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年4 月3 日至4 日,由陜西省人民政府主辦,西北大學、陜西省社會科學院承辦的“黃帝與中華文化”學術研討會在西安舉行。來自大陸、臺灣、香港和美國的50 多位學者參加了此次研討會。大會共收到學術論文31 篇,在大會發言的有3l 位學者。我國著名哲學家任繼愈先生寄來賀信,臺灣輔仁大學校長黎建球教授發來一幅“炎黃同血脈,臺海永康寧”的書藝。與會學者圍繞下列四個問題展開了討論:
一、黃帝時代的定位問題。主要觀點是:有學者把黃帝時代定在原始社會末期,從黃帝時代起開始了由原始社會向文明社會的過渡,黃帝時代是中國文明社會的開端;有學者依據考古成果,指出黃帝時代相當于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也有學者對黃帝陵及周邊的史前遺址做了實地調查,依據陜西省境內和陜北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分布情況,提出黃帝時代的年代似應界定在距今5000 年前后的龍山文化時期。由于文獻記載和現有考古成果的局限,關于黃帝時代的定位問題尚需進一步研究,但可以肯定的是,黃帝是部落聯盟首領和人文初祖,黃帝時代是中國從史前進入文明社會的轉折時期。
二、黃帝文化的內涵。有關黃帝文化的討論是這次研討會的亮點之一。學者們認為,第一,黃帝文化建立在原始農業和農耕文明的基礎上。黃帝的功績首先是他將山耕農業改變為平原農業,而且在征服蚩尤之后,吸取了九黎部族的農業生產技術,使中原農業有更大的發展,為創造輝煌的中華早期文明奠定了物質基礎。有學者根據《史記·五帝本紀》和考古成果,提出這樣的看法:通過黃帝部落支系繁衍、聚合流變,黃帝文化傳播至東起山東、西到甘肅、北到河北、南到湖南的廣闊區域。
第二,部族融合與黃帝時代的文化創造。當中國原始文化發展到距今5000 年左右的時候,吸取不同文化創造的長處和成果,縮小部族之間發展不平衡的隔閡,組織較大規模的部落聯盟,共同抵御自然災害,建構趨同的文化精神,就成為當時的重要課題。而要完成華夏民族共同體的鑄造,首先就要將黃河流域的不同部族統一起來,黃帝完成了這個歷史任務,為華夏文化奠定了基石。
第三,黃帝文化還包括黃帝的歷史遺跡和歷史記載、傳說,以及歷代對黃帝的贊頌、祭祀等內容。黃帝文化的特征是歷史與價值的融合。
三、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這是此次學術研討中最引人關注的問題,學者的見解有以下四點:第一,何謂民族認同? 今天中華民族中的56 個民族,雖然各自都有自己的族源,或傳說中的始祖,但他們都認為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第二,文化認同指稱黃帝為“人文初祖”,表示對于中華文明創造者的崇敬和緬懷。認同中華文明的價值更是炎黃子孫自古至今都堅持的文化心態和精神內涵。第三,伴隨著黃帝在中國歷史文化中的認同發展,在不同歷史時期形成不同的黃帝形象,這表現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多元融合、兼容互補的歷史特征。第四,對黃帝文化的認同,有利于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有利于弘揚民族優秀文化。
四、黃帝祭祀與中國祭祀文化的特點。學者們認為,首先,重視祭祀祖先是中國古代禮儀的顯著特色,具有良好的社會教化功能,“慎終追遠”的精神使中國文明得以延續發展。其次,充滿人文精神的祭祀禮儀是祭祀黃帝的精神基礎。我國歷史上春秋時期已經有人提出,人們祭祀祖先,不只是祭祀自己的血緣祖先,特別要祭祀那些在文明史上做出了重大貢獻,有功德,有創造性的人。立德、立功、立言,被稱之為“三不朽”,凡是有利于中華文明的保持和發展的人或物,都可列入祭祀對象,這樣才能“雖久不廢”。還有,“心祭”重于“形祭”。“形祭”只是祭祀活動的表現形式, “心祭”才是祭祀活動的實質內容,二者共同構成完整的、理想的祭祀活動。祭祀黃帝時,無形的心理感受比有形的禮儀行為更加重要。張豈之認為:“我們不是古代祖先神的崇拜者。我們祭祀黃帝陵,不是把黃帝當成神靈來祭祀,而是在一種肅穆的氣氛中,追思先民們如何創造文明,如何造福子孫。因此,我們的祭祀,在形式上也應當是人文的,而不是神化的。我們祭祀黃帝,不是祭祀鬼神,也不是盲目崇拜,而是人文精神的陶冶,傳統優秀文化的教育和普及,培養和弘揚民族精神,使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21 世紀真正實現。”
今天祭祀黃帝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正如任繼愈在賀信中所說:“樹有根,水有源,這是眾所皆知的真理。從歷史的角度看,現代與未來都是傳統的延續和發展。認真地把握現代,努力地創造未來,都離不開對于優良傳統的研究和繼承。要超越傳統,首先要繼承傳統。對于中華民族來說,這個偉大的傳統就是以黃帝、炎帝為開端的,五千多年連綿不斷的、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史。”在此次學術研討會上有的學者還談到,如何看待我國當前的“國學熱”,優秀民族文化怎樣普及、如何走向世界等問題,對大家都有啟發。總之,這是一次嚴肅認真且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學術研討會。
(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斯人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