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我國加入WTO,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我國城市新區將從注重硬環境建設,轉向提高科技資源配置和提供人本優質服務的軟環境建設。倡導“以人為本”的發展模式,為人的生存發展需要服務,將成為新區建設的基本理念。而作為實現經濟總量擴張的高新技術產業新區,更須堅持以人為本戰略,塑造“宜人環境”,吸引和留住人才。
以人為本的城市發展模式,是指城市發展要充分考慮和滿足人的物質和精神需求,使人們在公平原則下,享受到平等、自由的權利和輕松、安全、舒適的生活工作環境。以人為本已成為城市和城區規劃的主流思想之一。怡人的生產、生活、娛樂休閑和自然為一體的“田園生活”,不僅是農耕時代文人雅士的理想,也是工業時代厭倦了都市喧囂、緊張生活的各行各業工作者的向往。它體現了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和諧共生關系和人文主義精神。
以人為本是人類在生存和發展中取得主體地位的體現,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象征。在現代城市新區規劃建設中,倡導“以人為本”的理念,實際上就是推動由“以物為本”到“以人為本”的轉變;新區布局、新區功能、新區管理都應充分體現城區中人的意愿;強化城區建設要為人的生存發展需要服務,把最大限度地實現所有社會成員的利益放在首位,讓新區適應人,而不是人去適應新區。
堅持“以人為本”,規劃建設新區
以人為本建設城市新區,政府的宏觀規劃意義可謂深遠。由于以人為本有著深刻的內涵,體現的是多學科知識,所以首先要尊重科學,政府決策要向專家求證。如果領導者操之過急,貪大求洋,忽視科學性,結果可能是耗費了不少資金、材料,得到的卻并非是老百姓真正需要的人文環境,搞了形式主義,又浪費了資源。有些城市新區由于當初過份強調經濟發展功能,價值取向出了問題,造成整體規劃不全面,綜合規劃不到位,建設中又往往背離初衷,表現為以人為本理念嚴重缺失。有許多開發區的項目備用地,長期占而不用,造成失地農民的痛苦不說,土地浪費現象也十分嚴重。這些顯然與以人為本的理念不符。
HN新區前身為S市科技開發區,上世紀90年代初,經國務院批準為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01年,經市政府批準成立HN新區。新區定位為“高新區、新城區、輻射源”,其基本構想是,將高新技術產業區的“靈魂”——科研與技術人員帶入令人向往的自然環境,創造人際交流的公共活動場所,并以“居住—工作”混合的功能布局,為科技人才提供便利的生活環境。這樣一個以人為本的構想,現實給出的答案卻不能令人完全滿意,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規劃思路錯位,功能布局缺少人文關懷。HN新區由部分老城區及郊區兩部分組成。由于多年受環境、地理等因素影響,新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環境存在先天不足,整體狀況不盡人意。而在規劃中,還停留在規劃空間作用,沒有形成保障健康的環境建設,不符合未來城市的人文發展趨勢。其次,沒有解決好依托老城區優勢構筑功能園區、拓展創業空間問題。
二是宜人環境尚未形成,難以吸引高科技人才。高新技術產業是HN新區的脊梁,但高新技術產業人才嚴重短缺,一直制約著新區的發展;缺乏具有國際先進高新技術團組和項目,又延緩了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進程。由于新區軟環境設施尚未健全,能夠吸引高新技術人才的宜人環境有待完善。
三是城區生態環境建設“短路”,缺乏公眾的參與。在新區生態環境建設和管理問題上,公眾的生態環境意識較差;區內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資源利用,公用設施不健全和居民生活產生的污染,將長期挑戰新區資源管理和生態健康;發展區域經濟,沒能同提高城市文明水平結合起來,沒有形成公眾參與設計和建設生態環境的格局。
創建“人才高地”,吸引高科技人才
HN新區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應抓住技術創新的源頭,即人才這個核心大做文章,為高新技術產業化提供不竭的動力,使之不僅成為吸引各種人才的“磁石”,而且成為培養高級經營管理人才和科技創新人才的“搖籃”,從而創建“人才高地”,吸引創業人才。
首先,把吸引海外學子作為建設人才高地的重點工作。政府應出臺鼓勵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創業的優惠政策,吸引海外學子來新區創業,洽談項目,搞技術合作。同時,加強“孵化器”的建設,提高“孵化器”的運行質量。用好、用活留學人員的創業基金。創業基金的使用,可采取無償資助、貸款貼息、有償基金投入、企業房租補貼等多種有效方式。
其次,培養和吸引本土人才,要逐漸完善新區教育體系,進行名校品牌經營,同時與國內外大專院校和培訓機構開展多層次、全方位的專業培訓。
再次,為鼓勵人才創新創業,新區創業服務中心應為具有市場前景的項目,提供貸款擔保,設立“青年科技人才創業基金”、“留學人員創業基金”和“產業發展基金”,吸引智力資源前來創業。
最后,加強人力資源體系開發。要提高新區人口的數量和質量,建立旺盛的人氣環境;建立公平、公正、擇優的用人機制,形成合理的人口結構和人才結構。
完善留人措施,推進新區可持續發展
圍繞提高人的生活質量與自身素質,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保障城市與工業安全,加強關鍵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是解決影響、制約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也是留住高科技人才的重大舉措。
一是優先建設生態環境。HN新區應將H河及兩岸建成集自然、休閑、娛樂、防洪為一體的沿岸觀光旅游帶,形成宜人的現代濱河城市景觀。按照生態優先、仿效自然和本土特色的原則, 以提高城市生態水平、改善流域生態體系為最終目的,以生態和園林建設為基礎,以濱水化和森林化建設為主要特色,將新區建設成現代化的園林森林城區,實現綠化覆蓋率50%以上。
二是培育和發展特色經濟。新區由過去相對獨立的舊城區,向以高新技術產業為支撐、與老城區緊密相連的新城區過渡,其功能和作用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在高科技產業上,應以電子信息和先進制造業為主導,形成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特色。作為優勢產業的新材料和生物制藥等產業也要迅速發展,形成企業群和產業群體。同時切實加強環保設施建設,加強城市污水和垃圾處理、噪聲控制、大氣污染防治等新技術的研究、開發與應用。對進區工業企業實行嚴格的環保“一票否決制”。同時在開發建設時,高起點地規劃排水設施和生活垃圾處理場所,將環境污染降到最底程度。
三是改善科技發展環境。本著“以人為本、鼓勵競爭”的價值觀,樹立“為投資者創造價值”的理念,營造“寬容失敗、誠信合作”的文化氛圍,弘揚“合力開拓、實踐創新”的精神,增強企業的地區歸屬感和認同感,推動新區創新文化的形成。建立起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各種機構投資者共同參與的多元化資金投入體系。建立風險投資基金、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建立起較為完整的科技服務體系和技術中介服務機構;建立一批科技成果轉化、熟化的中試基地、推廣中心,保證科技資源的有效配置、技術商品的順暢流通和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
四是發展現代服務業。新區面臨的首要任務,是推進城市化進程,強化社區管理與服務。隨著開發建設的深入,舊有的村屯要向城市邁進,就必須發揮社區力量,強化社區功能,發展家政服務(如清潔服務、電器維修、保姆鐘點工、搬運公司)、配送服務(如送水、送貨)、社區教育(如幼兒教育、繼續教育、培訓教育)、社區娛樂(如圖書館、活動室、健身房),以及租賃服務、飲食服務、休閑購物、醫療衛生、中介咨詢、法律顧問、人才市場等。促進社區兩個文明建設的協調發展,建立生活方便、治安良好、環境優美、關系和諧的新型城市社區。
建在城區內的高新區,要充分利用當地的環境、衛生、醫療、文化、教育等社區服務組織,“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通過區內外共建等方式提高社區服務水平,為包括高科技人才在內的全體新區勞動者和居民提供全方位的優質報務。
(作者系武漢理工大學在職博士研究生;工作單位:中共遼寧省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