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億元的身價,令許許多多人為“中國首富”及他的“一夜暴富”咂舌羨慕,而此時施正榮卻有幾分傷感和氣憤“怎么是‘一夜暴富’呢?天上能掉個餡餅下來嗎?這是多年來的學習工作的經驗,還有平常人很難想象的付出和努力換來的。”
發現機遇
24歲那年,施正榮到澳大利亞的新南威爾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飽吮世界太陽能領域的最新技術,成長為這個研究領域內的“新貴”。他師從國際級權威馬丁·格林教授,以優秀的多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技術獲得博士學位,并且主持第二代多晶硅太陽能薄膜電池的開發研究,他個人還持有10項太陽能電池技術發明專利。
在成千上萬的留學人員學成回國為創業方向發愁或緊盯著發展正火的房地產、IT業的時候,施正榮卻對 個國人還不太關注的產業——太陽能抱以滿腔熱情并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他敏銳地意識到,隨著能源的減少,太陽能發電已經是全球發展最快的能量補給方式,由于人們對太陽能的認識還不夠,中國的市場遠遠沒有打開,因此,光伏產業的市場是無限大的。預計不到10年,太陽能發電的成本就接近并且低于煤電,所以光伏產業在中國是一個充滿希望的陽光產業。
2000年,施正榮帶著自己的技術項目和對新能源前景的期待回國創業。而此時,無錫市政府伸出橄欖枝,力邀施正榮在無錫創業,做名“科學家老板”,并提供最好的政策和投資環境,由此,“無錫尚德太陽能公司”很快組建。
施正榮當年參與創業的一位伙伴回憶道:一開始就有人對企業道路表示了質疑,認為要做大企業,還是得靠房地產,建設工程等行業。不過,這絲毫沒有動搖施正榮的雄心壯志和發展思路。他依仗自己的技術優勢,并堅信太陽能在能源領域的大好前景。
這位伙伴至今記得施正榮當年曾說過的一句話:“我們做這個行業,一無污染,二無負擔,三不違法,四不違背良心,干干凈凈地賺錢,何樂而不為?”
不過,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像施正榮那樣有眼光。
回憶起自己的選擇,施正榮說,當時許多人認為,太陽能技術在發達國家才有用武之地,但他堅信這一技術對中國大有裨益。“人多資源少的國情,決定了太陽能發電在中國發展的空間更廣闊。我們在一個合適的時機介入了一個合適的行業。”
在最困難的時候,包括發不出工資、嫡系紛紛離開、清潔公司上門討債搬家具,施正榮依然自信,而這自信的背后就是一種把握:對一個行業的把握,對公司發展局勢的把握。一個企業家如果沒有自信,很多事情就會失控,一個企業處于失控狀況就談不上發展。
把握機遇
在最初的6個月里,施正榮集中全部精力進行建廠工作,他親手繪制各式圖紙。只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第一期工程10兆瓦電池生產線和8兆瓦組件生產線的全部設備采購。就這樣,他一筆筆地勾畫出尚德公司邁向未來的輪廓。工廠建起來了,可生產線尚未投產。直至2002年12月以前,尚德直虧損,最困難的時候,兩個月都發不出工資。然而,他堅信生產線的設計和設備的造型是正確的。他每天都和工程技術人員在一起,為早日投產努力地爭分奪秒。2002年7月,第一條生產線的設備全部到位,他親自上陣安裝和調試設備。整整一個月的時間,他冒著酷暑高溫,忍著腳后跟的劇烈疼痛,從早上一直干到半夜12點以后,常常是無法支撐站立,幾乎要暈倒。調試成功后順利投產,其生產的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的轉換率超過了當初他向董事會承諾的14%,達到了世界同行的先進水平。
當第一臺設備順利運轉時,施正榮第一次看到了信任的目光。由于當時國內沒有足夠的市場需求,施正榮緊盯海外市場,在國外一呆就是幾個月。“從2002年3月到2004年年底,我只拿四分之一的工資。沒錢買機器,就想辦法改變工藝,買國產的二手設備。”當大把大把的訂單從海外飛來時,施正榮知道,自己在一步步走向成功。
市場的變化使尚德迅速結束了“創業陣痛”。2003年,尚德盈利90萬美元,2004年業績翻了20倍。從2003年到2004年,尚德3次擴大產能。2005年9月,尚德的生產能力已居世界太陽能行業第6位。
現在看來,施正榮一點都沒錯。在當時,尚德并非中國首家涉足太陽能行業的公司,但其他公司出于對太陽能前景的不信任,并沒有下定決心投資擴張產能,等到市場突然膨脹之后,尚德已經成為后起之秀。
提到這一段經歷,施正榮說:“現在回想起來,我們是在正確的時候做了正確的事情。”
華爾街每天都在不停地演繹著富豪和資本的神話。這一次,機會輪到了施正榮,他成為第一個“入主”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內地民營企業家。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募得資金4億美元,上市交易首日該公司股價報收于21.20美元,較首次公開招股發行價15美元上漲41%。
放大機遇
有人把柳傳志、張瑞敏等喻為改革開放后的第一代企業家,而稱馬云、黃光裕、李彥宏等為第二代企業家。人們發現,新一代企業家和老一代的企業家相比,會有很多的不同。從表面上看他們學歷更高,都處在新興的行業當中,而且他們積累和創造財富的速度更快。但是除了這些之外,施正榮認為“前一代企業家有很多優秀的地方,可能我們在有些方面都不如他們”,新一代企業家和第一代企業家相比,還有一點最大的不同就是國際視野:“我們是海歸,在國外待的時間比較長,潛移默化地接受了西方的一些先進的東西。在回國創業的過程中,可能就把西方的一些先進的理念和國內的一些文化結合得比較好一點。所以我們這一代人更容易走向國際化。”這種國際化的遠見,讓施正榮把抓住的機遇再次放大。
公司規模壯大后,施正榮開始考慮上市。他先是考慮了香港證券交易所,考慮了新加坡證券交易所,考慮了納斯達克,唯獨沒有想到紐交所。直到他接到一個電話。“紐交所的人想和你談談,其實去那里上市也是個不錯的選擇。”施正榮覺得也有道理,于是向董事會匯報。面對董事會的連連發問,施正榮有點招架不住。這時,紐交所董事總經理馬度突然造訪:“你是中國最大的太陽能企業,理所當然要到世界最大的資本市場融資。”馬度的誠意感動了施正榮。他開始連夜準備上市資料,做好一切說服董事會的準備。2005年12月14日,紐約證券交易所前,五星紅旗高高飄揚,無錫尚德掛牌上市。按照當天收盤價計算,施正榮身價躍升至14.416億美元,一舉超過陳天橋。
五年過去了,如今尚德不僅是中國最大的太陽能電力企業,而且在國際權威光伏雜志《Photon International》最新的排行榜中名列世界前六位。
尚德的崛起,使我國與世界光伏產業的差距至少縮短了15年。尚德公司120兆瓦生產線正式投入運行后,使國內的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總體產能再次翻番。15年的路,施正榮只用了4年。
創造機遇
如果說,施正榮的成功在于對一系列機遇的正確把握和利用的話,那么現在擺在他和尚德面前的則是如何創造更大的發展機遇。
尚德上市后,大家都覺得很風光,因此國內太陽能光伏電池行業跟隨效應非常明顯,很多外來者在涌入,國外風險投資基金也是強烈吹捧。
但施正榮卻有著一種洞察力和危機感:“2002年我就對員工講,如果尚德幸運,我們有一年的時間沒有競爭,如果不幸運,僅有半年時間,結果是我們太幸運了,在兩年時間里沒有競爭,現在其他人也看到這個市場了,有競爭很正常。”正因為此,尚德不斷擴大自己的經營業務。
但很多人說,尚德現在好像不是很冷靜,2002年投產,2003年擴產,2004年又在擴產,而且不斷地對上游的廠家進行投資,人們覺得尚德的步伐太快了一點,擔心冒進會給尚德帶來欲速則不達的危險。
施正榮滿有把握地說,他的這些投資舉措,都是在百分之百的把握下進行的。
那么,尚德要保持一種什么樣的節奏進行發展呢?
施正榮說,過去我們基本上是按照每年百分之百的速度在增長,當然我們也期望尚德今后還能保持這個增長速度,但是在一個不失控的狀態下保持這樣的速度,以創造更大的機遇。
對于尚德上市融來的近4億美元資金,施正榮也給出了清晰的投資方向2006、2007年對科技研發投入2000萬美元,1億美元專門用來采購硅原材料,4000萬美元用于進一步擴大生產線,另外還有一部分是公司經營方面的需要。按照計劃,2007年尚德的產能將增長到300兆瓦。
對于無錫尚德,施正榮還有個遠大的目標:“在2010年達到1000兆瓦的產能,成為全球最大的光伏企業。”
施正榮側面照
→當配角也能活得很好
雖然施正榮謙虛地表示自己不懂管理,沒學過MBA。但他還是不經意地透露出自己的管理哲學。
在談到創業感受時施正榮說,企業家的心態很重要,企業發展就像長跑,后面跟隨者很多,說不定哪一天后面的人就超過了你,這很正常,企業家應該有好的心態去面對因為歷史會記下我們曾經輝煌的頁!
對于經營企業,施正榮說,企業對自己的定位很重要,“不是每個企業都要做大做強,爭當主角。相反,如果一個企業能給大公司做配套,甘當配角,它也能活得很好。”
→作為富豪的感覺
記者問施正榮成為億萬富豪后的最大變化是什么,施正榮說:“在生活方面,不會有什么變化。如果說有變化,就是變得比以前更辛苦了。”
辛苦從何而來呢?
施正榮說,因為壓力更大,責任更大了。如果說上市之前,面對的只是自己的公司、員工和顧客的話,那么現在應該講,要面對全世界的股民和整個社會,就是說我們要對他們的期望進行回報,所以要更努力、更辛苦地保持和創造更好的業績。
說到這位億萬富翁生活上的變化,有 個細節令人難以置信。在尚德上市之前,施正榮自己買房子是用貸款,現在仍然是以按揭的方式還貸。而施總的辦公室也沒有更換任何用品,一切照舊。
→變化:應酬=溝通
施正榮說,自己回國創業后其實在一個方面有了很明顯的變化,就是重新認識應酬的作用。原來在國外的時候,不講什么應酬。回國后,經常有人說晚上一塊吃飯,包括一些供應商打來電話問什么時候有空,過來喝酒。“我心想我哪有閑工夫喝酒。后來發現,其實人家是想通過喝酒,跟我談一些事情。像我們一些上游企業打電話邀請我喝酒,一開始不去,去過兩次交流交流,發現上游企業供給我們的硅片越來越多了,我嘗到了喝酒有‘甜頭’。應酬,也是溝通的一種重要方式。現在我慢慢習慣了這種溝通方式。”
→成功足一個過程
施正榮說,對于像他這樣的創業者,真正的快樂在于做成事業的這個過程,而財富只是副產品,精神財富才是內在的。“有人說,我的事業已經處于最高點了,仿佛財富就能代表切,但我心里根本一點感覺都沒有,因為我知道,我是幸運的,很多人比我努力更多,只是沒有我成功罷了。”
→更喜歡稱我博士
當別人稱其“施總”時,施正榮會微笑著糾正,請叫我施博士,“在公司我喜歡員工叫我施博士,而不是施總,這樣感覺很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