今年二月份,市“兩會”與該鎮黨委、村黨總支商量后,確定在九龍村十組,搞農民直接參加制訂新農村建設規劃的試點,至五月中旬基本制訂結束。
按中央勾畫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五句話的藍圖。在群眾中反復學習、宣傳,充分發動的基礎上,制訂了近三年的發展規劃。據全組統計,到2008年,可實現三業總產值2000萬元,與2005年,同比增長一倍,其中農業產值317萬元,工業產值1200萬元,第三產業483萬元,分別同比增長31.8%、130.7%和105.5%。在三產比重上,分別占15.8%、60%和24.2%,人均純收入10182元,同比增長40.6%。其主要措施:在農業上,逐步調優結構,一是發揮區位優勢,有條件的戶發展設施農業,先搞試點示范,到2010年全組可發展到80畝以上。二是69畝水面,改粗養為精養。三是擴大畜、禽養殖,在現有飼養家禽的5戶飼養量2.2萬只,發展到10戶5萬多只,養豬從現有3戶,飼養200頭,發展到8戶,600頭。弱勢群體養長毛兔千只以上。全組的勞力已基本轉移到二、三產業,到2008年人人都有一至兩項二、三產業;在工業上,現有7家小型企業做強、做大,一是擴大規模型、其中提升定報企業2家,擴產壯大5家,利用組內30余間閑置的廠房等,通過招商引資,新辦小企業3個和工商個體戶30家;在三產上,在外創業和打工人員中,部分回鄉到鎮村興辦熟食業、服務業、運輸業和經紀人等增加收入。在生活上,到2010年,家家生活新改善,人人收入超萬元。人均純收入可實現12000元。五保戶、低收戶100%得到保障,農民參加新型合作醫療、養老保險達100%。在現有40%農戶住進了兩層小洋樓房的基礎上,到2010年除老年單獨戶外,80%以上的農戶都住上優美寬敞的小洋樓。組里現有私人大、小汽車9輛,發展到20輛(其中私人小轎車12輛)。黑色(水泥)道路,已從鎮村直通到組、到點。組內,現有20盞路燈,到2010年基本發展到戶戶門前亮化。廣播線、電視機、電話入戶率已達90%以上,到時擴大數量提高質量,20%以上的人家擁有電腦。在良好環境上,大力發展庭院、道路的綠化、香化,匡圩河堤,凡適宜林地的,全部植綠、管護到位。河塘、家園清潔已有顯著改善,到時田園基本實現綠色產品。在衛生環境上,家家已用上了自來水,逐步實現垃圾不散倒,到2010年前,垃圾全部人箱。按衛生條件規劃,畜、禽場逐步改進到位。在文化程度方面,全組現有小學水平17人,初中生132人,高中生19人,大專生3人。到2010年,向普及高中發展,力爭多培養出大學和中專人才。組里還創造條件,逐步興辦文化室、圖書室和農民娛樂廣場。堅持與村一起辦好科技致富學校,使農民有個學科學、學技術的陣地。深入進行“八榮八恥”榮辱觀和法律法規教育,不斷提高農民素質和道德行為。進一步開展“三戶一村”評比活動,樹立良好風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管理民主建設上,堅持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強化村民自治章程和“鄉規民約”,不斷提高農民當家做主的思想和調動民主管理的積極性。
在鎮黨委、村黨總支直接關心領導下,十組農民直接參加制訂新農村建設規劃。步驟上,抽調專人、制定計劃,學習宣傳、解放思想,逐戶調查、摸清底細,戶戶參加、制訂規劃,村里審訂、逐步實施。主要體會有四條:
第一,反復宣傳,廣造輿論,是制訂規劃的前提。新農村建設是造福人民的偉大事業。是加速全面小康社會和四化建設的進程。把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新農村建設的意義、內涵宣讀深透,農民很受鼓舞。人人都知道農民既是投身參加新農村的建設者,更是直接受益人。農民普遍反映:“過去日夜想富,不得富,現在黨和政府千方百計幫助我們富。我們更應主動、找門路、快致富”。養雞戶吳金華原來飼養蛋雞3000只,學習后又購了雛雞3000多只,存籠量翻了一番。七十多歲的何老爹也坐不住了,他說我們老年人,大事不能干,可以養養兔,減少子女負擔。
第二,依靠農民、主動自愿,是制訂規劃的基礎。新農村建設,農民是主體。只有依靠農民直接參加制訂規劃,可行性就更強。如調查摸底時,由于宣傳深入,農民就能講實話。全組101戶逐戶調查統計,2005年,人均純收入7241元,其中8000—1萬元的32戶,占總農戶30%,4000—8000元的49戶,占49%,3000元左右的20戶,占20%。這20戶中有19戶都是老年單獨居住戶(一般子女收入都較高),一戶是人多勞少純農戶,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這就是現狀。經再三宣傳發動后,以戶制訂2006到2008年的規劃,全組統計,人均純收入可達10182元,其中:8000—1萬的61戶,占農產的61%,5000—8000元的29戶,占29%,2000元以下11戶,占10%多點。其中有2戶老年單獨戶,收入人均2000元以下。從各戶規劃統計中看出:2005年人均純收入7241元為基礎,2006年人均純收入可達8012元,年增加771元,增長11.6%,到2008年人均達10182元,到2010年每年增加980元,遞增率9.6%。經村黨總支反復研究討論,從實際出發,這個組到2010年人均純收入可達12000元。
第三,社團參與、老有所為,是制訂規劃的助手參謀。新農村建設是全社會的大事,人人都應關注。九龍村共有“兩會”會員48人,其中該組會員5人,多數是村組退下來的老同志,他們長期從事農村工作感情較深,群眾工作有較好基礎,在農民中享有一定威望。如原種子場黨支書,現任村老干部黨支書和村“兩會”會員組長孫漢彪(曾獲省勞動模范),從組織學習、宣傳,到摸清現狀,做反復過細工作,到逐戶制訂1—3年具體規劃,一直帶領本組黨員和“兩會”會員,按家逐戶登門算細賬、做工作,從不懈怠,直到完成任務。群眾反映:老書記過去帶領我們發展生產,現在已古稀之年,還在關心我們發家致富。我們不主動找項目、快致富,就對不起黨,也對不起老書記。實踐證明,參加新農村建設退下來的老同志是不可忽視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四,黨的領導,黨員帶頭是制訂規劃的保證。后港鎮黨委和村黨總支一開始就組織專人成立了制訂規劃領導小組。鎮黨委成員組委唐俊華、鎮“兩會”分會理事長何寶華、村黨總支書記劉寶書為負責人,從頭到尾加強指導,在規劃制訂中起了保證作用。全組12名黨員也都起了帶頭作用。如黨員何保平原來在外地創業,參加新農村建設學習時,談了新打算,計劃回鄉辦廠與鄉親們一起致富。黨員老干部華旭太,學習新農村建設后,把原辦的水襪勞保用品家庭小廠改制擴大,開發機械配件新產品,現已訂購沖床3臺,加工機械配件,擴大生產。
九龍村十組在農民參加制訂規劃中走在全村前面,實現全面小康社會也名列前茅。但也反映出一些不足之處:一是有人反映,農業發展無大文章可做,設施農業勞力忙不過來;二是居民點、道路、匡圩、林網綠化是個薄弱環節;三是第十組農民制訂規劃僅是一個行政組,還需推廣到全村。建議村黨總支在認真研究十組規劃基礎上,對面上規劃要擺上重要位置。從實際出發,動員農民主動參加制訂規劃,也是進一步發動全民創業的好形式、好辦法,為新農村建設打好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