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的素質的完善與審美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美育是人類實現自我發展需要的重要途徑,加強美育,在建設和諧社會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審美教育;和諧社會;作用
[中圖分類號]B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7)01-0080-02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以人為本,充滿活力,全面發展的社會。和諧社會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社會成員彼此友愛,社會運行井然有序,到處充滿活力,沒有根本對抗的利益沖突等方面。和諧社會的直接表征是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社會結構之間的和諧相處,它的核心和本質是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互為前提,互相促進的關系。因此,和諧社會是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相互作用形成的社會協調狀態,和諧社會作為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協調狀態,是由社會發展中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關系構成的,從而也具有相對性、動態性。和諧社會的相對性是指它沒有利益根本對立的對抗性矛盾,或者是說,利益根本對抗性的矛盾沒有明顯的顯露和占主導地位,社會充滿矛盾,矛盾構成社會。總的來說,人類創造的歷史就是一部矛盾不斷轉化的畫卷。和諧社會也不是一勞永逸的社會,它是一個不斷發展的動態的轉化過程,這就是它的動態性。因此,我們必須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和諧社會的構建,而這在最終意義上需要社會成員素質的不斷提高,審美教育與人的全面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美育”這一概念最早是由18世紀德國著名美學家席勒提出的。審美教育在人的全面發展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育是人的完善,美育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價值向導,美育在處理人與人的關系中有著精神教化的作用,美育是一個人格完善的必由之路。1997年,前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曾指出:“美育,是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青少年進行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因為,美育不僅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人類實現自身美化、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徑。美育有著獨特的功能和作用,這是其它教育所無法替代的。”眾所周知,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道德倫理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美育與道德倫理是兩個不同的范疇,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它們有著各自不同的作用,道德倫理無法代替美育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獨特作用。
一、美育在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中有著巨大的作用
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應有之意,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形成,與個人的素質是密切相關的,而個人的素質的提高與個人的精神境界有著根本的聯系,美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個人的精神境界,使人成為審美的人。我們今天已經進入了二十一世紀,在這個新的歷史階段,我們的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革,不管是經濟領域中的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還是文化觀念領域里的大眾審美傾向的舒適化和世俗化,這一切的變化無不沖擊著人們的思想和改變著人們的行為。在這種情形下,舊的思想受到了嚴重的考驗,難以繼續維持自己的主導地位,而新的思想卻未完全生成和鞏固,這就導致了大眾在新時期心靈上和精神上的彷徨和迷失,內心的平衡被打破,道德滑坡屢見不鮮,人們在普遍感到物質福利提升的同時,然而精神和內心上卻日見空虛,無可依靠,無聊乏味,有一種無家可歸的感覺。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越來越少,尤其是現代城市社會的不斷膨脹,城市里擠滿了從四面八方來的人,但是,各家與各家之間的隔閡十分的明確,嚴嚴實實的防盜們把鄰里之間的距離劃的十分清晰,人與人之間的鄰里關系仿佛似有似無,越來越淡漠了。
美育作為一種教育人和人自我教育的方式,其中心和目標是為了提高人的生存質量,培養和發展人的感性能力,包括感受力、鑒賞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等,并且對人性進行塑造和改造,除去人性中卑劣污濁骯臟的成份,發揚光大人性中美好光明崇高的一面,使人變得更加完善,使人的世界變得更加美好。人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復合體,在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許多事情不是僅僅依靠理性因素就可以把握的,非理性因素同樣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靈感、情感、想象、無意識等非理性因素,這些非理性因素,常常可以善也可以惡。從本質上講,美育是一種情感教育,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開闊人的胸襟,提高人的道德素養,使人克服在實際交往過程中的非理性因素的負面作用,以協調人際交往。這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十分重要,尤其是在我們這樣一個處在商品經濟迅速發展的社會里,就表現得更加明顯,商品經濟是交換經濟,人與人之間的交換關系十分繁多,沒有一個合理的節制,讓各種私人感情任意泛濫,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就變得非常的脆弱了,所以,在當今加強審美教育對于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著巨大的潛在作用。
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審美教育的任務是讓人們形成科學的審美觀,我們必須樹立起正確的審美觀,審美觀是人們對美和丑的根本看法,它是一個人的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審美觀。一個人的審美觀可以指導一個人的言語和行為。和諧的人際關系的形成,必須要求人們對周圍的事物有一定的分辨能力,要能分辨出真、善、美,并且對美的事物和人要有積極的情感投入,和諧的人際關系的形成沒有情感上的保證是很難形成的,如果一個社會中的人,彼此之間在情感上有非常大的裂痕和空隙,就不可能有人和人之間的正常交流和恰當的溝通,就更不用說去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沒有良好的人際關系,人與人之間就缺乏情感交流,這樣的社會不可能是—個和諧的社會,只能是—個人人處處提防,沒有安全感的社會。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美育以其追求高尚的人生境界,追求豁達的心胸,追求崇高的人格美精神,對今天被物欲所纏繞的人們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一劑難得的良藥。
二、審美教育體現了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
構建和諧社會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精華,也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最高理想和目標,是社會主義的本質。我們應該辨證地認識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具有相對性,以人為本是與以往的以追求單純的物質增長相對的;以人為本是發展的目,它是與發展的手段相對的;以人為本是以廣大人民群眾為對象的,與過去的人本思想是相對的。馬克思主義最注重人的問題,實現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充分的發展是馬克是主義的不懈追求,而審美教育對—個人的全面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
構建和諧社會的出發點是人,歸宿也是人,而美育是人類實現自我發展需要的重要途徑,是人格完善的必由之路。從1973年開始,席勒在給一位丹麥親王寫的二十七篇《美育書簡》中,正是把美育作為一門獨立的理論加以研究。席勒認為:“從感覺的受動狀態到思維和意志的能動狀態的轉變,只有通過審美自由的中間狀態才能完成。總之,要使感性的人成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為審美的人,沒有其他途徑。”日席勒對于美育問題的論述,無論在美學史上,還是在教育史上都有劃時代的意義。魯迅在上一個世紀曾經說過:“我們目下的當務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發展的需要是相對于生存和溫飽的高層次目標,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總的來說,美育在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中具有如下幾方面的作用:
第一,它具有強大的情感凈化功能,美育是連接情感和理智兩大因素的中介,它以人們認為美的事物為誘導,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作用于人的意識,并且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積累,慢慢的會從直覺轉化為理性因素,漸漸發展到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使人的人格得到很大的升華,這是美作用于人的非理性因素所產生的效果。它可以轉化為自覺的意識,從而充分的挖掘出潛在的主體意識,使人完成從不自覺到自覺的選擇,這是美育獨到價值所在,因此,美育可以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來完善一個人的人格。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過程中,社會中的每一個人的人格魅力具有維系社會穩定的作用,假使社會中的人都有巨大的人格魅力,那么人們之間的情感是理性的,真實的,純凈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會十分和諧,而不會有道德滑坡,不誠信現象的大量出現。
第二,美育可以啟發人的智慧,使每一個人都能發現真理。以美育啟示真理的發現,這一功能是由美的層次決定的。美屬于認識的最高層次,美感產生過程與創造性思維的產生過程具有同構性,即首先是直覺,然后再到理性,最后是頓悟,或者說是靈感。從對理性的把握到頓悟的產生,往往需要逾越一條一般能力或平常思維所不能逾越的鴻溝,此時,美育能以其特有的魅力使主體的精神處于最佳狀態,喚起人對客觀真理的完美追求,從而達到“自由”境界的實現。這種鍥而不舍對“自由王國”的追求正是開發創造性思維所必備的內驅力。此外,研究表明:美能使人腦億萬獨立的神經元產生奇妙的聚會與溝通現象。頓悟或靈感的產生正是人腦潛意識層“參戰”的結果。
第三,開發功能,和諧個性。這一功能是由人的生理基礎決定的。人的身心健康是要以健康的生理結構為物質基礎的,美育將有助于生理結構功能的開發。審美過程是多種思維形式協同作用的過程,是人的機體和心理能力綜合訓練的過程,是美的客體內化成美的心靈機制的過程。因此,美育既能和諧個性,又培養著創造的靈性,達到身心同時健康的目的。
這正如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曾經說過的:“音樂應該學習,并不是為著一個目的,而是同時為著幾個目的,那就是(1)教育,(2)凈化,(3)精神享受,也就是緊張勞動后的安靜和休息。”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美育的作用直接關系于每一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而沒有美育的作用就不可能實現每一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因此,美育體現著構建和諧社會的本質和核心,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不懈追求的實現途徑。
三、美育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價值向導
當今科技日新月異,人們征服自然的能力在不斷的提高,但是一個新的問題卻出現了,這就是威脅人們生存的生態問題,生態危機和生態平衡問題日益嚴重,這是個全球性的問題,追根究底地說,與其說是天災,不如說是人禍,是以天災形式表現的人禍,是欲望之族在大自然面前的無所顧忌,是貪婪帶來的苦果,是對大自然客觀美的無視和破壞,正如恩格斯說過的人們不要得意于對大自然的勝利,每一次這樣的勝利都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近幾年來,各種自然災害和傳染性疾病的高頻發生正是這種破壞大自然平衡的報復的表現。而一個具有審美心胸的人,一個經過美的熏陶的人,一個能感悟美的人,他會去關注大自然、欣賞大自然的魅力,體味“天人合一”的境界,會深刻地感到大自然中的一花一草,飛禽走獸,山川河流無不給人以美的體驗。感悟大自然的美,才能發出天人合一的呼聲,才能把大自然和人類社會視為一個統一體。于是,我們今天面對這些殘酷的災難,就不得不去深思,不得不去反省,不得不去改變我的觀念。
我們今天所要構建的和諧社會,具有豐富的內涵,其中人與自然的關系是重要的一個方面。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與其說是為了保護自然和生態的平衡,不如說是在保護我們的子孫后代,是利在當今,功在千秋的偉業,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必備前提和條件,但是自然為人類提供的資源并不都是可再生的,人類需求的增長與自然界所能提供的各類資源必須相適應。我們必須提高資源利用率,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加強環境保護意識的普及,需要開發利用審美教育中內涵豐富的精神資源,把環保教育鑲嵌在審美教育中,在審美教育中涵養教化人們自律自覺地保護、關愛自然生態環境的意識和行為范式。這對于保證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有效實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具有現實的重要性和深遠的意義。正如馬克思所說的,人們是按照美的規律去創造事物的。筆者認為,這也正是審美教育在當今社會中留給大家的一點思考吧!
[責任編輯:陳合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