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cult ure) 一詞在西文里源于拉丁文(colo) ,本意是種植耕耘之意,意味著人對自然的“耕”和“化”,也就是馬克思所言的去改造客觀的世界。作為動詞,文化體現了人的主體力量,與自然相對,由此引申出了文化與自然的區分,即那些蠻荒的未被開拓的和文明的差別。在漢語里, “文”通紋,從紋理衍生出圖案符號,最后到教育、修養;“化”是變。“文化”始用是《周易》里“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和化成天下相聯系體現了以文教化的思想。這一中西對“文化”概念的不同意識其實已經反映了中西文化不同的世界觀、宇宙觀,西方文化強調人發揮自己的能力去征服改造自然才能求得生存和發展;中國文化強調教化,人文化育,在對待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主張“天人合一”的思想,認為自然界與人是協調統一的。
今天作為名詞使用的“文化”則是動詞“文化”的結果,由手段變成對結果的一種描敘,文化成了一個復合的整體,有技術層面的也有精神含義上的,后來文化慢慢有狹義的趨向,獨立起來,專注于精神領域,與人的知識修養情操聯系起來,與沒有受過教育相區別。今天口頭上說的,我們是個文化人,大概就是這個意思。不管怎么說,文化是個人習得的,一個懵懂未開的小孩到成熟的社會人,是文化的力量,而習得的文化經一代代人的努力積累傳承,人文世界也就這樣綿延下來了。所以,人究竟來說還是社會的、文化的,毫無疑問,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他自己可以是一個“單位人”,可以獨處。柔和一點的,可以像竹林七賢那樣隱居起來;暴力一點的,也可以像戰爭狂人那樣和身處的這個世界對立。但無論如何總也逃離不了文化。為什么呢? 因為他從一出世就掉進了文化的那個大染缸里了,他要咿咿學語,要吃奶,接著學會和小朋友嬉戲,往后要接受學校教育,漸漸走向社會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就算他生病了,人事不知,也還是需要職業的醫療幫助。最后他死了,還要在文化里:有人給他舉辦葬禮,給他刻上石碑,或者寫進書本。可以說人無法脫離文化的巨大引力。
魯賓遜海上漂流獨自居于孤島很多年,一個人生活了下來,算是脫離了文化,但是很快就有人提出了,魯賓遜之所以可以自己靠打魚種麥子頑強地生活著,還是因為他學會了這些打魚的技術,學會了用火,換言之他首先是被文化了的人!
此外,當一個人從一種生活小圈子轉移到另一種生活圈子,由于生活習慣不同,語言不同,文化風俗不同,人群的價值觀、基本理念不同,必然會發生沖突和適應的這么一個過程。這就是文化震驚(cult ure shock) ,有人把它翻譯成“文化沖擊”,也有人把它翻譯成“文化震蕩”。
而我不久前看到有一種將文化震驚(cult ure shock) 翻譯為“文化休克”,極其傳神。文化也會休克,就好比人有了空氣得以自由呼吸和生存,沒有了空氣的人就難受,那種不適應,好比身上少了哪個器官,總是周身的不自在。當你脫離了你熟悉的文化,你會感到種種不協調,那時候也許才感覺到了文化的重要和難分難舍。人也因為有了文化而得以自在生活自由伸展,人類所有的這些文化和所在的這個世界形成了精彩的繽紛的人文世界。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3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