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谷城縣委、縣政府立足全縣實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生態優化為重點,以綜合治理為手段,深入實施了“深化三級聯創,共建小康新村”活動,大膽實踐,科學引導,有序推進,初步探索出了一條“政府主導、農民主體、部門幫扶、社會參與”的新村建設之路。
一、以明晰思路引導新村建設
一是科學制定建設規劃。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在深入研究反復論證的基礎上,確立了“打造生態、誠信、和諧谷城”的戰略定位,并以此來指導全縣新村建設規劃。具體謀劃時,既強調統籌城鄉發展,實行城鄉統一規劃;又把握農村自然和文化發展脈絡,保持自然、純樸、和諧的民風。在實際操作中做到三個明確,即指導思想明確、建設內容明確、區域定位明確。組織相關部門按照這些要求,逐村現場勘測、綜合評審,充分征求鄉鎮黨委、村支兩委和農民群眾意見后,制定了新村建設中長期一攬子規劃。實行一次規劃,分步實施,在符合農民意愿、帶給農民實惠、得到農民擁護的基礎上,扎實穩步推進。
二是合理確立建設目標。我們提出了“六新”發展目標和“五通八有三無”的具體標準。“六新”目標即選準經濟發展新路子,建設設施配套的新環境,創新村級管理的新機制,培育素質較高的新農民,提供衛生健康的新保障,形成文明向上的新風尚。“五通八有三五”即新農村要達到通路(水泥路或瀝青路,)、通電(全部用上網電)、通水(農戶用自來水達80%以上)、通廣播電視(覆蓋率達100%)、通電話(達到80%以上);有科學的中長期發展規劃,有標準化的衛生室(農民群眾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8%以上),有舒適的住房(人均住房面積25平方米以上),有完善配套的庭院(推廣使用沼氣能源,“一池三改”配套完善,院內硬化、綠化),有穩定的收入(戶均年收入不少于1萬元),有科技致富明白人(戶均1人以上),有戰斗力強的村支兩委班子(村支部達到“五好”標準),有良好的社會風氣;無輟學適齡兒童、無計劃外生育、無治安刑事案件。
三是精心選擇建設模式。結合資源條件、經濟現狀,逐村論證,確立符合本村發展的項目和產業,探索出了工業主導、糧油生產、畜禽養殖、商貿服務、生態旅游、城郊開發等六種發展模式。五山鎮堰河村依托優美的山水資源,聘請專家教授到村勘察設計規劃。按照生態旅游型發展思路,建起了天藝茶莊和鳳凰山寨,開發了“農家樂”系列旅游項目,生態旅游正在成為堰河村新的經濟增長點。堰河村的發展受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社科院、清華大學等單位專家教授的密切關注,被稱為“五山模式”加以研究和探討,也引起了中央電視臺、經濟日報、農民日報等新聞媒體的高度關注。
二、以特色經濟支撐新村建設
一是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初步形成茶葉、蔬菜、花椒、制種、畜禽和林特六大特色農業產業。目前,全縣有茶葉面積10萬畝,蔬菜20萬畝,花椒10萬畝,制種基地2萬畝,林特基地80萬畝,年出欄優質畜禽240萬(頭)只。這些產業化基地并網絡農戶7.8萬戶,占全縣農戶總數的78%,成為農民群眾收入增長的重要來源。去年,全縣特色農業產業增加值達到7.6億元,占農業增加值的80%。
二是大力發展農業龍頭企業。我們高度重視農業龍頭企業的培育,堅持以資源為依托,走龍頭企業帶基地連農戶的路子,引導和支持龍頭企業擴張壯大。目前,全縣擁有各類農業公司216家,其中具有一定規模的64家,圣光種業、五山茶業、北河菜業、朝貢御米、銀興油脂、九龍蚊、驕王等一批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不斷增強。
三是大力發展庭院經濟。隨著生態家園富民工程建設的實施,農村沼氣池的大力興建,以及養殖一沼氣一種植三位一體庭院經濟生態家園模式的推廣與應用,在推動家居溫暖清潔化、庭院經濟高效化和農業生產無害化方面邁出了實質性步伐,也使庭院經濟發展達到了一個新高潮。目前全縣農民年收入的30%來源于庭院經濟,平原丘陵中有30%農戶收入增長主要依賴于庭院經濟,有30%庭院經濟大戶正在向專業大戶轉變,全縣庭院經濟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上的大戶有1276戶。
四是大力發展經濟合作組織。全縣已建有各種協會、聯合體等新經濟組織26個,在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技術裝備水平、市場競爭能力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在蔬菜流通協會的帶動下,全縣蔬菜遠銷到北京、上海、武漢、西安等20多個大中城市和地區,蔬菜價格保持了堅挺和穩定,菜農的收益得到保護和提高。
三、以重點突破帶動新村建設
一是以基礎設施配套為重點,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主要把路、水、電以及農田基本建設放在優先的位置。緊緊抓住全省實施“村村通水泥路”工程的機遇,采取財政資金預墊、交通部門拆借、縣級資金追補獎勵等辦法,大力新建通村水泥路。目前全縣村級水泥路總里程已達730公里,130個村的178萬農民解決了行路難問題。
二是以生態家園建設為重點,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深入開展“一建(建地),二分(垃圾分類、居住集中分片),三改(改廁、改灶、改圈),四通(通水、通電、通路、通訊),五化(綠化、美化、硬化、凈化、亮化)”活動,按照村莊規劃進行整容改造、裝點扮靚。
三是以文明建設為重點,改變農民生活習慣。我們因勢利導,響亮地提出:把文明融入到人民的衣食住行中去!通過邀請專家學者為農民群眾講課,激發村民關愛大自然、向往文明生活的熱情;制定村規民約,弘揚遵紀守法、尊重老人、關心他人的好風氣;向農戶編印文明行為手冊,開展做文明人、創文明戶、當文明鄰居活動,樹新風,除陋習,講友愛,促和諧。由于先進文明的浸染和滲透,農民群眾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發生了根本性轉變。
四是以加強班子建設為重點,提高村級組織戰斗力。結合第六屆村支兩委換屆選舉,全縣287個村(社區)全部完成了村干部換屆選舉工作,一大批懂經營、善管理、群眾公認、年富力強的優秀人才被充實到班子中來,使班子的向心力、凝聚力、戰斗力明顯增強。同時,從縣直機關選派了8個優秀年輕干部到村掛職擔任支部第一書記,幫助抓班子、帶隊伍、謀發展,把新的理念、知識、方法源源不斷地“輸入”到農村,使農村更加朝氣蓬勃、充滿活力。
四、以積聚財力保障新村建設
財力有限,民力無限。為了破解投入難題,我們堅持上下結合,內外并舉,充分發揮政策引導、部門扶持、典型帶動和群眾主體作用,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有效地促進了新村建設工作。在政策引導上,堅持缺口上移,財力下移,盡可能增加對新村建設的投入。近年來,先后拿出400多萬元對村村通水泥路、人畜飲水等工程實行以獎代補,其中農村新修水泥路每公里獎勵2萬元,新建蓄水池每處獎勵5000元。鎮村也制定優惠政策,對積極開展生態家園建設的農戶給予一定獎勵。在部門扶持上,堅持以城帶鄉,整體聯動,共建新村。近年來,縣直部門通過對外爭取、單位自籌、干部捐助等途徑,共籌措資金3000多萬元用于新村建設。目前,全縣農民群眾已投勞25萬個,投入資金達1億多元。在項目資金使用上,對交通、水利、扶貧、能源等15個部門有關國家、省、市扶持農村建設的各類項目和資金進行集中整合,捆綁使用,優先考慮小康新村建設需要,有效地提高了項目資金的使用效益。
五、以機制創新促進新村建設
一是創新農民培訓機制。新農村必須造就新農民。近年來,縣財政投人120多萬元,采取出國研修、高校培養、辦班培訓、打工鍛煉等途徑培養鄉土人才。共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200多場次,培訓農民5萬多人次,一批新型農民正在涌現,成為新時期經濟建設的主力軍。二是建立困難幫扶機制。對貧困人口實行結對幫扶制度,組織全縣3080名黨員干部與貧困農戶實行“一幫一、手拉手”活動,確保貧困農戶有居住,有飯吃,有衣穿,家庭致富有項目,勞力就業有崗位,子女上學有學費。三是完善民主管理機制。從制度建設人手,完善了鄉規民約、村民會議、村民議事、“一事一議”、民主評議、村務公開、財務管理等一系列民主管理制度,全面推行了重大村務票決制。對籌資籌勞、村莊規劃、村規民約、計劃生育、土地承包、資產經營等村級重大事務,一律實行村支兩委拿方案,黨員和村民代表大會投票表決,由群眾說了算。使他們真正享有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和監督權。四是建立社會保障機制。今年全縣參加新型合作醫療的農民達35.7萬人,占農村人口的93.7%。大力開展“福星工程”建設,農村五保老人集中供養率達到85%。同時,還對“無耕地、無職業、無收入”農民建立優先就業機制,對極端貧困農民探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不斷規范和完善,讓農民真正享受到國民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