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非常豐富的關于“天人合一”、“和衷共濟”、“保合太和”、“上下和合”的和諧思想,正確認識和借鑒其中的精華,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傳統文化;和諧思想;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B2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12007)01-0040-02
“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精神和顯著特征,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非常豐富的關于融合、和諧、和睦、平和的思想和觀念。在千百年的歷史長河中,國人一直在不懈地追求著精神和諧、家庭和諧、政治和諧、社會和諧。可以說, “天人和諧”、 “人際和諧”的和諧精神已浸透到中華民族文化肌體的每一個毛孔之中。然而,一度時期里它或者被認為是不合時宜的東西而被外來文化所排斥,或者被當作是“反辯證法”的思維方法而受到不應有批判。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如何適應我國社會的深刻變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重新喚醒國人記憶中的“和”文化,充分吸收和運用這一寶貴資源,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保合太和”的世界觀與思維方法
究竟什么是“和”?《易經·乾》中講:“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和”作為世間之大道、天地之正理,是融和、和合。西周末年史伯答桓公: “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萬物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 (《國語·鄭語》)。這里的“和”是事物產生和發展的內在根據,是以承認矛盾和差異為前提的“以他平他”。把諸多性質不同的東西有機結合起來,使他們得到和諧,就可以誕生出新的事物。顯然,中國古代的思想家們從哲學或道德哲學的高度來思考“和”。把“和”作為他們共同的世界觀與思維方法,主張在差異中的尋求一致,矛盾中尋求統一。
今天我們仍然需要這種“和”的思維方法來看待當今社會所存在的矛盾和差異。人類社會的發展史表明,任何一個社會不可能沒有沖突,不可能沒有矛盾,人們正是在尋求沖突的解決、矛盾的融合中,推動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從邏輯上說,和諧社會就是社會在差異基礎上所達成的和諧狀態,它不排斥社會差異,并且認為正是社會差異蘊育了社會正常發展的無限活力。一個沒有差異、沒有沖突的社會,只是人們的想象而已,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在現實中也不可能存在。社會主義社會也和其他人類社會一樣,是一個存在沖突和矛盾的社會,把它說成是完美元缺的社會,純屬自欺欺人。我們所追求的和諧社會是要把相關的沖突和矛盾導入一個合理的范圍之內,最終得到圓滿的解決。
二、以“和為貴”的人生追求
“保合太和”的世界觀落實到個人,可以內化為以“和為貴”的做人原則,表現為從容不迫、禮樂人生的做人境界。孔子講:“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論語·學而》)。《中庸》也講:“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以“和為貴”。自然要求培養、保有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自然豁達的心胸、坦蕩平和的心境、超脫怡然的心神,講究身心之和諧,內外之平衡。心中保有“和”的心態,由衷而發,自然“發而皆中節”,無過無不及,做事也才能從容而有條理,穩重而不走極端;做人也才能“人不知而不慍”,坦坦蕩蕩,“順天應物”;才能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小大由之”的自由境界。也由此出發,才有所謂禮樂文明的“先王之道”,才有傳說中“八年之中,九合諸侯,如樂之和,無所不諧”(《左傳·襄》)的理想社會。
顯然,“和為貴”也應該成為今天人們人生追求的一條基本原則。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中發揮作用。因為“和”體現為一種親和力、一種凝聚力,本身就不失為一付很好的和諧社會調節劑。個人是構成社會的細胞,人人都追求和諧、家家都追求和睦,何愁天下不太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被列為儒家對自身要求的第一位不是憑空想出來的。因為在人人道德修養提高之后,人們生活于其中的國家也將自然地提高一個層次,這里面是有因果必然關系的。沒有個人追求、理想中的和諧,是不會有現實社會中的和諧的。
三、“和衷共濟”的人際和諧
通過個人修養即“修身”的功夫將“和”的思想植根于每個人內心深處,再一點一點舒展開來,和睦的家庭、和順的政治秩序、和諧的社會關系就有了基礎,“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順理成章。正所謂“家和萬事興”、“政通人和”,所以中國歷史上有遠見的政治家都講究“施政導民,上下和合”。《尚書·多方》提出:“不克敬于和,則無我怨”,也強調對“和”的尊重。當然,強調“和”是以承認每個人個性的“不同”為前提的,孔子講“導之以德,齊之以禮”,為何要“導之”、“齊之”,就是因為每個人作為社會的產物,自有其個性特征,自有其自我追求,“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而成” (《荀子·天論》),千人千面。“君子和而不同”的理念也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而提出來的。從思想家史伯、晏子開始,中經孔子,直到孟子和荀子,數百年間,他們都在講“和而不同”,這充分體現了中國的智者們對“不同”“他者”的尊重、理解,對“厚德載物”的寬容精神的認同。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應該是“和而不同”、豐富多彩的社會。在今天多元化的社會中,人人應該互相尊重,友好相處。這種尊重表現在個人的思想和生活中便是寬容意識,表現為對人的基本權利和個性的尊重,尤其是對個人自由的尊重,這不僅是社會成員個性發展的條件,也是培養一個民族創新精神的條件。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不同”的基礎上講“和”,才能“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荀子·王制》)。才能做到“和衷共濟”。
四、“天人合一”的人與自然和諧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中國的思想家們提出了天人相通、 “天人合一”的思想,認為自然之本性與人之心性相通;天道與人道,實一以貫之。故易經上講,“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主張用一種全面的觀點來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既要調整自然、改造自然,使其符合人類的愿望,也要敬畏自然、順應自然,“無以人滅天”(《莊子·秋水》)。處處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為理想。雖然在農耕社會,人與環境、人與資源的矛盾并不突出,但中國古人的“天人合一”命題已經從方法論意義上,試圖去尋求兩者間的平衡點,這與今天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之間有著某種內在的契合,它完全可以成為今天我們研究和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視角。
人是自然的產物,環境的產物,人也改變著環境。因此,作為社會主體的人理應促進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雙贏互利。任何時候都不能以犧牲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不能以犧牲子孫后代的生存發展條件為代價,去換取一時一地的發展。應該看到,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導致了個人力量伸展,人欲的激發和資源的匱乏,導致了價值尺度的扭曲、倫理準則的變形,人類對自然的倒行逆施造成了越來越嚴重的“綠色懲罰”,招致越來越多的“天怨”、“天怒”、“天譴”。面對這樣的局面,非常需要以“天人合一”為代表的中國的傳統“和”文化對個人的自制力加以約束,對社會的價值趨向加以引導。
五、“寬容與友好”的全人類和諧
西方頗負盛名的歷史學家阿諾德-約·湯因比在其《歷史研究》中預言21世紀將是中國的文化時代,他曾明言中國文化將是21世紀人類走向全球一體化、文化多元化的凝聚力和粘合劑,特別是人類掌握了足以毀滅自身的高度技術文明手段,同時又處于極端對立的政治、意識形態營壘中,最需要的精神就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寬容與和諧”。他指出如果中國文明不能取代西方文明成為人類的主宰,那么整個人類的前途將是可悲的。另外一位同樣知名的中國問題學者埃德溫·賴肖爾也指出,中國文明的基本特點是“寬容與友好”,西方文明在科學技術領域處于優勢地位,但在對人生終極目標及最高意義的洞察上,中國文明則要深刻的多。指出中國文明的思想和精髓在于自我抑制和經濟調和,而西方個人功利主義和社會產業主義的“病根”和“出路”正在于此。
不管是“寬容與和諧”還是“寬容與友好”,其實講得就是中國傳統的“和”文化,從方法論意義上看,這是一種極具智慧的思維方法。保持差異與和諧之間的張力,尋求兩者間的平衡,以此促成個體有最大作為、社會得到最佳整合這樣一種充滿活力的局面,從而,才能最大限度地爭取經濟活力與社會穩定的并存和互補。
作為一個團結的民族大家庭,中華文明能夠保持幾千年的燦爛輝煌而長盛不衰。原因就在于面對不同民族的特色文化時,在面對異彩紛呈的世界文明時,她總是能采取“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態度來吸收融匯,為我所用,在面對文明的沖突和矛盾時,能夠充分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多元合理性,通過對話、溝通的方式來增進了解,促進共識,既保持各自的特色,相互包容,又善于發掘對方的優點,相互學習。在中國人民看來,“和平”與“和諧”始終應該是人類社會的主流,“文明的沖突”。是不應該的。
可見,中國傳統“和”文化在今天仍然具有強大生命力,仍然符合社會發展趨勢、世界歷史的潮流,完全可以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再次展示魅力,大顯身手。因此,我們完全有必要繼承發揚中國傳統“和”文化中兼收并蓄、厚德載物的內涵,化解社會矛盾,調節各方沖突,匯聚民心,把全民之力集中到現代化建設和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之中來。
[責任編輯:黎峰]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