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代政府契約理論成為霍布斯#65380;洛克等啟蒙思想家構建其反封建主義理論基礎,也是他們論證國家和政府起源和政治合法性的重要理論武器;但這種理論的思想和社會實踐的淵源卻來自中世紀,它是中世紀政治思想和制度#65380;城市自治運動#65380;羅馬法及宗教改革等多方面影響和演變的結果。
關鍵詞:中世紀; 社會契約; 政府契約
中圖分類號:D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05-0159-03
近代社會契約論成為霍布斯#65380;洛克#65380;盧梭等啟蒙思想家構建其反封建主義理論基礎,他們以自然法為依據,提出了政治社會#65380;國家起源于人民的同意和授予,為近代資產階級國家提供了政治合法性論證。他們相信,在政治國家之前,存在一個自然狀態,每個人都有權保護自己的生命#65380;財產#65380;安全,人人都是自由#65380;平等的,但是自然狀態也有種種缺陷,人們為了克服自然狀態的種種不便而同意締結契約進入政治社會,這是一項社會契約,也是一份政治契約,這是每個人之間相互協議的結果。然后,在此基礎上,他們作為一個整體,決定把一部分權力或全部權力授予國家,形成一項政府契約。在他們看來,實際上存在兩項契約,先有社會契約,它是自然狀態下的人們相互同意的結果;其次才是授予契約,人民將權力授予國家或統治者,這是一項政府契約。近代頒布的憲法就是一份最大的政府契約,它規定了人民的基本權利,并規范了政府的組成及其權力和運行原則。
自羅爾斯以來,契約主義已成為當代重要的政治哲學思潮,任何一個政治思想派別及西方的政府都必須認真對待羅爾斯關于正義的理論,但是他的理論基礎恰恰是政治契約和政府契約的思想和傳統。為什么政治契約或政府契約理論成為西方政治理論中的一個顯然的#65380;持久的傳統,這要追溯到中世紀。實際上在中世紀,已有政治契約和政府契約的理論和實踐了,只是沒有近代那么完備;直接的淵源是日耳曼氏族傳統#65380;西歐封建制度和宗教改革運動,間接淵源是羅馬法傳統#65380;城市自治運動等多種因素綜合。中世紀歐洲認為統治者的權力來自于人民的授予,人民和統治者存在一個契約;正是這些思想及其指導下的運動的不斷發展,最終導致了近代啟蒙思想家的博大#65380;豐富的政治契約思想和政府契約思想。中世紀年概念有許多不同的劃分法。本文主要根據J·勒高夫理論來使用中世紀,其階段可分為:早期中世紀#65380;中世紀中期#65380;晚期中世紀和封建制度衰落時期。本文將中世紀的重要思想家的理論和政治實踐結合起來分析政府契約理論產生的思想和實踐淵源。
一、封建分封制與政府契約
在封建制度確立的時期,存在著一個原始的統治契約或政府契約。“沒有人能夠自立為皇帝或國王,人民提升某一個人使之高于自己,就是要讓他依據正確的理性來統治和治理人民,給予每一個人他所擁有的,保護善良的人,懲罰邪惡的人,并使正義施行于每一個人。但是如果他妨礙或攪亂了人民建立他所要確立的秩序,也就是違反了人民選擇他的契約(pactum),那么人民就可以正義而理性地解除服從他的義務。因為是他首先違背了將他們聯系在一起的信仰。”這是中世紀著名的神學思想家洛滕巴赫的曼尼戈德(Manegold of Lautenbach)對統治者與人民關系的論述。他認為,如果一個統治者像暴君一樣行事,破壞了和平和正義,那么,人民就由此免除了效忠誓言(oath of allegiance),可以自由地廢黜他,另立他人為統治者。邁克爾·萊斯諾夫認為曼尼戈德可能是提出關于政治權威之一般契約論的第一人。曼尼戈德將政治權威劃分為兩種:一是精神權力,一是現世權力。只有現世權力才是建立在契約之上的;精神權力,即教皇的權力,來自于通過教皇繼承權而獲得的上帝授予圣彼得的權力。曼尼戈德是教皇主義者,他寫作的目的僅僅是要削弱世俗權力的基礎。盡管曼尼戈德的理論并不是一個關于政治權威的完整理論,而且與他的基本立場之間也沒有嚴格的必然聯系,但它仍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重要的是,他為什么會想到契約論?為什么要用契約論來論述統治者和人民的關系及限制封建國王或君主的權力?
這種關于統治契約的依據我們可以追溯到中世紀的早期歷史及傳統中去尋找:首先,是古代日耳曼人的原始氏族的民主遺風。從5世紀到9世紀,日耳曼人把日耳曼部落的傳統法律和制度編撰成法典,使一些民主遺風,如 “公眾選舉”#65380;以“全體人民參與并同意”的名義公布法律#65380;通過民眾大會廢黜國王的習慣以及司法審判大會等等,轉化為成文法而保存下來,并對羅馬的封建制度演變產生影響。因此,法律是人民的意志的反映,并且人民大會有權廢黜國王并重新任命新國王等思想對中世紀的封君-封臣的關系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響。其次,是西歐的封建制度的社會結構及其相互的政治關系。封建制的最初起源,主要起源于日耳曼部落的“軍事扈從制”。“軍事扈從制”逐步發展出中世紀西歐的封建政治法律制度。它的主要特點是土地分封和相應的封君封臣制度,各級封建領主在其領地內擁有較獨立的政治權力或司法權力,由此造成中央王權孱弱,封建貴族瓜分了國家公共權力,大貴族在其封建領地內更是一個主權者,大大小小的封臣阻礙和限制了中央權力,教會作為宗教權力對王權的利用和制約也是不容忽視的。
領主對封臣的支配并非是無條件的,即領主必須公正地統治并保護封臣;如果領主違背公正原則#65380;僭越習慣法規定,則封臣免除服役的義務。由此,領主與封臣,雖然身份和權利相異,但二者之間相互的忠誠義務卻是對等的,一方的違約可導致整個契約的解除。因此,在封建社會里形成的封君-封臣關系,從政治關系來看,就是一種特殊的政府契約關系。雖然它不同于近現代政府契約,但是它規范了國王權力來源最初的基礎#65380;邊界及其他的基本關系原則,是近代政府契約理論的重要制度淵源。
二、封建等級會議與政府契約
從10世紀至14世紀西歐在從封建制向封建專制過渡時期,逐漸形成了封建等級制度。英國的等級會議大致形成于12世紀,西歐其他各國的等級會議,大體上出現于13#65380;14世紀。它是國王#65380;教會#65380;貴族和市民階層等力量合作斗爭的合法性機構。
封建等級會議是中世紀封君-封臣關系發展的結果。在等級會議里,每一等級都希望從其他等級獲得更大更廣的利益范圍,但他們無意將對方完全吞并或徹底擊垮,他們只想在既定的框架內重新配置權利和義務;他們趨向于達成妥協,而非兵刃相見?鴉至于斗爭的最后結果,也往往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下來,以權利的方式表述出來。他們逐漸使用法律的語言,比如羅馬法和教會法的語言,而不是以“蠻族的”習慣法和民眾法律義務的語言來進行。因此,權利的法制化不僅是各個等級相互約束追求的目標,而且包括國王在內也要受這樣的法律的約束。
1215年英王約翰被迫簽署的《自由大憲章》就是中世紀各個等級激烈斗爭然后又達成妥協的一個著名的契約案例,而且是西歐乃至人類政治理論和實踐具有重要里程碑的事件。這份文件最初源于限制國王權力#65380;保證貴族特權,后來擴展至全體國民的自由。它在歷史上第一次以憲法的形式向國王闡明了國民權利,成為日后英國政治和法律發展的奠基石。
《大憲章》洋洋灑灑數千言,共63條,涉及問題較多,但主要是重申王國中貴族的封建特權和防止國王侵奪這些權利。其表達的主要內容有:第一,宣布了國王不可擅自征稅的原則,強調除傳統賦稅外,任何賦稅的征收都必須得到“全國人民的一致同意”。這里的“一致同意”是指當時以大貴族為核心的大會議的同意。第二,是關于國民的權利,比較重要的有:(1)被協商權。文件在有關立法#65380;征稅的多項條文中,都有“應與全國人民普遍協商”或征得“全國一致同意”的字樣。(2)監督國王和反抗暴政的權利。第61條規定,為保證《大憲章》的實行,應成立一個25名男爵組成的常設委員會監督國王和大臣的行為。若委員會發現政府有違章行為,應當要求國王在40天內盡快改正,否則委員會可號召全國人民使用一切手段,包括發動戰爭,奪取國王城堡,逼迫國王改過。《大憲章》它通過制定和頒布成文法的方式,比較含蓄地申明和體現了法律至上和王權有限的憲法精神。以后隨著歲月流逝,人們漸漸忽略了許多具體原文,但是法律至上#65380;王在法下的原則卻久久被人們銘記。
此后,議會迫使或多或少有點不情愿的國王認可《大憲章》達32次之多。《大憲章》獲得了至上性,國王#65380;議會#65380;法院均將其視為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文獻,若不想引發政府危機,任何一方都不敢稍逾雷池。西方著名的憲法學家愛德華(S(考文認為1215年6月的《自由大憲章》,其 “原始形式就不是一種制定法,而是一種契約”。因此,《大憲章》也可以說是人民與英王簽定的一項委托契約,即英王的主要權力來自于人們的授予和委托。這正是他的統治合法性和合理性的來源。
后來,1295年的《無承諾不課稅法》聲明#65380;1628年的《權利請愿書》#65380;1689年的《權利法案》更是彌漫著“凡未經國會同意”#65380;“除經國會同意外”之類的用語。可見,《大憲章》所確立的一系列原則對當時及后來的西歐乃至美國的政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美國的憲法性文獻也強調這種“同意”,《獨立宣言》宣布政府的正當權利來自人民的同意。美國憲法在最后莊嚴地寫道:“本憲法于耶穌紀元一千八百八十七年,即美利堅合眾國獨立后第十二年的九月十七日,經出席各州在制憲會議上一致同意后制定。我們謹在此簽名作證。”可見,美國憲法表明它是一份政治契約和政府契約,它規定了政府的組成#65380;原則和目的,宣告了它是美國人民同意并締結契約的結果。
三、城市自治運動與政府契約
從10世紀到11世紀,城市率先在意大利復蘇。城市中公民權的觀念#65380;陪審團的制度以及市政議事會和公民大會的制度都是中世紀城市制度的重要特征和首創。城市制度的這種傳承關系,在意大利的城市中反映得最為明顯。12世紀,因商品經濟日益發達,意大利北部涌現出一大批飲譽西歐的如米蘭#65380;威尼斯#65380;那不勒斯#65380;佛羅倫薩城市。隨著城市及其工商業的繁榮,意大利市民階級日益壯大,成為一股獨立主宰諸城市國家政治舞臺的社會力量。13世紀末,佛羅倫薩城市共和國以法律形式將貴族排斥出市議會,標志著市民階級作為一支相對獨立的政治力量正式形成。14世紀,“佛羅倫薩#65380;盧卡#65380;錫耶納……的政府是人民的,貴族被排斥在權力之外”。從16世紀開始,西歐的封建制度逐漸解體,民族國家也隨之逐步形成。這時候,城市的市民群體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擁有深厚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基礎的資產階級。但當他們帶著城市的自由氣息和民主觀念#65380;帶著同社會統治階級分離的心態走進民族國家,他們自然要求將早已習慣了的自由#65380;民主的生活方式引入民族國家。
城市自治運動及其政治實踐必然反映到理論上來。16世紀早期羅馬的馬里奧·薩拉莫尼奧正是這一實踐的理論家。薩拉莫尼奧的理論有兩個方面:第一,認為君主不過是重要的行政長官而已,同共和國所有的公民一樣也要受到法律的約束,他們不可以凌駕于法律之上。第二,薩拉莫尼奧認為,一個國家或城市(civitas)就是一個公民合作團體(civilis societas),(這個概念我們現在可能會很自然地將它譯為“市民社會”)。但是在羅馬法中civitas是指一種合作關系(partnership),意味著合伙人之間自由的契約性協議。薩拉莫尼奧恰恰是將這一觀念運用于國家——它是由公民之間的自由契約所建立的一種公民合作關系,這一契約的條款就是國家的法律,沒有這些法律國家將不復存在。
薩拉莫尼奧契約論的原創性在于,他認定立契約的各方第一次不再是人民與統治者,而是單個公民。薩拉莫尼奧說,法律是一個公民之間的契約,它可以比之于“商業合伙中訂立的契約”。他確實很關注人民與統治者之間的關系,但這是由一項法律(王權法)決定的,這項法律與一般的法律一樣,必須由公民之間先在的協議所決定。盡管薩拉莫尼奧的理論仍然有許多不成熟之處,但是他正是從中世紀城市的自治運動中受到了啟發,把市民社會的契約觀念運用到國家和政府的來源和成立上,提出人民與統治者之間的契約之前就已經存在著個人相互之間所訂立的契約,而且后者決定前者。這一思想給以后的洛克#65380;孟德斯鳩#65380;盧梭等以重要的啟發意義。
四、宗教改革與政府契約
歐洲的宗教改革運動,與文藝復興運動一起,共同沖擊和瓦解了中世紀的神學思想體系,為新思想的產生和新社會運動的爆發掃除了某種障礙。胡格諾派政治理論家貝扎在《君主的權利》一書中指出,國家制度應建立在政府和人民之間的契約基礎之上。莫爾奈認為,政治社會賴以建立的基礎是國家成員與上帝之間的契約以及人民與君主之間的契約。在與君主簽訂契約的過程中,人民無疑永久地享有反對以及在必要的情況下反抗君主的權利。
加爾文派著名的契約主義理論家約翰·阿爾色修斯(Johannes Althusius)進一步將契約觀念上升到理論的層面。他的契約理論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在他看來,君主或統治者的權威是由一個盟約或契約所確立并受其限制的。第二,他把公共聯合體區分為特殊的聯合體和普通的聯合體。特殊的公共聯合體指家庭和協作組織(職業聯合體)相結合;另一種特殊的公共聯合體,包括行省,它的成員由教士#65380;貴族#65380;城市資產階級#65380;農民等聯合而成。最后,普遍的公共權威——王國#65380;國家或民族(commonwealth or people)——則由一定數量的行省和城市組成。它們通過一個默示的或公開的允諾聯合起來,在這一允諾中,他們承擔起支持#65380;組織#65380;捍衛王國法律的義務。這樣,一個王國或民族連同它的法律就得以形成,它就能與未來的統治者訂立契約。
在阿爾色修斯的理論中,涉及政府和國家組成的實際上包含著兩層契約,首先是由行省和城市之間締結的契約;然后由一定數量的行省和城市通過與統治者或國王訂立的契約,這樣就組成了王國#65380;國家或民族。后一個契約是由前一個契約所決定。在他的理論中,雖然作為其出發點的訂立契約者是自由的個人,這里的個人組成的是行省與城市,而不是國家或民族。行省和城市在更大的政治聯合體中保留了自己的權利與法律,在這個意義上,所有的國家都是聯邦制的。雖然阿爾色修斯的理論還有許多不完善和粗糙的地方,但他的這個理論為近代霍布斯#65380;洛克等提出近代系統的#65380;完備的社會契約理論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總之,中世紀政府契約的理論和實踐是由奴隸制社會向近代資產階級政府學說發展的必經階段和橋梁,是完整的西方政府學說的有機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正是在他們的基礎上,近代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以自然狀態為起點,以自然法和天賦人權為核心,以社會契約為其主要論證方式,全面#65380;系統地闡述了國家和政府的起源#65380;性質#65380;目的以及個人與社會#65380;國家的關系,形成了完善的近代特色的政治契約觀和政府契約觀。當代,羅爾斯政治契約論重新復活了政治契約和政府契約的論證方式,重新燃起了契約主義精神對當代社會的人文關懷;他以 “無知之幕”#65380;社會契約#65380;正義兩原則來構建他的理論大廈,他正是要論證正義的社會結構和原則正是建立在人民的同意的基礎上,而且只有這樣的社會安排才是公正的。因此,契約主義精神對當代中國社會發展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和理論意義。
參考文獻:
[1]馬克垚.中西封建社會比較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
[2][英]邁克爾,萊斯諾夫.社會契約論[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3]施治生,郭方.古代民主與共和制度[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4][美]賈恩弗蘭科·波奇.近代國家的發展—社會學導論[M].商務印書館,1997.
[5]閻照祥.英國政治制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美]愛德華·S·考文.美國憲法的“高級法”背景[M].北京:三聯書店,1996.
[7][英]丹尼斯·哈伊.意大利文藝復興的歷史背景[M].北京:三聯書店,1988.
[8][美]戈登斯.控制國家——西方憲政的歷史[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9]王希.原則與妥協:美國憲法的精神與實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 王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