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社會和諧的核心和實質是干群利益關系的和諧。解決這一問題,既要消除干群利益關系問題上的非法性障礙,又要消除合法性障礙,但后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由此入手才能找到干部群體利益“合法化”的基礎上逐步走向“合理化”的途徑。
[關鍵詞]社會和諧;利益關系;階層分化;核心問題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7)04—D067—03
在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我國社會和諧建設的目標和任務后,五中全會明確地將這一目標寫進了“十一五”規劃建議。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是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胡錦濤同志在講理論創新與當前社會和諧建設“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時,更加強調了“黨的建設”問題。[1]指出:“在新歷史條件下,我們必須從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緊緊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準確把握時代特征和中國國情,認真研究和回答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不斷總結實踐經驗,不斷擴展理論視野,不斷作出理論概括。”[1]胡錦濤同志的這一論述,為我們研究當前社會和諧問題確立了新的方法論指導。運用這一方法,我們就會發現,我國和諧社會建設的總體布局是一個有中心有層次的有機結構系統,其中干群利益關系的和諧是當前社會和諧的核心和實質。抓住這個核心,防止干部群體階層化,是當前我國社會和諧建設中需要認真研究和逐步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利益關系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2]p78-79人類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終極目的就是在不斷改善生存條件的基礎上使自己得到和諧全面發展。尋求利益是人類社會一切活動的根本動因。為了利益,人類不斷地樹立目標,又不斷地超越目標,從一種社會形態走到另一種社會形態,完成了一個過程,又進入新的過程。整個人類社會歷史不是別的,也就是從需要到滿足、新的需要到新的滿足的無限擴張、提升的過程。所以,人類社會千頭萬緒的問題,歸根到底都是圍繞生存和發展的利益問題而衍生出來的。自然,解決這一問題是人類社會向前運動和發展的主流。
然而,利益問題從來就不是單一的經濟問題。它不僅包括經濟利益,而且還包括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和社會利益。所以決定利益的并不是利益本身,而是獲取利益的方式和條件。由于人的需要的無止境性和社會資源的稀缺性,迫使人們對獲取利益的方式和條件不斷地進行選擇和創造。一般來說,社會成員通常是通過控制資源去獲得利益的,這就導致人們在資源控制的數量和質量上的差別。人們所處的社會地位不同、對自身需要的理解方式不同、以及獲得利益的方式不同,所得到的利益就不同。利益差距必然導致利益和諧問題,產生利益矛盾,并引起各種社會矛盾。
可見,正是人們對利益和諧的追求推動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社會制度的不斷變革。人類社會也正是在為滿足自身利益需要而不懈奮斗過程中逐步走向一個又一個更新更高階段的。所以,利益關系的和諧是整個人類社會和諧的基礎,是任何社會都不可避免的有根本意義的和諧,對整個社會和諧具有決定性意義。
二、當前我國社會和諧的核心和實質是干群利益關系的和諧
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是由于當前社會存在著不和諧的因素。面對諸多不和諧的因素,理論界對當前構建和諧社會的核心問題也正進行著熱烈的討論。概括起來,大致有四種觀點:第一種,“效率與公平和諧核心論”,認為公平和效率的關系問題既是價值取向問題,更是政策選擇問題,實質上是牽涉到穩定與發展關系的政治問題,所以是現階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問題;[3]第二種,“利益和諧核心論”,認為社會的和諧是多領域、多層次的。但人們利益的和諧是一種有根本意義的和諧,所以利益關系是否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核心問題:第三種,“階層和諧核心論”,認為階層是執政黨的第一政治資源。階層之問的矛盾是考驗執政能力、檢驗執政理念、優化執政方式的難得機遇,也是可貴的政治資源,所以階層協調是社會和諧的軸心;第四種,“整體和諧核心論”,認為和諧社會是社會資源兼容共生、社會結構合理、社會運籌得當、系統整體和社會結構均衡發展的社會,強調從整體上和諧是構建和諧的關鍵。
在筆者看來,上述觀點雖然與社會和諧密切相關,但卻都沒有捕捉到當前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問題。當前社會不和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這些因素是有主體、有層次的。在當前影響社會和諧的諸多因素中,干群關系是最主要的因素,而干群關系又最集中地表現在干群利益關系上。在執政條件下,許多社會矛盾必然都會集中體現在黨群關系、政群關系上,最終落腳在于群關系上,使干群矛盾在社會矛盾系統中處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所以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黨建“五位一體”的和諧建設中,干群利益關系的和諧才是我國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和實質。
首先,解決于群利益矛盾從來就是人民政權的理論難題和實踐難題。人類社會的理想境界很早就被空想家發現了,這就是在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的基礎上,建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和諧社會。然而空想家們雖然看到了人類的理想境界,但卻找不到到達這種理想境界的道路和途徑。馬克思恩格斯超越了空想家,為人類到達理想境界找到了一條道路和途徑,從而將社會主義從空想發展為科學。但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論證未來社會時卻留下了一個“哥德巴赫猜想”式的理論難題:這就是如何防止未來社會條件下社會“公仆”變為社會“主人”的問題。而且,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變為實踐后,人類至今并沒有解決這個難題。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在蘇聯社會主義實踐中,列寧和斯大林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在中國民主革命即將取得全國勝利的前夕,毛澤東在回答黃炎培的提問時,說已經找到了跳出“興勃亡忽”“周期率”的途徑,但后來發生的事實證明,他也沒有解決這一問題。新時期以來,中國經濟進入了“黃金發展期”,但也進入了一個“矛盾凸現期”,其中就涵蓋著干群矛盾,說明我們黨至今也還沒有徹底解決這個理論難題和實踐難題。
其次,執政的共同規律決定了干群利益矛盾在當前社會各種矛盾中的核心地位。執政的地位決定了干群矛盾在各種社會矛盾中特殊的突出地位。執政是對象性活動,是執政過程中通過主客體雙向活動,由主體組織、控制、協調客體,從而實現主體意圖的過程。執政過程本身就涵蓋著執政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矛盾。過去我們一味地強調政權的階級性質。忽視了任何政權的共同規律,以為執政主體與執政客體之間存在矛盾那只是剝削階級政權的事,與非剝削階級的政權無關;既然中國已經建立了人民的政權。那么在其執政過程中當然就不存在矛盾和對立了。其實這是非常幼稚的。
與任何政權一樣,即使是人民的政權,管理與被管理、協調與被協調之間也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矛盾。改革開放后,我國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迅速打破了原來“兩大階級,一大階層”的社會階層格局,出現了十多個社會階層,而且這種趨勢還沒停止。階層的分化使人民內部矛盾運動出現了全新的特點,表現為階層競爭的基本形式。在階層競爭的過程中,政府處在社會關系的交匯點上。這里是群體關系的交換站,是矛盾和沖突的高發區,階層矛盾、群體矛盾極易從這里轉化為干群矛盾。加之社會主義是一種組織功能很強的社會制度,在處理各種群體內部及其群眾之間的關系時,社會各階層所發生的矛盾就可能轉化為干群矛盾。改革是對原有生產關系、社會結構的重新調整,難免會觸動一些群體的利益。而改革的一些政策和措施都有是由政府來組織實施的,這又使政府處在隨著改革而產生的這種新矛盾的直接作用面上,從而加大了矛盾發生的頻率和程度。因此,在社會各階層之間,不論是接觸面還是發生矛盾的頻率,干群矛盾都是第一位的。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特別注意這個問題。十六屆四中全會在闡述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任務時,雖然也涉及到人與自然的關系和我國改革發展和穩定中的許多問題,但主要是從執政黨主體的角度來提出和闡述問題的。更加強調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著眼于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解決改革和發展中出現的一系列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是從人們的交往關系的聚焦點即干群關系的角度著眼來闡述問題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在論述這一問題時,則更進一步將社會和諧建設與化解“前進道路上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聯系在一起,號召全黨“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認真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實現的利益問題”。這次十六中屆六中全會,則對十六大以來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成果作了集大成式地總結和概括,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性質、特征、目標、原則、方法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作出了科學闡述,水到渠成地提出以黨風帶動政風,促進社會風氣根本好轉的構建部署,從中更加明確地看到,構建和諧社會的核心問題不在別處,就在干群利益關系問題上。
三、防止干部群體階層化是密切干群利益關系的重要環節
自進入新時期以來,隨著改革的深化,我國社會階層演化的總態勢,是一個復雜化和單一化的雙向互逆過程:先是從單一化到復雜化的過程,后是從復雜化到新的單一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而利益關系正以強勁的勢頭凸現出來,說明著當前階層演化正向著利益集中,標志著人民內部矛盾運動的基本形式以階層競爭表現出來。這種競爭雖然是非對抗性矛盾,但也使各階層之間有一定張力,既有促使物質財富充分涌流出來、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面,也有影響社會穩定和諧的另一面。
在人民內部矛盾空前活躍、階層重組的過程中,干部群體的演化有什么新動向呢?他們仍然是分散在各社會階層中,還是以一個獨立的社會階層分化出來呢?社會學界的相關研究可以幫助我們分析這個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人民內部矛盾研究”課題組在對“改革開放以來受益最多的社會群體”的問卷調查中發現,全社會對這一問題回答的統計結果令人吃驚:黨政干部首次被認為是改革開放以來受益最多的群體,竟然高于“私營企業家”群體和“演藝人員”群體而位居榜首。[5]p202無獨有偶,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上海社會變遷中長期研究”課題組關于“上海市居民利益結構分化與社會觀念調查”也得到了同樣的結果:在上海市民的認知中,“黨政干部”、“私營企業主”和“文藝工作者”等是改革過程中最大的受益者,而“國有企業工人”、“務農農民”和“進城農民”等為獲益最小的群體。[6]按照這樣的結果,在階層分化中干部群體的地位動向是非常明朗的,如果按照這種動向繼續演化,在不遠的將來,黨政干部群體就可能演變為一個獨立的社會階層。作為公共利益代表者的黨政干部群體。在當前社會階層重組過程中如果真的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階層凸現出來,這就非同尋常了,因為人們由這個問題自然會和社會上已經出現的“既得利益集團”聯系在一起。
在筆者看來,這個問題既重要而又非常復雜,需要作具體分析:一是對既得利益集團的認識本身就很復雜。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這種事物更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從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看問題,它對經濟社會發展起過積極作用,是共同富裕過程中的必然現象,具有一定的歷史合理性;另一方面,就當前而言,它已經從改革的積極因素轉變為保守因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繼續改革的阻力。二是這種利益集團存在于何處也是一個復雜問題,除那些先富起來的實業家群體比較明朗外,其他社會群體還很不明朗。三是干部群體與既得利益集團的關系則更為復雜。干部群體利益問題本身就是一個復雜概念,既有其利益界定上的復雜性,又有獲取渠道上的復雜性,這里牽涉著許多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在這些問題還不明確的時候,很難確定二者關系。可見,當前干部群體與社會上出現的既得利益集團的關系并不定型,還正在演變。由此看來,當前干部群體階層化問題上也有兩個方面:一方面,干部群體還沒有形成一個獨立的社會階層;但另一方面,當前社會上既得利益集團的出現的確為防止干部群體階層化敲了警鐘,如果不加以預防,在利益驅動下,干群群體就有從社會群體中分化出來形成一個獨立的社會階層的危險。如果出現了這種局面,干群關系就會發生質的變化,因而防止這種局面的出現就成了當前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
四、消除合法性障礙是干群利益關系和諧的根本途徑
當前人民內部利益矛盾凸現,是新時期以來人們物質文化需要日益增長、人民內部矛盾向著利益矛盾集中的表現,是當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運動新發展的必然產物,因而也是正常的。但是,干群利益關系凸顯,出現干部群體階層化勢頭。則應該引起警惕。
關于解決問題的途徑,人們議論的焦點往往集中在遏制腐敗上。在我看來,當前影響干群關系的障礙主要有兩個:一是非法性障礙;二是合法性障礙。非法性障礙就是腐敗,這已經成了不爭的事實,但這并不是問題的關鍵,因為腐敗畢竟陰暗的東西,而且還有全社會道義的譴責和黨紀國法的制裁,隨著民主化進程和制度的完善,將會得到有效的遏制。而特別令人擔憂的是通過合法途徑與民爭利。
干部群體手中掌握著公共權力,占據著獲取利益的很多有利位置,獲取合法利益的途徑無處不在,如人事、工資、升學、就業、收入分配、信息資源等等,一些人完全可以憑借“合法權利”將一部分甚至更多理想事物收入囊中,而且安然無事。當前一些當權者可用來謀取私利的合法性權力有諸多表現:一是信息資源的占有和收益權。干部群體手中掌握著大量的信息,這不僅是他本人獲取各種利益的方便條件,而且對其周圍的人獲取各種利益也是一種潛在的資源。二是政策制定執行的優先權。盡管黨和國家一再要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盡管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都是按照黨規國法的程序來制定,但黨的主張、國家意志、政策法規終究都要由人來制定和執行,一般群眾與官員群體在制定執行政策法律法規中的地位和作用顯然不能相提并論。就當前而言,盡管每一項政策都強調基層群眾和工農群體的利益,扶持弱勢群體,但對“內部人利益”的保護現象也是屢見不鮮的。三是經濟行為的掛靠權。在當前,幾乎所有的經濟行為都要尋找保護傘,否則在競爭中很難站住腳。這種情況演變的結局就是“官商勾結”,“權錢交易”。四是行業壟斷中的收益權。當前行業壟斷勢力是非常強大的。行業的壟斷就是利益壟斷,而利益壟斷的實質就是維護一些官員的利益。五是各種地位帶來的優勢權。由于各種權力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官員完全可以利用這種靈活性獲取各種利益。凡此種種,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通過合法的途徑獲取各種利益。
找到了當前我國社會和諧的核心和實質及其根源,也就找到了當前社會和諧建設的突破口,這就是努力解決干群利益關系的和諧問題,警惕出現執政黨的官員與民爭利的現象,而這個途徑又恰恰是執政黨的自身建設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黨實行的許多制度和措施都是有效的,如用優良傳統教育制度、紀律檢查制度、民主管理制度、監督制度信訪制度等等,但由于沒有注意到通過合法途徑與民爭利的問題,所以在治理措施上還存在著許多疏漏甚至空白。所以,研究消除干部群體謀私的合法性權利的規律是當前一項重要而緊迫任務。對此至少有三條路徑是至關重要的:一是要解決黨和政府的主張在落實中的扭曲問題;二是要著力解決用“內部人利益”標準來選擇和剪裁黨和國家主張的同題;三是要清理與利益有關的政策和法律法規,廢除所有意保護“內部人利益”或者特權的法律法規。
總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復雜事物,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存在著許多矛盾,這就要求我們要抓住主要矛盾,尋找到其中的核心問題及其根本原因。從以上的探討中我們看到,由執政地位所決定,當前和諧社會建設的核心問題不是別的,正是干群利益關系的和諧問題,警惕出現干部群體階層化,根本途徑在于消除干群利益關系上的合法性障礙。找到了這個途徑,也就抓住了當前和諧建設的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和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胡錦濤同志在和諧社會建設的總體布局中強調加進黨的建設的新內涵,其深刻性和徹底性,就在于將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留下的那個理論難題和實踐難題與新的歷史條件下當代中國和諧社會建設實踐相結合,從黨的自身建設為突破口來探索解決問題的規律。
[本文系江蘇省2006年度社科基金項目“新世紀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進程與社會和諧核心問題研究”(批準號:06JSBZX 010)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人民日報[N].2005-11-27.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人民出版社,1995.
[3]楊東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問題[N].學習時報.2005-05-23.
[4]鄧偉志.論“和諧社會”[N].學習時報.2005-01-03.
[5]李培林等,社會沖突與階級意識——當代中國社會矛盾問題研究[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05.
[6]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上海社會變遷中長期研究”課題組.上海市居民利益結構分化與社會觀念調查[N].社會科學報,2006-08-31.
[責任編輯:陳合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