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探討小兒肺炎支原體(MP)感染的臨床特點及診斷治療。方法:回顧性分析了286例MP感染患兒的臨床特點及診治過程。結果:286例MP感染中,均有呼吸系統表現,其中支原體肺炎200例(69.9%),肺外感染106例(37.1%),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泌尿系統、血液系統、消化系統及皮膚、淋巴結均可受累。結論:MP感染臨床表現多樣,可伴隨多系統損害。早期診斷可結合臨床表現,確診依賴于抗MP-IgM的檢查。
關鍵詞 小兒 肺炎支原體 臨床分析
中圖分類號:R56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6-1533(2007)03-0135-03
肺炎支原體(Mycoplasma,MP)是小兒呼吸道感染的常見重要病原體之一,在小兒呼吸道感染病原中占23.2%,且呈逐年增多趨勢[1]。MP除可以引起一系列呼吸系統疾病外,還可引起廣泛的肺外損傷,臨床表現多樣,可并發多系統損害。現將我院兒科門診2006年1~12月就診的MP感染286例患者的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及治療作一回顧性分析。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86例 MP 中,男162例,女124例;年齡2月~12歲,其中<1歲25例,1~3歲70例,>3~7歲79例,>7歲112例。均符合《諸福堂實用兒科學》(第7版)規定的MP診斷標準[2]。全年均有發病,以秋、冬季發病最多。
1.2 方法
全部病例均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測定(ELISA)檢測血清肺炎支原體特異性抗體IgM,MP-IgM抗體滴度≥1∶160為陽性。286例均行血、尿、大便常規及胸部X線等檢查。
1.3 呼吸系統癥狀
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多數為陣發性;支原體肺炎200例(69.9%);發熱276例(96.5%),多為弛張熱及不規則熱;聽診多為呼吸音粗糙,有191例(66.8%),肺部有干啰音者65例(22.7%),有濕啰音者30例(10.5%);胸部X線檢查均有改變,肺紋理增多者156例(54.5%),大片狀陰影58例(20.3%),斑點狀陰影32例(11.2%),間質性肺炎改變40例(14%)。
1.4 肺外并發癥
106例(37.1%)出現肺外并發癥。
1.4.1 神經系統
15例(5.2%)出現神經系統癥狀。主要表現為頭痛、嘔吐、嗜睡。其中3例出現驚厥,1例出現口角歪斜、鼻唇溝不對稱。腦電圖檢查示輕度異常6例,中度異常2例,其余7例腦電圖正常。腦脊液檢查示6例異常,表現為壓力增高5例,4例細胞數超過20×106/L,生化檢查示蛋白、糖、氯化物均正常。
1.4.2 消化系統
36例(12.6%)出現消化系統癥狀。其中食欲不振、惡心、嘔吐20例,腹痛13例,腹瀉7例,便秘2例,多發生于疾病早期,持續3~7 d;肝腫大16例,其中5例谷丙轉氨酶增高(60~200 IU/L),表現為急性肝炎,經治療患者肝功能隨肺部癥狀體征好轉而在2 wk內恢復正常。2例并發胰腺炎。
1.4.3 心血管系統
15例(5.2%)出現心血管系統損害。主要表現為心悸、胸悶、頭暈、面色蒼白,聽診表現為心率過快或過緩、心音低鈍、心律不齊。心肌酶譜檢查:LDH增高13例,CK-MB增高11例,HBDH增高10例,15例均有2項或2項以上心肌酶增高。心電圖檢查示竇性心動過速9例,竇性心動過緩2例,頻發房早2例,不完全右束支傳導阻滯2例,ST-T段改變6例。經治療都于10~15 d內心電圖恢復正常,心肌酶降至正常范圍,臨床癥狀消失。
1.4.4 血液系統
35例(12.2%)血液系統受累。貧血表現20例,為輕-中度貧血,網織紅細胞增高;Coomb’s(抗人球蛋白試驗)實驗陽性5例;15例粒細胞減少,中性粒細胞數為(0.5~1.5)×109/L;18例外周血白細胞升高,白細胞數為(10~30)×109/L,以中性粒細胞升高為主;血小板減少8例。
1.4.5 泌尿系統
12例(4.2%)泌尿系統受累。血尿8例,均為鏡下血尿;蛋白尿3例,尿蛋白+~++;尿常規白細胞升高4例,均無尿路刺激癥狀;眼瞼及顏面水腫5例;腎功能及雙腎B超均正常。
1.4.6 皮膚損害
出現皮疹者25例(8.7%)。其中表現為紅色斑丘疹10例,皰疹8例,蕁麻疹及紫癜7例;皮疹呈散在或密集型,15例有瘙癢感;皮疹大多發生在發熱期和肺炎期,持續約1~2 wk,消退后均無色素沉著;其中診斷為過敏性紫癜6例。
1.4.7 肌肉、關節損害
50例受累(17.5%)。表現為肌肉酸痛者20例,關節痛者30例;主要累及膝、踝、肩等大、中關節;呈游走性,表現為關節炎,多為一過性、短暫性。
1.4.8 其它
急性淋巴結炎10例,主要表現為頸部和下頜淋巴結腫大;川崎病3例。
2 治療
確診后首選阿奇霉素治療,劑量為10 mg/(kg·d),1次/d,連用5 d后停用3 d,總療程2~3 wk;個別不耐受者,改為克拉霉素治療。對伴有高熱、劇烈咳嗽、白細胞明顯升高的患者,聯合應用頭孢類抗生素治療。部分患兒同時應用病毒唑,或給予激素治療。同時輔以對癥治療:神經系統受累者給予脫水降顱壓、止驚、營養腦細胞藥物;消化系統受累者給予保護胃黏膜, 維生素C、肌苷等保肝治療;心血管受累者給予能量合劑、大劑量維生素C、FDP等治療;血液系統血小板減少嚴重者用丙種球蛋白治療;泌尿系統受累者避免使用腎毒性藥物;肌肉關節劇痛者加用布洛芬止痛;皮膚劇癢者外涂爐甘石洗劑;合并川崎病者靜滴大劑量丙種球蛋白,同時給予阿司匹林、維生素E等治療;全部病例治療2~3 wk后臨床癥狀改善。
3 討論
MP是介于細菌和病毒之間的一種超過濾病原微生物,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MP感染近年來發病明顯上升,除引起呼吸道炎癥外,尚能引起多系統多臟器損害。本文所述的病例286例均有呼吸系統受累,肺外感染106例(37.1%),其中有42例同時有2個或以上肺外器官系統受累。MP致肺外各系統損害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考慮免疫因素起主要作用。肺炎支原體與人體心、肺、肝、腎、腦和平滑肌組織存在部分共同抗原,感染后可產生自身抗體,引起肺炎支原體肺炎的肺外表現[3]。
由本文所述的病例可見,MP感染臨床表現多樣,可伴隨多系統損害,而且各系統損害時臨床表現無特異性,特別以肺外表現為首發癥狀時,易造成誤診。本文中有5例以單純神經系統癥狀為首發,被誤診為病毒性腦炎;4例以心血管系統癥狀為首發癥狀,被誤診為心肌炎。所以臨床上對MP感染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對于臨床上有呼吸道感染表現,且同時又有其它器官受累體征,應考慮MP感染多器官損害的可能。MP感染的臨床表現、肺部X線表現均不具特征性,故本病的診斷主要根據實驗室檢查結果,ELISA法檢測MP-IgM具有敏感性好、特異性強等特點,可作為確診指標,本文所述病例于發病4~10 d檢查結果均為陽性。
目前支原體感染治療以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為首選。紅霉素由于胃腸道反應較大,部分患兒難以耐受。而作為新一代大環內酯類藥物,阿奇霉素有較強的抑制蛋白質合成和穿透細胞膜的作用,半衰期長達70 h,有抗生素的后效應[4],且藥物在細胞內濃度高于血清和組織間隙[5]。每天只需給藥1次,不良反應少,是一種很好的替代藥物。但阿奇霉素對于16歲以下兒童用藥的安全性尚未確定,應用時需慎重。本文所述病例中使用阿奇霉素治療均無明顯毒副作用出現,證明阿奇霉素安全性較好,臨床可以推廣應用。本文所述病例中有33例應用阿奇霉素藥物1 wk 后,癥狀無明顯改善,聯合應用頭孢類抗生素后病情明顯好轉,提示為肺炎支原體合并細菌感染;另有一部分同時應用病毒唑抗病毒治療, 療效較好,提示合并病毒感染。同時觀察到療程<2 wk的患兒,病情遷延不愈。而治療2~3 wk者復發率很低,這說明治療支原體感染療程必須達到2~3 wk。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