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中國;新型工業化;新著;評介
[中圖分類號]F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7)01-01 13-01
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任保平教授的新著——《中國21世紀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由中國經濟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該書是作者在南京大學理論博士后流動站期間研究成果的綜合,也是他申請的中國第35屆博士后基金項目《基于科學發展觀的新型工業化》的最終成果。該書圍繞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十分重要的新興工業化問題展開,提出了作者自己獨特的觀點和看法。
新型工業化是在信息化、全球化和可持續發展背景下提出來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新”有兩層含義:其一,相對于我國原有的工業化道路來講是新的;其二,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走過的工業化道路來講是新的。新型工業化具有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特征。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實質是轉變經濟發展的模式,改變在上個世紀西方國家現代化過程中曾極大地提高生活水平的、以礦物燃料消費為基礎、一次性物品充斥經濟的工業化模式。一般的工業化都會經歷高消耗、高污染的階段,新型工業化意味著要依靠最新科學技術跨越這個階段,而我國目前在經濟建設中推進的信息化就能起到這種作用。信息化不僅可以使工業化水平迅速進入國際前沿,同時還可以其對物質資源的替代和節省實現對物質的低消耗,以其帶來的清潔生產來降低對環境的污染程度。因此,對新型工業化需要從一系列新的視角進行深入的研究。通覽全書,其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立足于世界工業化發展的趨勢和國內外理論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了中國新型工業化的內涵及總體定位。通過對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工業化的特點以及世界工業化發展趨勢的分析,指出了中國工業化面臨的挑戰;通過對發展經濟學工業化理論、國內近幾年關于工業化和新型工業化研究的若干觀點的述評,提出了新型工業化研究的基本方向和思路。作者明確地指出:新型工業化是以二次現代化為背景,以當代新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為基礎,以樹立科學發展觀為前提。它表明中國的工業化已經進入到提高工業化質量和功能的新階段。這種觀點加深了我們對新型工業化內涵的研究和認識。
第二,立足于中國工業化發展的基本現實狀態,從經濟轉型的角度研究了我國的新型工業化問題。新型工業化是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提出的,它并不是要脫離原有的工業化基礎,而是要在原有工業化道路基礎上疊加信息化的任務,因而新型工業化必須從現有工業化基礎出發,在實現經濟現代化的過程中完成工業化和信息化雙重目標。作者在本書中提出,要從整個經濟轉型的視角研究新型工業化的實現路徑,在二元經濟結構轉變和制度變遷的雙重體制演進下研究新型工業化的特殊性及其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為此,該書通過建立相關的指標體系,從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對中國工業化進行了系統的評價,并在此基礎上分析了中國新型工業化的戰略定位。從中國二元經濟結構的現實出發,作者還具體探討了新型工業化背景下二元工業化的協調發展問題,提出了協調農村工業化和城市工業化的關系以及在實現“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過程中推動“二元工業化”走向“一元工業化”的一系列基本對策。
第三,較為全面地分析了新型工業化所涉及的問題,從整體經濟發展視角來探討了新型工業化。結構轉變是經濟發展的主線,而結構轉變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國民經濟中工業、第三產業比重上升的工業化過程,二是農業從業人員減少、城市從業人員增加的城市化過程。因此,作者提出從整體經濟發展的視角來研究新型工業化,該書對新型工業化所涉及到的產業融合、產業鏈問題、以農業工業化為內容的繼續工業化、以傳統產業改造為內容的再工業化,工業化的區域整合、新型工業化中的市場化和城市化,政府職能和企業行為、可持續發展、創新支持和政策轉型等問題都進行了研究,提出了我國新型工業化發展的基本思路。
第四,從更為宏大的歷史視角透視新興工業化問題,指出了工業化與現代化的密切聯系。現代化問題是我國近百來始終面臨的問題,本書作者以中國現代化為背景,十分重視在現代化的背景下來研究中國的新型工業化問題,這是本書一個鮮明特色。工業化與現代化有著密切的聯系,西方社會的現代化就是從工業化起步的,中國實現社會的現代化不能完全采取西方模式,中國的新型工業化應該根據自己的國情形成自己的特色,努力避免西方社會在現代化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對環境的嚴重污染、對不可再生能源消費的嚴重依賴等弊端,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
新型工業化問題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需要長期研究的重大現實課題。筆者相信任保平教授的這本新著對于推進我國工業化問題研究以及對相關政策制定將會起到有益作用。
[責任編輯: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