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比較優勢理論,選用不同地區農業相對比重指標測算法#65380;顯示比較優勢法和區域顯示比較優勢法三種測算方法,測算我國西部各省區農業的比較優勢,并依據測算結果將西部省區化分為三類進行分析,進而針對目前西部農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進一步發展西部農業的建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產品檔次,保護生態環境等。
關鍵詞:西部農業; 比較優勢
中圖分類號:F06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05-0171-03
目前,如何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實現縮小東西差距,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個主要的任務。根據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比較優勢的一個定義—— “一國在生產兩種產品A和B都高于他國沒有絕對優勢的條件下,由于本國產品A生產效率大于產品B,則通過與他國貿易用A換B,節約成本消耗從而獲得比較利益的優勢?!?李崇光#65380;于愛芝,2005)——正符合我國西部的情況。就第一產業農業而言,包括傳統的農#65380;林#65380;牧#65380;漁,西部不如東部的發展水平,但西部可以在劣勢中尋找自己的比較優勢。本文將分別采用“不同地區農業相對比重指標(AG)”#65380;“顯示比較優勢法(RCA)”和“區域顯示比較優勢法(RRCA)”三種指標,從農業產生和對外貿易的能力方面,對西部各省區的農業比較優勢作具體測算。
一、三種比較優勢指標
(一) 不同地區農業相對比重指標(AG)
不同地區農業的相對比重指標可以定義為:
AG=A/G
在上式中,AG為區域農業相對比重,A為區域農業產值占全國農業產值的比重,G為區域GDP占全國GDP的比重,即農業相對比重等于區域農業產值的比重與區域GDP的比重之比。
該指標反映的是相對于區域經濟總量而言的區域農業生產比重。當AG>1時,說明區域農業生產相對于區域經濟總量而言具有更重要的地位;當AG<1時,說明區域農業生產不如其經濟總量在全國的地位重要;當AG=1時,說明區域農業生產與其經濟總量在全國的地位相當。它既包含了區域農業生產在全國的位置,又考慮了區域經濟總量在全國的比重,對描述我國農業生產在各區域間的布局具有重要意義。
(二) 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
AG指標是從國內生產的角度來測算各區域農業的比重的,而顯示性比較優勢法則是從世界貿易的角度來闡釋一國(或地區)的比較優勢的。某一國內某商品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就是指該商品占該國家的出口比重與該種商品占世界出口比重之間的比值。用公式表示為:
RCAij=(Xij/Xj)/(Xiw/Xw)
其中Xij表示國家j內商品i的出口值,Xj表示國家j內的出口總值;Xiw表示世界商品i的出口值,Xw表示世界的總出口值。如果RCAij>1,則表示j國家的第i種商品在對外貿易中與其它出口商品相比具有顯示性比較優勢。在此,將該種方法稍作調整,用j表示我國西部各省區。進而可以測算出西部各省市農業的顯示性比較優勢。
(三) 區域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RCA)
如果將上面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作進一步調整,把世界的范圍縮小到一國的范圍會更有利于比較國內各區域某種商品的比較優勢。這就是區域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RCA)測算法,用公式表示為:
RRCAiR=(XiR/XR)/(XiC/XC)
其中,XiR表示區域R內商品i的出口值,XR表示區域R內的出口總值;XiC表示國家C內商品i的出口值,XC表示國家C的總出口值。運用這一指標能測算出西部各省區在農產品出口方面的比重,它與AG指標相互補充,分別從生產和貿易兩方面反映出西部各省區的農業比較優勢情況。
二、西部農業三種比較優勢指標的測算結果及分析
根據以上三個指標,采用2000年到2004年的相關統計數據,分別對西部各省的農業比較優勢進行測算(詳見下表1)。
從不同地區農業相對比重(AG)指標來看,西部地區整體的農業相對比重為1.46,即西部農業在全國的比重超出了其經濟總量在全國的相對比重。分省區來看,西部各省區的農業比重比較均衡,基本處于1-2之間,除青海省外,其余西部各省區的AG值都大于1。其中廣西達到1.78,農業比重最高。

從顯示性比較優勢(RCA)指標來看,西部整體顯示性比較優勢較為明顯,為1.50。分省區來看,與農業相對比重相比,具有顯示性比較優勢的省區減少了,重慶#65380;陜西#65380;寧夏雖然農業相對比重較大,卻不具有顯示性比較優勢。而且廣西#65380;四川#65380;西藏#65380;貴州#65380;甘肅五個省的農業雖具有顯示性比較優勢,但都不如各自的農業相對比重相比那么明顯。唯有內蒙古#65380;云南#65380;新疆三省與眾不同,農業顯示性比較優勢最為顯著,表現出較強的出口偏向性??傮w上說,西部農業在國際市場上的顯示性比較優勢并不明顯,農產品的出口競爭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從區域顯示性比較優勢來看,西部地區及其各省區區域顯示性比較優勢與顯示性比較優勢相比都有所提高,這是因為農產品的出口占我國的出口比重不如占世界的出口比重大,即我國的農產品出口在世界市場上不具有顯示性比較優勢。即便如此,青海和寧夏兩省仍然不具有區域顯示性比較優勢。其余10省區都有區域顯示性比較優勢,內蒙古#65380;云南#65380;新疆三省的區域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仍然最為顯著。

根據以上三種農業比較優勢的分析,可以將西部各省區分為以下三類:
第一類是農業比較優勢較為明顯的省區,包括內蒙古#65380;云南#65380;新疆#65380;廣西#65380;四川#65380;西藏#65380;貴州和甘肅八省區。這八個省區同時通過了三個農業比較優勢指標,農業不僅在各自省內的經濟中比重很大,而且在國內和國際也有相當的出口能力。特別是內蒙古#65380;云南和新疆三省區在市場上的競爭優勢超出了他們的農業生產比重優勢。在這八省區之中,云南#65380;貴州#65380;廣西和四川四省區,由于多山區#65380;高原的地理環境以及潮濕#65380;溫和的氣候環境,具有豐富的農業資源。形成了一批具有市場前景的農業產業,如云南#65380;貴州的烤煙#65380;茶葉#65380;藥材等,廣西的蔗糖#65380;亞熱帶水果和中草藥等,四川的雜糧#65380;花卉#65380;桑蠶等;內蒙古#65380;新疆#65380;西藏和甘肅西北四省區則幅員遼闊#65380;水草充足,農牧業獨具優勢。其中新疆具有四大農業基地:糧食基地#65380;商品棉基地#65380;特色水果基地和畜產品基地。而西藏是傳統的農牧業地區,雖然農業生產的總值和出口總值與其它省區相比都很低,但高原植物和畜牧業也獨具優勢,在國際市場上有頗具潛力;而第二#65380;三產業的出口能力尚低,所以農業的比較優勢非常顯著。總之,這些省區的農業無論是在產值方面還是在國際貿易方面,都對本地區的經濟貢獻很大,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第二類是農業比較優勢稍不明顯的陜西和重慶三省區。他們都只通過了AG和RRCA指標檢驗,而沒有通過RCA指標檢驗。對這兩省區來說,農業仍是一個大產業部門,而且農業人口仍占大多數,發展農業仍有重要意義。它們農業的特點是生產比重在國內占有重要地位,但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缺乏優勢。因而應從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著手開發農業的潛力。陜西農業的RCA指標雖然沒有通過,但也接近于1。其省內的蘋果#65380;獼猴桃等果品和畜產品都已有一定規模,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第三類是不具有農業比較優勢的青海和寧夏兩個省區。在三項比較優勢指標的測算中,這兩個省區只有AG指標接近于1,而未通過RCA或RRCA的任何一項,即農產品在國內或國際市場上不具有比較優勢。這是由他們省內的資源情況決定的。青海地處高原,土地貧瘠,自然環境惡劣;而寧夏地處西北內陸,面積小,人口少,生產規?;潭鹊?。西部開發以后,這兩個省的第二#65380;三產業受國家政策傾斜的影響發展較快,而農業由于生產條件“先天不足”,加之受重視程度不夠,因而發展也相對緩慢,處于較低水平。但是農業的發展過慢也會阻礙經濟結構的調整;隨著城鄉收入差距的拉大,二元經濟結構體制等問題的出現,經濟的平衡發展問題也被提上了日程。這兩省的農業發展也不容忽視,應當根據自身特點,尋找農業發展的突破點。
三、發展西部地區農業的建議
總體來說,西部農業雖然發展水平和生產效率不及東部地區,但是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西部應當依據自身比較優勢,大力發展農業。但是,西部基本上還在采用粗放的農業經營方式,生產效率低下,產品質量不高,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突出。因此,西部農業的進一步發展還要從以下四方面努力:
(一) 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實現農業穩產高產
1. 完善農業基礎設施。目前西部農業的基礎設施還很不完善。如2004年全國652718個村中,有54%的自來水受益村。而內蒙古#65380;四川#65380;寧夏只有不到40%的自來水受益村,西藏還不到30%。還有其他農田#65380;水利和交通等基礎設施,西部都比較落后,制約著農業生產的效率。自從2005年實行全國免除農業稅以來,農村鄉鎮財政收入緊張,農業基礎設施的供給更加短缺。如今要滿足農業生產對基礎設施的需求,最關鍵的是要更新觀念,尋求基礎設施供給渠道的多元化。農業基礎設施不要局限于由鄉鎮基層政府提供,對于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市縣級政府也要給予支持;對于單個或少數村莊使用的基礎設施,可以由大戶出頭#65380;全體農戶共同修建;也可以由農戶集資,企業承包承建。
2. 加大對農業資本品的投入。農業產量的提高,首先要依靠現代化生產工具的使用,例如在農業生產中使用拖拉機#65380;聯合收割機#65380;灌溉器械等。另外,增加物質和能量的投入也非常重要,若在種植業中科學施肥,在畜牧養殖業中,針對畜禽不同的生育期,實行飼料的合理搭配,必將會大大縮短動植物的生產周期,提高產量。西部農戶往往因為資金短缺而對資本品投入不足。政府需要提供優質的服務和便利的信貸環境,支持中短期貸款;并提供相應政府補貼,以鼓勵和方便農民購買先進的農機#65380;化肥#65380;飼料等。
3. 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投入。首先要重視現代農業技術的推廣,例如農業生產栽培技術#65380;立體種植技術#65380;節水灌溉技術#65380;科學飼養技術等先進技術的廣泛推廣,農業資本品要和科學技術相結合才能發揮巨大的生產能力,使西部農民跳出舊的生產模式,在高起點上推動農業的新發展;其次是新技術的開發,特別是良種的培育技術。因為良種的培育是農業生產率提高,促進農業穩產#65380;高產的根本途徑。要注重品種的高產#65380;穩產#65380;抗病蟲害特性的培育,缺水地區要特別注重節水抗旱品種的培育。其它國家或地區已經得到廣泛應用的良種,也要積極引進,廣泛推廣。
(二) 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使農產品融入市場
農業過去自給自足的生產模式只能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而不能滿足農民增產增收#65380;改善生活水平的需要。要積極引入市場機制,讓市場調節農產品的供求,讓農產品的價值在市場中得以實現。如大力發展農業龍頭企業,采取“公司+基地”或“公司+基地+農戶”的組織形式,通過建立“利益共享#65380;風險共擔”的經營機制,將生產過程的產前#65380;產中#65380;產后服務聯合起來,組成獨立完整的經營體系或經濟實體,建立共同的營銷組織。目前,西部龍頭企業已有相當的數目,但規模偏小,對農戶的拉動能力有待加強。政府應當給予進一步引導和扶持。同時政府應當建立相應組織機構,幫助農戶收集#65380;分析市場信息,提供農業生產的指導性服務??梢允菍I人士的義務幫助,也可以是盈利性的中介服務機構,關鍵是要保證指導的可靠性。
(三) 提高產品檔次,增強出口競爭力
WTO《實施動物與植物衛生檢疫措施協定》,對動植物衛生檢疫做了明確#65380;具體的規定。由于我國農民的質量意識還比較淡薄,出口到國外的農產品因為衛生#65380;安全問題而遭受損失的事件層出不窮。我國農業部已于2006年制定并實施了《農產品產地安全管理辦法》和《農產品包裝和標識管理辦法》。西部農產品要在市場上實現價值,特別是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不能僅僅依靠價格優勢,而更應該提高產品檔次,保證安全#65380;衛生。
1. 農戶要科學使用農藥#65380;化肥#65380;獸藥#65380;飼料等農業投入品。經調查,我國農民普遍存在對農藥#65380;化肥的誤用#65380;濫用現象。如農民看不懂使用說明書,該施用哪種藥物,如何確定使用劑量,僅根據主觀感覺和經驗。導致農產品的藥物或有毒物質含量超標,不能進入國際市場。農業生產者應當提高農產品安全#65380;衛生意識,謹慎科學地施用農藥#65380;化肥。另外,要積極吸取國外先進科技和經驗,引進綠色#65380;生物科技,以替代農藥#65380;化肥等對人體有害藥物的使用。
2. 要注重農產品的包裝和標識。根據國際標準,包裝材料的選擇要符合“4R+1D”原則,即Reduce(用料最省),Reuse(可重復使用),Recycle(可再循環使用),Recover(可再生),Degradable(可降解)。農戶要樹立綠色營銷意識,加大對包裝和標識的投入。各縣級及其以上政府農業主管部門應依據《農產品包裝和標識管理辦法》,積極做好相應的監督和管理工作。
(四) 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西部地區生態環境有惡化的趨勢。西南地區森林砍伐過量,水土流失嚴重;西北地區土地荒漠化面積不斷擴大等問題凸現。西部農業要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就一定要做到發展農業和保護生態并重。比如,提高農民節水意識;通過加大水利設施建設力度,培育節水#65380;抗旱的農作物品種等措施,改善水資源貧乏的現狀;同時注意因地制宜,植樹種草和保護自然植被相結合,退耕還林還草與保護#65380;改造耕地相結合,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實行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另外,政府要建立嚴格的獎懲制度,保證制定的環保措施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美]保羅·克魯格曼,茅瑞斯·奧伯斯法爾德.國際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2]李崇光,于愛芝.論農產品比較優勢與對外貿易結構整合[J].理論月刊,2005,(5).
[3]孫中和.遼寧農產品比較優勢研究[R].中國農業科學院,2003.
[4]宋佳,張岳恒.泛珠三角農產品比較優勢的綜合分析及對策[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5,(3).
[5]夏清明.西部農業科技進步與農業現代化建設若干問題探討[J].農村經濟,2005,(3).
[6]藺麗莉.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現狀及對策探討[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4).
[7]劉捷,王江帆.淺談如何突破國際貿易中的包裝壁壘[J].經濟師,2005,(5).
責任編輯 劉鳳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