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來,當中國職業經理人開始獲得越來越大的話語權時,人才爭奪的戰火也愈燒愈烈。人才是企業競爭力最重要的載體,已經成為眾多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特別是HR從業人員的共識。為了招聘到優秀的人才,除了傳統的招聘模式之外,人力資源管理人員無不絞盡腦汁,以尋求更加快捷、有效的招聘方式與渠道。獵頭公司就這樣順應社會需求,迅速走上了為企業提供高級人才咨詢的廣闊舞臺。在這個每年產生上百億元價值的行業,它的發展速度可以用“火箭式”來形容。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從事獵頭及相關業務的公司不下三千家,這還不包括由兩三個人組成的小獵頭公司。尤其是近幾年來,一些跨國獵頭公司也紛紛登陸中國,使得本來就發展迅猛的的獵頭行業,更加異彩紛呈。作為企業的HR工作者,我們如何去選擇合適的獵頭呢?
獵頭陣營的劃分
為了更好地選擇適合自己的獵頭公司,筆者向大家介紹一下當前獵頭公司的大概情況。為了便于比較,可以從實力上把它們分為三大陣營。
第一陣營:主要是指那些跨國獵頭巨鱷,它們屬于高端獵頭公司。比如美國的雷諾仕獵頭公司(Russell Reynolds Associates),惠普董事會曾以400萬美元的傭金,聘請其為公司尋找新的CEO;再如美國的海德思哲(HeidrickStruggles)國際咨詢公司,該公司曾為某著名IT公司覓得一位合適的CEO,而獲得了包括股票在內的多達1.3億美元的傭金。從這些獵頭公司在中國大陸地區的分布看,主要集中在上海和北京等大城市。目前,這樣的跨國獵頭公司在中國獵頭市場上的實際業務并不太多,份額為中國獵頭服務市場的16.5%左右。究其原因,就是它們的收費起點太高,通常對每個尋訪職位,最低都要收取6萬美元的獵頭服務費。到目前為止,一個辦事處一年通常只做20個單子,主要為世界500強企業服務。
第二陣營:我國獵頭市場的真正主力軍。它們在中國獵頭市場上的實際占有份額達60%以上。一般來說,它們成立的時間在5年以上,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和廣州等四大城市。總體上來說,其日常經營較為規范、專業,已經實施跨區域運作,收費比高端跨國獵頭稍低一些。從服務品質上來說,能夠保證專業化,能夠贏得很多的“回頭客”,在企業界的口碑不錯。若是從最具競爭力的顧問人才來看,這些獵頭公司一般擁有數十名經驗豐富的獵頭顧問;從對行業的了解來看,它們對中國知名大企業的中、高級人才十分熟悉。對這些獵頭公司來講,無論是管理層還是一般的獵頭顧問,都曾經受過較長時間的實戰歷練,對國內相關行業的人才分布非常了解。因而這類公司在中國獵頭市場上最有優勢,是跨國巨鱷的“勁敵”。
第三陣營:本土的獵頭工作室。即在我國各大城市中,由三、五個人組成的小獵頭公司,不但小而多,競爭也十分殘酷,服務費在這種無序且殘酷的競爭中,從人才年薪的30%直線下滑至10%。確切地說,這些獵頭公司更像是中介公司。其就職人員大多數是二十五六歲的年輕人,并不是業內的資深人士。他們的工作思路也比較簡單,基本上就是“企業需要什么人,我們就去挖什么人”,當然也就不能給企業的人才發展戰略提出恰當的建議。這樣的獵頭公司運做的后果是,用人企業與獵頭公司缺乏良性互動,人才流失率高,企業招人成本不斷加大。而這類公司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了獵頭市場的健康發展。
由以上劃分可以看出,第一陣營是“洋獵頭”的天下,而第二陣營和第三陣營則基本由“土獵頭”組成。
外來的和尚好念經?
毋容置疑,“洋獵頭”和“土獵頭”的較量已是劍拔弩張。近年來,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吸引了大批跨國公司來華投資。由于有許多大公司來到中國后,亟需通曉中國文化并熟悉業務的高層管理人員,中國的獵頭市場因此而逐漸形成。國外獵頭公司也因此紛紛以各種方式進入中國市場。
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光輝國際公司、海德思哲國際咨詢公司等國際排名前十位的獵頭公司,已經以管理顧問、人力資源顧問等變通方式陸續進駐上海、北京、深圳等國內主要的“人才高地”。外資的進入,給“土獵頭”帶來了巨大挑戰,也催生了一批“國字號”獵頭。“土獵頭”們以本土化、熟悉國內市場、不存在文化認同問題等優勢與“洋獵頭”抗衡。誰更有優勢呢?
對處在第三陣營的獵頭公司而言,它們的規模較小,成立時間短,業務范圍大多集中在單一區域,也未進行行業區分。其獵頭顧問大部分僅僅具備初步的專業經驗,不太懂得“游戲規則”,更不具備品牌意識。總之,這類還處在發展初級階段的“土獵頭”,如果想要把行業做大、做久、做好,可能還需要多向國外知名獵頭討教。
“洋獵頭”經過多年的積淀和發展,自然有其獨到的一面。從其雄厚的資金實力來說,完全有能力在很短的時間內,打出知名度,在客戶那里培養出較強的品牌認同度;就業務操作流程而言,比中國多數作坊式運作的“土獵頭”要規范、成熟;更為重要的是,其全球化的數據庫和在世界各地通達的渠道,為其在全球范圍內尋找人才,提供了便利條件。這是僅有幾年歷史的“土獵頭”們短時間內難以企及的。例如,北京的一家傳媒機構想打入美國市場,需要招一位了解美國市場的CEO。“洋獵頭”公司的顧問認為,這樣的人選不一定能在國內找到,而在歐美地區尋找到的概率更大。于是,“洋獵頭”公司選擇了和歐美分公司合作,項目很快取得了成功。
但是,并不是說“洋獵頭”就一定很好。雷文顧問公司——一家國際知名獵頭公司,從其高調進入中國到黯然離去就說明了這一點。由于文化和行業背景的關系,一批外資獵頭在中國出現了“水土不服”。比如說,很多的“洋獵頭”就照搬照抄原來在國外的成功運營模式,結果呢?卻因忽視中國本土化的特征而失敗了;它們對中國市場的情況,尤其是人才市場不甚了解,在與企業客戶以及候選人的溝通方面,存在一些盲區。當然有些外資獵頭,的確走出了一些頗具特色的道路,比如,走有利于原來成功模式有效復制的高端路線,就獲得了成功。筆者曾和海德思哲的一位中國區負責人聊天,他告訴我,海德思哲(中國)一年也就做20多個高端項目。
相對而言,處于第二陣營的“土獵頭”公司做的項目反而多得多。對于中國市場,這類“土獵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熟悉中國的市場、懂得中國的HR特性,也知道如何與不同企業的HR進行業務對接,對企業文化亦有深刻的理解,而且有自己的渠道。這些都是“洋獵頭”的薄弱環節,尤其是他們遠離本土,運營成本較高,未必占到什么便宜。
但是,有專家指出,土、洋獵頭共處的最好方式是互補短長,實現雙贏。畢竟“洋獵頭”有全球性的網絡和較大的規模,并且經驗豐富;“土獵頭”也有自己的模式,有適應中國目前人才市場的培訓手段和各種測評技術。這些比“洋獵頭”完全照搬過來的歐美化的測評方式更適合本土。因此,中外獵頭公司之間,更多的將不是互相威脅的關系,而是友好合作的關系。合作可以發揮雙方的優勢,對雙方的發展都是有利的。業內人士認為:從長遠看,“洋獵頭”進入中國未必是件壞事,它可以促使“土獵頭”們盡快與國際接軌,在競爭中發展。從近期看,“土獵頭”雖然從數量上占優勢,但從規模以及經驗等方面講,跟跨國公司相比,確實還有一定的差距。也正因為如此,才有專家預言,不遠的將來,本土的獵頭公司可能會做一些合并,或者做一些擴張、收購兼并,以擴大規模,提高競爭力。
當然,“洋獵頭”也將給“土獵頭”帶來極大的示范性影響。比如,國外獵頭公司規范化的操作流程,將會促使國內獵頭公司遵守行業規范與職業道德。國內獵頭公司的不規范行為,如依靠政府的參與謀取市場份額、惡意地相互殺價等,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再就是,國外獵頭公司的發展將有利于國內獵頭公司人員素質的提高。國外獵頭公司的顧問,有不少具有國際名牌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的學歷背景,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工作起來駕輕就熟;相較而言,有不少從事獵頭顧問的本土人士,則缺少良好的專業背景,缺乏工作實踐經驗以及操作技巧。“洋獵頭”顧問的高水平、高標準,將促使“土獵頭”的顧問們,嚴格要求自己和加快自身的專業化步伐。
多頭下單,演繹獵頭競爭
筆者的一位朋友,作為目前市場上炙手可熱的名企的CIO,經常會受到一些獵頭公司的垂青。但是前不久卻發生一件趣事:就同一家企業的同一職位,他先后接到了“洋獵頭”和“土獵頭”的電話。他倍感疑惑。其實,出現這種多頭下單的情況的真正原因,在于價格。一般情況下,獵頭公司需要先期收取整個服務費的三分之一,作為前期的活動經費。在這點上,“洋獵頭”做得很好。但很多國內獵頭大都不收定金。這樣,用人企業可以同時下單給國內的獵頭和外資獵頭。而這樣做并沒有增加企業的成本。因為若國內的獵頭做成了,企業付給外資獵頭的定金再加上給國內獵頭的傭金,總數仍然不會超過擬付給外資獵頭的總傭金。從這點上來說,企業選擇”洋獵頭”和“土獵頭”同做一單相同的業務,也就不足為奇了。
不過筆者還是不贊同企業這樣做,因為企業的每一次人才招募,其實都反映了潛在的企業發展戰略調整,因此多頭下單其實也是有風險的。一個職位被多于原來兩倍甚至多倍的候選人知曉,企業的戰略容易泄漏。所以在此類事件的處理上,企業的人力資源經理們需要謹慎行事。盡管如此,這種企業多頭下單的情況,短期內不會得到根本改觀,但是從長遠來看,如果考慮到價格之外的更富成效的因素,“洋獵頭”的做法,也許更值得學習。
表面上看,同一職位,中外獵頭公司選擇的候選人基本相同。于是,速度成了關鍵。但人力資源部經理更深層次的考慮,當然是人才的質量,這是永恒的關注點。而有不少“土獵頭”只是提供單純的信息服務,候選人是否完全符合客戶的要求,并不是它們迫切關心的問題。而“洋獵頭”,大都能在真正了解客戶需要的基礎上,將篩選后的候選人提供給客戶。這種狀況無疑會促進市場細分的出現。這在一定程度上,將會加快運作規范的公司在競爭中勝出。從整體上來說,高端市場將會被“洋獵頭”瓜分完畢,而目前運作規范的“土獵頭”公司,將在中層管理人員的搜尋上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系Randstad(中國)獵頭顧問。交流郵箱:molytree.xiao@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