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看重消費者態度的時代,品牌行銷也因時而變。
“消費化(Consumerization)是今后10年影響IT最重要的趨勢。”這是Gartner公司全球研究負責人Sondergaard在一年前的預言。現在幾乎沒有人會質疑這番言論,在過去的數年中,產品的消費化幾乎成為了最受矚目的潮流,它席卷了幾乎所有的商戶,包括那些曾被認為是面向企業客戶的商業公司。
“這些公司都希望給終端消費者留下更深刻更有親和力的印象,盡管他們的產品并不直接面向消費者。”Neo@Ogilvy(奧美旗下的互動媒介行銷公司)執行副總經理王宏鵬言道,“消費電子業績的積極增長,告訴了這些公司未來的消費潛力會在哪里。” 
當越來越多的品牌有意識地將自己塑造得更柔性、更具親和力時,一個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時代全面開啟。而想要借助行銷促進業績增長,企業們需要使出合乎時宜的手段,也許是一面娛樂大旗,也許是自身形象重塑,也或是新媒介帶來的互動功效。但中心只有一個—和消費者靠得更近。
娛樂當道
科技和文藝、時尚的相互映襯,風靡了整個2006年。
在中國香港的“2006年度亞洲最佳營銷大獎”評選中,一場搞怪MV網上推廣活動獲得“最佳互動營銷——新媒體”金獎。這場營銷活動是在推廣摩托羅拉音樂手機的平臺上舉行“口型我秀”大賽,最終,廣州美術學院的兩個學生制作的搞怪對嘴MV“只要你愛我”(As Long As You Love Me)一夜竄紅,中國約有1億網民下載并傳閱了這首MV,摩托羅拉的四款低價位手機經由這兩位網絡紅人推廣后得以熱賣。根據網站的統計,“口型我秀”和“酷歌新唱”大賽網頁瀏覽量達到1400萬次,決定最終獲勝者的網上投票數超過130萬張。
以娛樂之名能造就這樣的品牌影響力,恐怕是策劃者們最初始料未及的,但也并不值得驚訝。娛樂當道依靠的是投其所好,毫無疑問,這才是讓今天見多識廣的消費者們樂于接受的柔和方式。曾經為尋找行銷管道大傷腦筋的HMS Partners CEO驚喜不已:“人們需要更多娛樂性、更有沖擊力的信息,并愿意為此付費。如果我們不把廣告打造得更娛樂化,人們就會拒絕你。”
于是才有英特爾參與央視節目、AMD包場湖南衛視。而在幾年之前,還很難想象AMD那樣隱居幕后的芯片公司會像化妝品公司或者數碼相機制造商一樣,選擇演藝界的明星來助陣,而且是選擇徐靜蕾這樣的文藝女導演作為雙核炫龍64位移動計算技術的形象代言人。
娛樂打動了終端消費者,消費者再影響到PC制造商—AMD和終端人群掛上了鉤。一位徐靜蕾的追崇者在自己的博客里這樣寫道:“讓我們公認的美女加才女來代言,冷冰冰的CPU有了人格化的感性體驗,AMD 將會獲得更快的增長速度。”
換一張面孔
靠近與親切也可以用更正式的態度來表達。在那些沒有娛樂的日子里,企業們頻繁地宣告自己的理念變化、品牌走向,甚至是,換一張面孔。
比如中國聯通、英特爾、華為、思科在2006年的集體換標行動。思科中國公司總裁林正剛如此表態,這是為了“更好地溝通與協作”。當然,要接近更廣大的客戶、擯棄以往高高在上和冰冷面孔的高科技公司,換標無疑是一種簡捷見效的手段,也是他們放下身段迎合終端消費者的最顯著舉動。
而整體形象的重塑,最典型的成功案例當數IBM。奧美全球集團董事長,那位以敢言直言著稱并曾經連續6年入選《財富》雜志“全美最具影響力女性”的夏蘭澤(Shelly Lazarus),在2006年的世界知識論壇演講中再次提及,12年前最初接手IBM全球廣告業務時,“它像一只龐大、老舊又冷漠的恐龍。”
而從“四海一家的解決之道”開始,“修女篇”、“阿拉伯的摩洛哥人篇”等一系列的電視廣告幫它迎向了更廣闊的公眾視野。在其最近的一次策劃中,進入天極網站的用戶會面對一個整體可編輯的頁面,無論是導航條、標題欄甚至頁面上的動畫,都可以讓瀏覽者隨心所欲做出改變,凸現IBM的理念,這是個人消費者能看到的“與眾不同”。藍色巨人已經成功告別了過去的古舊形象,品牌認知度在大眾眼里獲得提升。
新媒介力量
《時代》雜志曾經極力稱道寶馬公司的一次傾力之作,在BMWFilms.com上,有著一流導演John Frankenheimer和Tony Scott執導的系列影片,主角是好萊塢明星和寶馬轎車,片長5~7分鐘。短短幾個月中,這個網站贏得了1000萬次的影片瀏覽量,94%的觀看者轉薦,以及“新媒體的經典之作,高端品牌的營銷手法”的《時代》評語。而在這一系列影片推出之前,寶馬公司曾做過一次深入的市場研究,最后的數據表明大約有85%的消費者在購買寶馬汽車之前曾上網查詢。這成為寶馬公司運用非傳統營銷手段的開端。 
這是品牌行銷最重要的新媒介之一—富媒體廣告的典型代表,現在它已經是企業和廣告界的寵兒。今天的汽車商們傾向于選擇富有影響力的網絡媒體,或者自己建造一個發布平臺,以多媒體形式展現這些昂貴商品的流線造型和風馳電掣的氣勢。而每一次影片的點擊,觀看者停留的時間,網站傳達信息的有效覆蓋率,以及由此輻射的影響范圍,都一一通過音頻視頻背后的監控程序收納進入數據庫。
與娛樂化行銷或者形象重塑比起來,新媒介的介入(比如搜索引擎、富媒體廣告、統一消息等)顯得更為直接,企業從龐大的用戶反饋數據中整理、提煉,他們努力了解著目標客戶們想得到什么,達成雙向溝通。
Neo@gilvy正是從事這類工作的公司,“讓做行銷的公司來做媒介規劃是全球的趨勢。優勢在于行銷方有對消費者和品牌雙層的深入理解,知道消費者要什么,也知道這個品牌能給什么、象征著什么。”王宏鵬這樣描述互動媒介營銷的角色。而打動消費者的過程最好是不留痕跡地發生,正如哈佛教授約瑟夫·奈(Joseph Nye)在16年前提出“軟力量”理念時說的,“讓別人欣賞你,以至他們的行為深受影響并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