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要穩定和增加農民收入,相對穩定的農產品價格是關鍵。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由于受各種因素影響,農產品價格對農民來說具有很大的風險性,這極不利于農民收入的穩定和增加,也不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本文就此對造成農產品價格風險的成因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關的防范措施。
[關鍵詞]農產品;價格風險;防范措施
[中圖分類號]F3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07)04-0076-03
農產品價格風險是指由于農產品價格波動超過了農民的預期,而對農民造成的難以控制的收入損失。我國是個人口大國,農產品的生產狀況直接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影響著國家的穩定和社會的發展。鑒于此,積極發展農產品生產一直是我國的既定方針和政策。尤其是近年來,國家采取各種支農、惠農措施,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產品生產,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然而,農產品的價格風險始終是影響農民收入穩定增加的不利因素。從糧食生產到棉花,從瓜果到蔬菜,從生豬到禽蛋等等,從20世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直到今天,價格風險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價格風險對農民來說,輕則收入減少,削弱發展基礎;重則投資難以收回,來年生產只得靠借債度日。在一定意義上,價格風險是農民的軟“殺手”,有時會超過天災。雖然國家有關部門也早已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并在宏觀層面不斷地采取措施,如穩定收購價格,對種糧農戶實行直補,建立鄭州期貨交易所,增強對價格波動狀況的預期等,這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農產品價格波動對農民帶來的不利影響,但在中觀層面和微觀層面還應當進一步做好相關工作,防范農產品的價格風險,穩定和增加農民收入。
一、農產品價格風險成因分析
1、從經濟學層面分析
從經濟學上來看,我國的農產品生產基本上屬于完全競爭的市場范疇。在這種市場中,產品無差別,生產者的規模較小,絕大多數的農產品生產者都是一家一戶的個體生產者,誰都無法準確預計和掌控農產品價格。在這種市場中,價格完全發揮著對農產品生產活動的調節作用。當價格上升時,農民一窩蜂地去生產,結果供過于求,價格下跌;相反,當價格下跌時,農民又大量減少生產,結果供不應求,價格上漲。價格總是在上漲和下跌中波動。根據經濟學原理,只有當供需平衡,價格穩定,資源才得到有效配置,實現的總收益才最大。因此,農產品價格不論是下跌,還是上漲,價格波動對農民來說是一種風險,影響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
2、農產品生產的自身特點風險大
農產品生產受自然條件影響很大。季節性很強,生產周期較長。易腐爛,易變質,農產品生產的這些自身特點決定了農產品的價格存在著較多的風險,通常同一品種的農產品在不同的季節、不同自然條件下生長,其品質是不同的。當同一品種的農產品從外觀上難區分品質時,高品質的農產品價格就存在著較大的價格風險。同一品質的農產品,集中上市的農產品比分散上市的農產品價格風險要高。易腐爛、易變質的農產品比耐儲存的產品價格風險要大。生產周期長的農產品比生產周期短的農產品價格風險高。在這方面,瓜果蔬菜生產就具有較強的代表性。西瓜是一種季節性很強,上市集中度高,不耐儲存,易腐爛,易變質的農產品,其價格風險就很高。2006年對西安市長安區炮里鄉的西瓜種戶來說,西瓜種植使瓜農們家家戶戶損失慘重。往年西瓜成熟集中上市季節,每斤零售5-6角錢的價格一下子成了1角5分錢左右,瓜農們將西瓜運到市場的收入還不夠支付西瓜的采摘費、運費、裝卸費、市場攤位費、管理費等,只得眼睜睜地看著擺滿瓜田,熟透了的西瓜變質腐爛,束手無策,毫無辦法。價格風險體現得淋漓盡致。
3、農產品的需求缺乏彈性
需求彈性即需求的價格彈性,是指價格變動所引起需求變動的程度或需求變動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在我國大多數產品包括糧、棉、油、蔬菜、瓜果等均屬于生活消費品,需求缺乏彈性。在其豐收時,價格下跌而造成的需求量并不會同比例增加,從而使總收益減少,農民受損。這就是中國古語所說“谷賤傷農”。因此,從需求彈性上來看,農產品豐收時農產品價格風險給農民帶來的收入損失可能會更嚴重。2005年,對陜西三原縣的大白菜種植戶來說,就嘗到了“谷賤傷農”的苦頭,田地里的大白菜低到了無法按斤論價,而是按畝論價。由此可見農產品價格風險的嚴重性。
4、農產品生產水平差異大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雖然近年來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但距離成為發達的工業化國家還有很長的距離。為了發展工業,在過去很長的時期內,實行的是農業支援工業,農村支持城市的策略,農業發展水平低,農產品生產規模小,作業工藝落后,規范化程度低,農產品生產的基礎設施差,致使自然條件適宜未必能生產出優質的產品,優質產品未必能夠賣出好價錢,農民承擔著較大的價格風險。例如,陜西蘋果生產,有規模的蘋果生產戶,共生設施要比小戶好,作業工藝和規范化程度要比小戶高,果品質量明顯優于小戶,加之有量的規模,大戶蘋果的價錢要比小戶蘋果的價錢高出許多,這樣由于蘋果生產水平方面的差異使得小戶要經受較高的價格風險。
5、農村基礎設施落后
總體來看,我國農村的基礎設施還是比較落后的,道路不暢,交通不便是其基本特征。加之農村建設、農民建房大部分缺乏合理統一規劃,致使本來不暢的道路更加不暢,在農產品生產和銷售旺季,小車出不去,大車進不來。一遇到天陰下雨,只能靠人扛肩挑。情況往往是交通便利的地方。農產品都已經賣完了,交通不便的地方農產品還放在農戶家中,堆積如山。一旦錯過銷售季節,價格便大幅下跌,甚至無人問津,農民收入損失巨大。信息基礎設施落后也加大了農民要承擔的農產品價格風險,信息交流不便使得農民和客商之間缺乏直接的信息交換,致使在農產品購銷中,供方找不到購方,購方找不到供方,購銷時機的延誤,最終轉換成價格風險,由農民承擔。
6、農民自身承擔風險能力弱
農民自身素質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著農民承擔農產品價格風險的能力。長期以來,我國廣大農村是人才的輸出地,人才赤字嚴重。在農村,有學習能力的人,絕大多數都通過上學離開了農村,體力好、有一技之長的農民大多數成了進城務工人員,有的還成了企業家。頭腦靈活的農民,有的進城經商,有的在城鎮自開門店。經常在農村的人口主要是老人、小孩、已婚的青壯年婦女以及體弱、無一技之長的中老年男性。留在農村從事農產品生產的農民大部分靠經驗和別人的說教進行生產和管理,自身的科學種植能力不強,市場知識缺乏,風險意識更是空白。自己生產的產品價格該是多少,心中無數。確定價格主要依據是時令、上年以及別人的價格。接近時令時,求賣心切,再便宜也要賣掉,結果損失嚴重。離時令較遠時,總是要攀比別人的價格,最后往往失去出售機會,結果也造成了損失。這種賣跌不賣漲的現象在農村農產品銷售方面比校普遍。事實上,價格風險還是落在了農民頭上。
7、城市的相對封閉性
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是實現城鄉物資交流,滿足城鄉居民日常生活消費需要的主要形式,是完成社會再生產活動過程的基本環節和基本內容。目前,工業品下鄉日益順暢,農產品(農民自產自銷的農產品)進城日益困難,尤其是許多大城市為了招商引資,改變城市環境和形象,始終沒有在城市衛生、市容市貌管理,城市交通管理,流動人口管理等方面和農民進城銷售農產品之間找到平衡點,大部分城市一刀切地通過市容、衛生、交管等部門的管理,將農民進城銷售農產品拒之城市之外。原來城市發展起來的農貿市場變成了房地產開發,背街小巷、居民區的攤點大都被取締。農產品只能通過超市、銷售門店和為數很少的城郊結合部農貿市場、攤點等渠道進入城市。城市這種相對封閉性致使農產品進入城市的渠道變少,通道變窄,農民進城機會減少,農民成了耳目不靈,信息不通的交易方。在農產品的收獲和銷售季節,只能干干巴巴被動地待在家里等客戶上門收購,又由于農民的產銷脫節,不了解需求狀況,盲目生產,生產非所需等,所有這些被動因素最后都轉化成了價格風險,最終都以農民的收入減少而告結束。
8、農產品生產組織經營管理能力弱
我國的農產品生產經營管理大部分還處于一家一戶組織生產經營的小農經濟時代的水平。農場式生產,公司化的組織經營管理較少,就連國家所提倡的“公司十農戶”的生產組織經營管理方式在許多地方也才開始。在農村舊的“隊為基礎,三級管理”的農村生產組織經營管理模式被新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取代后。農產品生產組織經營管理單位變小,靈活性變大,責任心增強,積極性提高,同時所帶來的是生產組織經營單位規模化經營困難,風險性加大,抗風險的能力減弱。而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基礎向更高層次的農產品生產組織管理形式過渡尚處于探索階段。因此,大多數農村小農經濟的時代還會維持較長的時間,農產品生產組織經營管理在較長時間內還會處于較低的水平。在農村,缺乏有效的組織形式和組織機構,缺乏營銷隊伍、管理和技術人才的狀況一時也難以改變,這就決定了農村是承擔各種經濟風險最脆弱的區域和環節。
9、政府職能發揮過份或不足
政府是社會中最大、最有權威的行政力的主體,扮演著管理國家和有效組織社會經濟活動的角色,承擔著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責任。發展農村經濟,幫助農民脫貧致富是政府的主要職責之一。然而,許多地方政府在幫助農民發展農村經濟、脫貧致富的過程中,由于角色錯位,職責發揮過份或不足,熱心、好心幫了倒忙,到頭來沒有讓農民增加收入,反而讓農民承擔了風險。事實上,作為地方政府能夠發揮作用,扮演的角色不是無限的。對于農民從事農產品生產經營活動來說,政府不可能把生產經營活動都管住。如果政府發揮職能和扮演角色不當,只管住了某個方面、某方面的市場,而其他方面、其他環節不配套,可能出現的情況是政府管了生產、管不了銷售;管了銷售,管不了市場;管了市場,管不了價格;管了價格,管不了品質;管了農民,管不了客商等。最后所產生的價格風險,政府不可能承擔,也承擔不起,只能由農戶自己承擔風險。
二、防范農產品價格風險的措施
農產品價格風險是影響農民收入穩定增加的不利因素,是不可回避的。除了國家從宏觀層面所采取措施外,在中觀層面(地方政府層面)、微觀層面(農產品生產、經營、農民自身等方面)可以采取適當的措施,預防和化解農產品價格風險,穩定和增加農民收入。
1、提高農民素質,增強農民對農產品價格風險防范的意識
在農村,農民是農產品生產經營管理的主體,是農產品價格風險的承受者和防范農產品價格風險的關鍵。農民的素質越高,防范農產品價格風險的能力越強。目前,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從事農產品生產經營管理的農民的素質還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要求。除了要加強對農民職業技能、法律法規方面的培訓外,還要加強有關農產品市場方面知識的培訓,讓他們知道自己所生產農產品的單位成本是如何計算的,掌握計算方法,了解什么是市場,什么是市場經濟,什么是風險,什么是市場風險,農產品價格的形成機制以及價格的變化規律。讓農民通過觀察學會判斷當年是歉收年,還是平年,還是豐收年。告訴他們當年是平年時,價格一般比較穩定,不會大起大落;當年是歉收年時,價格會上升,但也不會過份上漲。當價格上升太快時,國家會干預的;當年是豐收年時,價格會穩中有跌,但跌也不會跌破成本,即使跌破成本,也是暫時的。讓農民也要學會通過電視、廣播和報紙了解國際上一些農產品的價格信息,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快慢的信息。一般國際上農產品價格上漲,國內也會上漲,相反,國際上下跌,國內也會下跌。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加快,價格會穩中有升;相反,則價格則會穩中有降。有了以上這些方面的初步知識,農民也就有了防范農產品價格風險的基礎,防范農產品價格風險的意識也就會在農民中慢慢地建立起來,農民也就會體驗到種什么未必成什么,增產未必增收的道理。隨著農民自身素質的逐步提高,防范農產品的價格風險就有了良好的基礎。
2、發展差異化農產品,化解價格風險
由于農產品大都是日常生活消費品、缺乏需求彈性,價格下跌并不能夠是需求量同比例上升,農民的總收入實際是減少的。為了化解這種風險,農產品的差異化是其有效措施。農產品的差異化主要包括時間差異化、品種差異化。品質差異化、口味差異化、色澤差異化以及形狀差異化和包裝差異化等。再以西瓜為例,如果瓜農能夠把握住西瓜上市時間的差異,西瓜的價格風險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化解。瓜農的收入就不會有很大損失。因此,發展差異化農產品是農民預防和化解農產品價格風險的重要措施。
3、鼓勵農民規模化經營,規范化作業。提高農民防范農產品價格風險的能力
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的農產品生產經營都是一家一戶的組織形式,由于經營分散、規模偏小、生產設施落后,管理水平原始,現代作業技術難以開展,資源配置效率低下,成本較高,在討價還價中實力不強,農民防范農產品價格風險的能力弱,因此,要鼓勵農民在一家一戶的基礎上,開展規模化經營,規范化作業。在采購和銷售方面可以聯合起來,統一對外;在農作物播種、施肥、灌溉、防治病蟲害、收獲、儲存、運輸和包裝以及農田基本建設等方面,可以統一標準統一進度,嚴格按規范要求進行;在改善生產設施方面,可以科學規劃,合作建設,有效維護,合理使用;在使用現代化農機具和科技成果方面,可以統籌規劃,有效使用;在提高農民經營管理水平和技術應用水平時,可以統一安排,聘請專家進行咨詢和培訓。這樣通過農民的規模化經營、規范化作業,農民的經營管理水平就會提高,農戶的資源就會得到有效利用,成本降低,農民防范和化解農產品價格風險的能力會得到增強。
4、方便農民進城自銷自產農產品,有利于農民規避和舒緩價格風險
城市是商品化農產品的主要消費地。為農民提供方便,讓農民進城自銷自產農產品,促使產銷、供需方之間直接見面,有利于農民了解市場需求,把握市場行情,避免盲目生產、盲目定價以及中間商的投機,規避價格風險。在市場供大于需的情況下,也有利于農民舒緩價格風險。同時也有利于城鄉交流,開闊農民的視野。在我國農業生產水平還比較低下,快速改進尚需時間的狀況下,方便農民進城自銷自產農產品是比較符合國情的。在一定程度上,這也是支農、惠農的一種方式。當然,如何比較好的破解農民進成銷售農產品與城市衛生、交通、市容、治安等管理所發生的矛盾,這需要更多的智慧、更多的辦法。如在背街小巷給農民開設門店,在居民區設立攤點,讓農戶可以進入單位家屬院流動銷售,在城郊區建立規范化的農產品批零市場等。當然也要向農民多宣傳有關城市的法律法規,管理制度,引導農民進入合規的攤點經營,遵守相關的法規制度,避開繁忙的交通要道。總之,只要想到農民,辦法總是會有的,農民肯定會從中受益。
5、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為防范農產品價格風險提供條件
農村基礎設施落后,尤其是山區及邊遠地區的交通基礎設施落后,嚴重地影響著農民對農產品價格風險的預防和化解。在市場需求快速變化的環境中,方便快捷的運輸系統需要良好的交通基礎設施。從國家方面看,努力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尤其是交通基礎設施一直是國家關注的重點之一。“十一五”期間國家也將投入巨額資金大力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各地方政府也應當積極配合國家的相關措施,幫助農民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在交通設施建設、使用和維護方面,要幫助農民建立起長效的機制。如村建村管,村建戶管,官建民管。民建民管等有效措施等,使農村交通設施經常能夠處于完好的狀態,為農民能夠不誤時機地將農產品運向市場,防范農產品價格風險提供保障。
6、加強政府的服務職能,幫助農民減少價格風險
政府的職能重在于引導和服務。對于從事農產品生產的農民來說,政府的職責主要是服務于農民,為農民排憂解難,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及時向農民介紹各種有關農產品生產的最新科技成果、科技知識、實用技術、法律法規、方針政策、標準規范等,組織農民去先進的省、市、區、縣、鄉鎮以及國外考察學習,開闊農民的眼界,及時向農民提供市場信息,協助農民推銷產品,幫助農民解決一家一戶想解決但又無法解決的有關農產品生產、銷售、管理等方面的共性問題。在這些方面,有許多地方政府的做法是可取的。如在農產品銷售旺季。開設綠色通道,凡是拉運農產品的車輛在轄區內,免收或減半征收過橋過路費;組織公安、工商等部門嚴厲打擊坑商害農的不法行為,維護市場秩序;在農產品發生賣難時,政府出面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發布廣告,溝通信息,吸引客商擴大銷售。同時,減少對農民進城銷售農產品的限制,有的城市管理部門在農產品發生賣難時還專門設立了幫助農民銷售農產品的導銷員,引導農民規范地進城銷售。這些措施都能幫助農民減少農產品的價格風險,穩定和增加農民收入。
總之,對在農村從事農產品生產的廣大農民來說,發展農村經濟,穩定和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是其長久夙愿。在市場經濟環境中,農民關注的重點就是農產品的價格,幫助農民樹立價格風險意識,防范和化解農產品價格風險,有利于農村經濟穩定發展和各項工作的開展。
參考文獻:
[1]課題組.特色農業發展中政府角色與功能[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06,(5).
[2]梁小民.西方經濟學[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4.
[3]徐建昌.構建和諧社會要重視解決“三農”問題[J].理論導刊,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