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現階段,仍然實行男女不能同齡退休的政策,實在是一種與和諧社會不相稱的現實不公平。女性相比男性提前退休,如果說解放初期是對女性的關懷和照顧,那么在新經濟時代的今天,仍然沿續這一政策性規定,則是一種觀念上的落后,至少在法律層面是一項不公平,不完善。
退休規定的歷史沿革
關于男女退休年齡的法律規定,建國后經歷了幾次重大變動。
1953年,政務院修正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規定:男工人與男職員年滿60歲,女工人與女職員年滿50歲可退職養老。
1955年,國務院頒發《關于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退休暫行辦法》,規定:女干部的退休年齡為55周歲。
1978年,全國五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國務院關于安置老弱病殘干部的暫行辦法》,規定:男年滿60周歲,女年滿55周歲,參加革命工作年限滿10年的干部均可退休。
1992年,頒布《婦女權益保障法》,對男女退休年齡沒有涉及。同年9月,有關部門發出通知,規定:女縣(處)級干部可工作到60周歲退休。
1993年頒布《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規定:男60周歲退休,女55周歲退休。該條例一直沿用至今。
追溯歷史,在改革開放以前,由于我國經濟條件相對落后,工作勞動強度大,考慮到女性身體一般較弱的生理特點,再加上當時我國沒有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一個婦女一般要撫育多個孩子,對身體影響大,家庭負擔重,從照顧女性出發,給予女性早退休的特權,可以讓她們更早地享受社會保障和退休金。在當時特定環境下,出臺這項規定,更多的是反映了對婦女權益的特殊保護,體現的是黨和政府對職業女性的關懷。但現在情況不同了,繼續延續這一政策,對婦女權益體現的不一定是保護,而可能是“侵犯”。
不同齡退休的負面影響
第一,與憲法精神不符。
我國憲法總綱規定:婦女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享有與男子平等的權利,國家保護婦女的權利和利益。顯然,男女不同齡退休不僅不符合男女平等的憲法精神,而且還使眾多女性在實際工作中遭遇到諸多不平等待遇。
第二,影響女性事業發展。
由于女性提前5年退休,與男性相比,女干部、女專業技術人員在教育培訓、職業發展和崗位晉升等方面的機會明顯減少,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優秀女性人才的選拔。在一些單位,45歲以上沒有中級職稱的女性就面臨著下崗、分流的危險,一般50歲左右的處級女干部就不再繼續提拔,只能在這個位置上等待退休,從而減少了女性進入領導崗位的機遇和可能性。特別應當強調的是,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高層女性人才的發展空間,勢必影響到所有女性——對女童出生、女生入學、女性就業都帶來潛移默化的負面影響,不利于轉變重男輕女觀念。對于許多女性來說,55歲正是年富力強、義務負擔最輕的時候,提前退休不僅是人力資源的浪費,也反映了男女對資源占有的不平等。
第三,影響女性切身利益。
根據我國目前退休金與工齡掛鉤的退休辦法,女性比男性早退休,就意味著女性的退休養老金要低于男性,且退休越早,退休金越少,這又形成了男女經濟上的不平等。比如,我國機關事業單位職工退休年齡為男60歲、女55歲,退休金支付又規定,只有滿35年工齡才能得到工資替代率為88%的滿額退休金。特別是對學歷高的女性,由于接受教育年限越長,參加工作的時間就會越短,對退休后的養老待遇影響也就越大。這就極大地損害了女性自身的經濟利益。
同齡退休的有利條件
與50多年前相比,制定男女退休政策年齡標準的條件、環境和形勢均發生了很大變化。如果說當年制定男女不同齡退休的政策是正確的,而現在條件具備,對其進行改革,實行同齡退休也是必要的。
第一,女性具有更大的職業優勢。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國民經濟取得了巨大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醫療社保事業的完善,城鎮家務勞動的日益社會化,都大大優化了婦女發展的社會環境,提高了人均壽命尤其是婦女的人均壽命,使女性在身心健康方面有了很大進步。最新統計表明,婦女的平均壽命已達到73歲,高于男性平均壽命。從生理角度上看,男性大腦的老化可能還早于女性,所以,男女同齡退休是符合自然規律的。另外,我國長期推行計劃生育政策,使得婦女在生育和家庭中的負擔大大降低,很多女性到50多歲時,孩子已經長大,無后顧之憂,且身體健康,精力充沛,而且業務能力成熟,經驗豐富,工作得心應手,進入人生“第二個黃金期”,具有更大的職業優勢,可以繼續大顯身手,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
第二,女性人力資源更須珍惜。
隨著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中國女性的文化水平有了較大提高。據2005年8月24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的《中國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狀況》白皮書,數據顯示:2004年全國高校在校女生達到609萬人,占在校總人數的45.7%,女碩士、女博士的比例分別達到44.2%和31.4%;女干部占干部隊伍總數的比例也已達到近40%。按照現行教育體制,本科生需要接受16年教育,大約在22歲畢業;碩士接受19年教育,博士接受22年教育。但按照當前退休政策,這意味著,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女性,在學校學習的時間越長,工作時間就越短,造成人力資源的嚴重浪費。
第三,減緩養老金支付的現實壓力。
一位社會保險專家曾估計:在中國,退休年齡每延長一年,養老統籌金可增收40億元,減支160億元,減緩基金缺口200億元。假如男女同齡退休,國家可以增加對女性的養老金籌集5~10年,同時減少對女性的養老金支出5~10年。從這方面講,在女性自愿的前提下適當推遲女性的退休年齡,在一定程度上可減緩養老基金的支付壓力。
第四,應對老齡化社會的實際需要。
全國老齡辦于今年2月23日發布了《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已于1999年進入老齡社會,是較早進入老齡社會的發展中國家之一。西方發達國家大都是伴隨著經濟的現代化進入老齡化社會,由老齡化帶來的有知識技能的勞動力短缺問題,正好由經濟現代化帶來的生產效率提高來彌補。我國正處于現代化社會的建設時期,離現代化的實現還有一段路要走。過早的老齡化使得我國“未富先老”。提高女性的退休年齡,對于老齡化社會問題提供了很好的解決思路。
同齡退休的具體建議
針對我國實際情況,應采取相應的措施,實現男女同齡退休,以保障女性權益。
第一,繼續完善法律法規,用法律保護婦女的權益。
新《婦女權益保障法》規定:“各單位在執行國家退休制度時,不得以性別為由歧視婦女。”從法理上看,這是一種賦權性的規定。因此,要根據形勢發展,不斷完善有關法律法規,就男女同齡退休出臺具體明確的法律規定,為女性爭取同齡退休的平等權利提供法律保障。
第二, 推行彈性退休制度,給予女性自主選擇權。
目前我國的退休制度過于剛性,影響了女性退休年齡自主選擇權。應該考慮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受教育層次、不同工作環境、不同工作性質女性的退休愿望,推行女性“彈性退休制度”,賦予女性退休的自主選擇權。也就是說,如果女性主觀上有繼續工作的意愿,并且客觀上有勝任工作的能力時,可以安排女性與男性同時退休;若女性雖然客觀上能勝任工作但主觀上不希望繼續工作時,可以安排女性提前退休,將選擇權交給個人。
第三,男女同齡退休的具體措施,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
在社會養老保險方面,新加坡規定:男性達到65歲,女性達到60歲可領取養老金。對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雇員不強制退休,仍可繼續投保。法律允許部分雇員提前退休,可領取預付退休金。因此可以從我國國情出發,借鑒國外的先進作法為我所用。
(作者單位: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