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一種文化的凝聚物,是特定歷史文化的“化石”。我們可以從漢字形體中探究出社會文化的種種信息。婚姻嫁娶是人類最重要的社會文化之一。從漢字字形入手,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古代某個時期的婚姻形式。在本文中,我將試圖通過對一些具體的文字材料考證來說明古代某個時期的婚俗文化狀況。
一、群婚形式
據史學家研究,中國人的姓產生于距今約五六千年以前,即遠古時代的母系氏族社會。因此我們可以說,中國自古就有姓,姓是“自我”的重要標志。但是,人們一般都姓父親的姓, 為什么“姓”這個字卻從“女”旁? 讓我們看一下《說文》的解釋:“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因生以為姓,從女從生, 生亦聲?!彼^“因生以為姓”,就是說誰生的你,你就姓誰的姓。這說明,在古人的觀念里,孩子的血統是維持在母親身上的。據《白虎通》記載:“古之時未有三綱六紀,民但知其母不知其父#8943;#8943;”這句話記錄的顯然是上古時期的群婚制。因為群婚,民不知其父,只好隨母親的姓。古人也就造出一個從“女”的“姓”字來。最初表示姓的字,也大多從女旁,如姜、姬、嬴等。古文獻中,也有相關的記錄。《呂氏春秋·恃君覽》:“昔太古嘗無君矣,其民聚生群處,知母不知父,無親戚夫妻男女之別,無上下長幼之道?!薄读凶印珕枴?“男女雜游,不媒不聘?!边@些都說明,華夏民族在原始社會后期,確實存在過群婚形式。
二、搶婚形式
母系氏族制向父系氏族制的過渡,帶來婚姻形式的改變。其中最重要的變化就是原始氏族成員由男從女居轉變為女從男居,這是人類所經歷的最激進的革命之一。作為現代人,我們很難想象遠古時期發生在兩性之間的這場以搶婚為形式的革命曾經是多么的暴烈,然而,漢字的形體結構,對此卻有真實的記錄。“娶”,在古代文獻中常寫作“取”?!墩f文·又部》:“取,捕取也。從又從耳。”古代田獵獲獸或戰爭殺敵,一般取下左耳來作為計功的憑據?!叭 钡墓盼淖终窍裼檬指钊《涞臉幼?。王力先生認為,“取娶本一字,后人特為取婦一義造‘娶’字,并改讀為去聲?!彼浴叭ⅰ钡谋玖x是奪取女人作妻。“妻”,甲骨文為女字旁邊加一只手,徐中舒《甲骨文字典》:“上古有擄掠婦女以為配偶之俗,是為掠奪婚姻。甲骨文妻字即此掠奪婚姻之反映。后世以為女性配偶之稱?!薄盎椤薄墩f文》曰:“婚,婦家(嫁) 也。《禮》:娶婦從昏時。從女,從昏,昏亦聲。”婚字中的“昏”,源自古代嫁娶時間多在黃昏時分舉行。《白虎通·嫁娶》:“婚姻者,何謂也? 昏時行禮,故曰婚?!边@種把結婚儀式和酒席安排在傍晚的風俗,至今在南方和少數民族中仍有保留。民俗學的研究證明,“娶婦以昏時”的風俗正是搶婚在民俗上的遺跡。
經歷了一場暴烈的革命之后,婦女終于不得不從男而居了,此可以“嫁”為證?!凹蕖迸c“家”同源,字形從女從家,家亦聲。許慎釋為“女適人”?!栋谆⑼āぜ奕ⅰ?“嫁者,家也。女人外成,以出適人為家?!币鉃榕顺黾薏潘愕搅思摇Ec此相關的還有“姻”字,小篆字形左邊是“女”,右邊是“因”?!耙颉痹诩坠俏脑颈硎救怂谙由?,有所憑借的意思。
《說文》:“姻,婿家也。女子之所因,故曰姻?!倍斡癫米⒃?“因者,就也。”可見,此時父權制逐步確立,中國的婚姻風俗,已轉變為女子出嫁到男方家,丈夫的家成為女子依靠的地方。
三、隨嫁形式
據古文獻記載,在中國婚姻史上曾流行一種奇特的婚嫁制度———媵制。《儀禮·士昏禮》鄭玄注:“古者嫁女,必姪娣從之,謂之媵。”《公羊傳》莊公十九年:“媵者何? 諸侯娶一國,則二國往媵之,以姪娣從?!笨梢姡^媵制,就是以娣(妹) 隨姊嫁,姪(侄女) 隨姑嫁,娣姊、姪姑共事一夫的婚姻制度。以今人的眼光看去,這種婚姻制度似有其不可思議之處,特別是姑姪共嫁一夫,分明是婚娶不分輩份的野蠻之俗,在人們已步入舉手投足皆以“禮”的文明時代,這種原始婚俗的遺存,確實令人瞠目。故這種婚制是否真正存在,便成為學術界有爭議的話題。既然事有可疑,我們于文獻之外另辟蹊徑,征之漢字來作一番考察,便是一件頗有意義的事情了。
即使對這個從“女”的“媵”字作靜態的分析,亦可窺見同樣的信息?!半簟弊謴摹半蕖钡寐暎鴱摹半蕖钡寐曋侄嘤小霸鲆妗敝x。如“賸”(剩) 字,從“貝”‘朕”聲, 《說文》訓為“物相增加也”;“黱”(黛) ,從“黑”“朕”聲, 《說文》訓為“畫眉墨也”,所謂“畫眉墨”,無非將眉毛增黑加長之類;“謄”(謄) 字從“言”“朕”聲,《說文》釋曰:“迻書也?!薄稗枙奔闯瓡?,書經傳抄,必冊數有加。顯然,以上諸字,皆會意兼形聲字,“朕”不但為聲符,亦兼有表意功能。如撇開字形, 從語源上考察,“朕”與“增”、“贈”等字皆屬古音蒸部,顯然同出一源,故從“朕”得聲之字可有“增益”之義,此乃語言發展中的聲近義通現象。
由此可以想到,從“朕”得聲之“媵”字也可能有“增益”之義,而“媵”的實際意義則恰為隨嫁之女,其增益之義赫然可見,故可知“媵”之得名和造字皆與古人對姪娣陪嫁制度的認識有直接的聯系,而這種語言文字現象,足證媵制并非子虛烏有。
另外,人們對媵制的懷疑,還主要集中在以姪為媵這一點上。從歷時角度來看,“姪”從“女”得義, “至”為聲符,初指兄弟之女中的媵者,后來字形、字義都發生了較大變化,而其形、義演變,都與媵制發生著聯系。
由上可知,漢字作為一種歷史悠久且具表意特點的文字,在記錄語言、傳遞概念的同時,也記錄和傳載了種種社會文化信息。由本文對上述這些漢字形體的分析,我們便對古代的婚俗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可見,漢字不是無生命的僵硬符號,而是蘊含中華民族特定文化信息的精靈。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大學中文系,33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