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與資本主義政治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兩種不同類型的政治文明,二者既對立又統一,既相區別又相聯系,在競爭和比較中共同生存和發展。本文重點討論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與資本主義政治文明的九點不同,即從:起源#65380;演進發展#65380;歷史形態#65380;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65380;內涵#65380;本質特征#65380;價值選擇#65380;理論品質#65380;前景與發展方向九方面區分兩者不同。
關鍵詞: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資本主義政治文明; 區別
中圖分類號:D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05-0040-04
什么是政治文明?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與資本主義政治文明的區別是什么?聯系是什么?回答有一定的困難。因為人們對“文明”一詞用法和理解不甚統一。比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所使用的“文明的國家”,是指資本主義發展的國家,而恩格斯在《家庭#65380;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所講的“文明時代”是指奴隸制時代。再比如,《辭海》對“文明”一詞的解釋,一是指人類社會進步狀態,與“野蠻”相對;二是指人類社會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因此,要界定政治文明的基本內涵,有必要作如下約定:第一,政治文明是一個歷史范疇。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政治文明,這里只能指現代的政治文明,即現存的最具有進步意義和最具有本質特征的政治狀態和政治成果。第二,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政治文明。“政治文明是有國別的”。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對政治文明會有不同的理解,這里只能指政治領域人類最高形態的文明成果。第三,要放在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地位來考察政治文明的內涵。物質文明表現為生產方式的進步與生活水平的提高,即經濟基礎的進步,精神文明表現為上層建筑中意識形態的進步,那么,政治文明則表現為上層建筑中政治#65380;法律制度等以及由此而派生的體制#65380;機制和理念的進步。
盡管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與資本主義政治文明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如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與資本主義政治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兩種不同類型的政治文明,二者既對立又統一,既相區別又相聯系,在競爭和比較中共同生存和發展;資本主義政治文明是人類社會政治文明發展鏈條上非常重要的一環,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直接入口;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人類社會政治文明發展的高級階段,是對資本主義政治文明的積極揚棄和超越。但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與資本主義政治文明之間是有著本質的區別的。
一、起源不同
資本主義政治文明,是在反對封建專制和宗教神學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這種政治文明在反對封建專制和宗教神學的過程中,創立了一系列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思想。“主權在民”#65380;“人人生而平等#65380;自由”等學說,曾鼓舞多少仁人志士為擺脫封建枷鎖而斗爭。資產階級掌握國家政權之后,曾建立了包括選舉制#65380;議會制#65380;兩黨或多黨制等一系列政治制度,公民在形式上享有民主和自由權利,較之古希臘和封建社會的政治文明,大大前進了一步。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經過無產階級革命建立起來的。建立在人民群眾享有不同形式的生產資料所有權和支配權的基礎之上,公民通過各種形式和途徑享有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一切權利,人民當家作主。經濟上政治上的平等決定了各種政治關系的和諧。一切政治機器的設置#65380;運轉,所有政治制度的建立#65380;運行,所有政治集團#65380;政治組織以及所從事的活動,包括所有的政治規范和準則,體現和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實現為出發點和歸宿。
二、演進發展不同
1.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人類歷史上嶄新的文明觀,它的演進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達一個半世紀之多。1844年11月,馬克思在擬定的《關于現代國家的著作的計劃草稿》中明確使用了“政治文明”的概念,“草稿”的九條簡明寫作計劃對集權制和等級制#65380;集權制和政治文明的表述,涉及政治文明的重要內容。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多本經典著作,如《共產主義原理》#65380;《共產黨宣言》#65380;《<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65380;《家庭#65380;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65380;《國家與革命》#65380;《論國家》等著作中,蘊涵著豐富的政治文明思想。馬克思#65380;恩格斯#65380;列寧把經濟的社會形態和社會生活一分為三,把政治法律上層建筑和政治生活領域凸現出來;對政治文明中的根本性問題,即作為“文明社會的概括”的國家的起源#65380;本質#65380;職能和消亡規律,對政治文明在階級社會中的階級屬性,都作了系統深入的論述。馬克思說:“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65380;必然的#65380;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恩格斯也指出:“政治#65380;法律#65380;哲學#65380;宗教#65380;文學#65380;藝術等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但是,它們又都互相作用并對經濟基礎發生作用。”顯然,按照馬克思#65380;恩格斯的論述,經濟基礎或經濟結構,指的是物質文明,政治上層建筑及政治#65380;法律的意識形式,則是政治文明,而其他意識形式則是精神文明。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馬克思#65380;恩格斯#65380;列寧奠定了馬克思主義政治文明的理論基礎。
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政治文明觀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遵循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結構三維劃分的思路,在《新民主主義論》等著作中創造性地闡述了新民主主義經濟#65380;新民主主義政治#65380;新民主主義文化及其相互關系。沿著這條理論道路探索前進,領導全黨全國人民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其中包括人民民主專政國體,人民代表大會制政體#65380;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協制度等,這就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奠立了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文明的基礎,并為我們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文明系統,特別是政治文明形態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指導。毛澤東說:“誠然,生產力#65380;實踐#65380;經濟基礎,一般表現為主要的決定的作用,誰不承認這一點,誰就不是唯物主義者。然而,生產關系#65380;理論#65380;上層建筑這些方面,在一定條件下,又轉過來表現為主要的決定的作用,這也是必須承認的。”“當作政治文化等等上層建筑阻礙著經濟基礎的發展的時候,對于政治上和文化上的革新就成為主要的決定的東西了。”
鄧小平繼承和發展馬列主義#65380;毛澤東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在解決“什么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的歷史性課題時,把“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納入到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目標,通過政治體制改革,把民主與社會主義#65380;民主與社會主義現代化#65380;民主與法制緊密聯系起來,用日益完備的政治制度和法律把社會結構和社會生活領域中的民主原則#65380;民主程序予以確認和固定下來,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問題。鄧小平說過,“政治上發展民主,經濟上實行改革。”鄧小平強調:“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
江澤民在2001年1月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的講話中明確使用了“政治文明”的范疇。他提出:“法治屬于政治建設,屬于政治文明。”在這些理論成果的基礎上,江澤民2002年5月31日在中央黨校省部級干部進修班畢業典禮上發表重要講話,直接而鮮明地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命題,把政治文明從精神文明范疇中分離出來,同物質文明#65380;精神文明并列,確立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文明屬性,并且把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列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江澤民關于政治文明的概念,是根據社會結構和社會整體文明內容提出來的,是對我國社會文明建設的補充與發展。
胡錦濤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理論,和諧的政治生態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持續發展的基礎。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體現了人-社會-自然的協調發展。和諧的政治生態意味著政治過程不再局限于政治系統內部,而是朝著把社會#65380;自然乃至宇宙吸納于其廣闊視域的現代政治發展。
2. 現代政治文明是從資本主義開始的,與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孕育的古典文明成果相比,資本主義創造出了高得多的物質文明#65380;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形態。在物質上,“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在精神上,資本主義建立了以理性和科學為基礎的大廈。在政治上,資本主義構筑了以自由#65380;人權#65380;民主#65380;法治為核心的政治思想體系,發展了以民主政治制度核心的一整套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政治制度,包括政黨制度#65380;選舉制度#65380;代議制度#65380;司法獨立制度等等。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公民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和自主性的增強,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普遍擴大了公民參與政治的權利,普遍樹立了憲政和法治的觀念,充分利用和調動了民主政治的合法性資源,在現階段表現了比較強的適應性和比較高的文明程度。但是我們必須看到這種西方主導的資本主義文明是建立在極其野蠻的掠奪和壓榨基礎上的。不僅有對本國的工人#65380;農民進行殘酷剝削和壓榨進行原始積累,更有瘋狂的海外擴張,建立殖民地,對其他民族的侵略和掠奪,中斷了其他文明的進程。
三、歷史形態不同
人類政治文明在橫向上是三要素結構,即:“意識#65380;制度#65380;行為”。人類政治文明之縱向結構包含四大部分,即:奴隸社會的政治文明#65380;封建社會的政治文明;資本主義政治文明與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可以更加宏觀地將人類幾千年的政治文明歸納為先后兩大板塊,即古典(或傳統)政治文明與現代政治文明。古典(或傳統)政治文明包括奴隸社會的政治文明與封建社會的政治文明;現代政治文明包括資本主義政治文明與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這兩大板塊分別以農耕文明與工業文明為背景。
現代政治文明大致有兩個發展階段或有兩種歷史形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高級階段政治文明,或者說是現代政治文明的高級形態;資本主義政治文明是初級階段政治文明,或者說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初級形態。
四、經濟基礎#65380;階級基礎不同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經濟基礎是生產資料公有制;階級基礎或者說領導階級是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否定了社會政治生活中少數人對于多數人的公民權利的排斥,第一次實現了絕大多數人的民主,使人民群眾真正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恩格斯指出:“政治#65380;法律#65380;哲學#65380;宗教#65380;文學#65380;藝術等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但是,它們又都互相作用并對經濟基礎發生作用。”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說:“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65380;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恩格斯評價說:“這種觀點認為一切重要的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偉大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是由此產生的社會之劃分為不同的階級,是這些階級彼此之間的斗爭。”
資本主義政治文明的經濟基礎是生產資料私有制;階級基礎或者說領導階級是資產階級。在階級社會歷史上,無論統治者如何標榜自己所代表的是多數人的利益,政治文明的主體實際上總是由奴隸社會#65380;封建制度中的身份隸屬#65380;血緣關系#65380;世襲地位,以及資本主義制度下的金錢關系所決定的一小撮人,人民群眾一直沒有能夠成為國家權力的主體。馬克思說:“當文明一開始的時候,生產就開始建立在級別#65380;等級和階級的對抗上,最后建立在積累的勞動和直接的勞動的對抗上。”恩格斯說:“國家是文明社會的概括,它在一切典型的時期毫無例外地都是統治階級的國家”。美國政治學家加里·沃塞曼指出:即使在被視為民主楷模的美國,“很清楚,只有少數人直接參與政治,而這個小集團比人民的影響更大”。托馬斯·戴伊也說:“治理美國的是精英,不是民眾。在工業發達科學昌盛的核時代,民主國家的生活和極權社會一樣,也是由一小撮人決定的”。
五、內涵不同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具有極為豐富的內涵:高度民主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核心,這是從政治文明的國家制度形態看;絕大多數人享有政治權利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本質內容,這是從公民形態來進行考察;先進的政治文化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底蘊,這是從文化價值形態加以透視和考察。列寧說:“不實現民主,社會主義就不能實現……勝利了的社會主義如果不實行充分的民主,它就不能保持它所取得的勝利,引導人類走向國家的消亡。”。“使全體居民群眾真正平等地#65380;真正普遍地參與一切國家事務”。鄧小平強調:“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江澤民宣布:“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
資本主義政治文明內涵:資本主義民主是資產階級的民主,是少數人的民主,對于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則是虛假的形式的民主;政治權利是階級的特權,是少數人的人權;文化價值形態崇尚強權#65380;表現剝削#65380;張揚兩極分化的政治理念。列寧說:“極少數人享受民主,富人享受民主,-—這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民主制度”。表面上,資本主義民主是“各路政治精英的競技場”,實際上,在這種民主政治的背后,不僅散發著濃烈的銅臭味,而且成為金錢#65380;財產和權力興風作浪的又一場所。托馬斯·戴伊說,因為“精英”“大多出自富裕#65380;受過良好教育#65380;聲望卓著#65380;名流#65380;白人……等等社會集團。他們出身于上層階級,即那些在工業#65380;商業#65380;金融#65380;教育#65380;軍事#65380;交通#65380;市政機構#65380;法律等社會團體中占有或控制著比其人數多得多的份量的階級”。資本主義人權對富人是天堂,對窮人是陷阱和騙局。鄧小平也說:“首先一條,是多少人的人權?是少數人的人權,還是多數人的人權,全國人民的人權?”
六、本質特征不同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與資本主義政治文明都屬于現代政治文明的范疇。政黨政治#65380;民主政治#65380;法治政治都是二者題中應有之義。但是,資本主義有政黨#65380;有民主#65380;有法治,卻沒有真正和諧統一的民主政治。只有社會主義能把黨的領導#65380;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國內在的有機統一起來,形成巨大的政治優勢。共產黨領導#65380;人民當家作主#65380;社會主義法治三者有機統一,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本質特征。江澤民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65380;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鄧小平說:“共產黨執政就是領導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彭真同志用三句話更直接地對這一問題加以明確闡述:“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黨也領導人民遵守#65380;執行憲法和法律”,“黨的組織和黨員要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
七、價值選擇不同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追求社會公正#65380;社會平等#65380;社會成員共同富裕#65380;促進人的全面解放全面發展的價值目標,追求“以人為本”。人的全面解放不僅指人從自然力的控制和社會關系的壓迫這兩方面解放出來,同時也包括同這兩方面相聯系的思想解放,人由此“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馬克思說,“全面發展的個人――他們的社會關系作為他們自己的共同關系,也是服從于他們自己的共同的控制的…也產生出個人關系和個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追求“以人為本”。所謂以人為本,“就是以人為本源,以人為主體#65380;以人為目的的#65380;以人為動力,一切從人出發,一切為了人,一切依靠人。”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矛盾運動(生產和占有的社會化的統一)的必然結果是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社會成員的共同富裕。消除人們在財富占有方面的不平等,為鏟除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創造了條件,從而培育起社會成員之間平等#65380;友愛#65380;互助#65380;合作的新型人際關系,真正確立起自由平等意識#65380;集體主義意識#65380;自主自律意識#65380;顧全大局意識#65380;主人翁意識#65380;服務人民意識#65380;民主法制意識等進步的政治意識,樹立追求社會公正#65380;社會平等#65380;社會成員共同富裕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政治理念和價值標準。
資本主義政治文明價值取向崇尚強權#65380;張揚剝削和兩極分化#65380;表現人的異化和片面發展的政治理念,追求以物為本。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矛盾運動(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人占有的對立)的結果是一部分人越來越富,另一部分人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滿足,社會成員兩極分化。資本主義政治文明與人的個性解放聯系在一起。人的個性解放是指消除壓抑人的個性#65380;蔑視人的尊嚴#65380;侵害人的權利的強制力量,使人按照自身所固有的內在本性的要求去支配自身的發展,從而使人格獨立#65380;個性張揚。“在資產階級社會里,資本具有獨立性和個性,而活動著的個人卻沒有獨立性和個性”。資本主義社會的人的個性解放存在著明顯缺陷:對個人價值的強調往往導致極端個人主義,并由此導致社會生產和組織的無序;對個性自由的偏重往往導致對其他自由的忽視,導致人的片面發展;對人性和理性的過度張揚往往導致人類中心主義以及唯科學主義,造成人的理想信仰的失落以及精神家園的荒蕪。在私有制的基礎上,不同人的個性解放的條件和機會不一樣,有產者獲得較多的發展機會,無產者卻被引向“受奴役之路”。資本主義政治文明追求以物為本。以物為本,就是以物為基礎#65380;以物為依據#65380;以物為目的,偏重人對物的需要,注重物的豐盛繁榮。這里的“物”是指商品#65380;貨幣等物質財富。資本主義社會是“社會關系的物化”的社會,“物質的生產關系和它們的歷史社會規定性的直接融合已經完成:這是一個著了魔的#65380;顛倒的#65380;倒立著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資本先生和土地太太,作為社會的人物,同時又直接作為單純的物,在興妖作怪”。以物為本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政治上的要求和反映。從一定意義上說,以物為本是一種進步,因為它否定了中世紀的神權政治,使人們將人類政治生活的視角從虛幻的天國移到現實的世界,使政治生活有了現實的基礎和依據;它將“物”與人聯系起來,將其轉化為人的財產權,并與人的其他權利保障聯系在一起,這對于人的解放具有積極意義。但是,與以神為本一樣,以物為本具有偶像崇拜的性質,是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拜物教#65380;貨幣拜物教在政治領域的反映,它導致政治與經濟#65380;人與財產等關系的本末倒置,最終的結果是使人受制于物并喪失其本質。顯然,這不是人類政治生活的本意,也不是人類政治文明的應有立場。
八、理論品質不同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具有繼承性#65380;開放性。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隨著政治現代化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具有開放性,它借鑒和吸收一切政治文明的精萃,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江澤民說,“各國文明的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無論是體現我們民族政治智慧#65380;民族瑰寶的中華傳統政治文明,還是西方異質文化的外來政治文明,都包著許多真知灼見,凝結著人類的政治智慧,不同政治文明之間的相互借鑒與滲透,構成了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發展的重要資源。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作為人類社會文明發展史上的先進的文明形態,作為處于現時代世界大文明環境中正在發展著的一種文明形態,既立足于本國國情,對本民族優秀的傳統文明進行傳承和創新,又要學習和吸收世界各國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和最新現代因素,隨著當今世界全球化的發展而更具開放性。
資本主義政治文明具有封閉性#65380;終結性#65380;自我中心性的理論品質。資本主義政治文明以為西方的自由民主有可能成為人類意識形態進步的終點,成為人類統治的最后形態,并且將構成歷史的終結。西方學者貝爾#65380;福山#65380;布熱津斯基等替資本主義辯護,都充分暴露出西方中心論或資本主義中心論的思想取向。一方面,他們宣告意識形態已經衰微,歷史已經終結;另一方面,他們又為西方意識形態辯護,把歷史的終結點引向資本主義,引向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其所謂的終結還隱含:西方社會已經或正在走向所有其他人類社會和民族都遲早要走向的唯一目標和終點。福山認為,盡管一些國家現在還不是自由民主國家,盡管還有些國家是神權政治#65380;軍事獨裁或專制政治,但是他們遲早都會走向自由民主的道路,因為人類歷史已經不存在別的可能性了。貝爾認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間存在的“左”#65380;“右”論戰已經喪失意義,意識形態將終結于資本主義。
九、前景與發展方向不同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代表著人類發展前進的方向。它體現時代的進步性,敏銳洞察人類政治發展的前沿,它以追求每個人的全面發展#65380;實現人民共同富裕和人類徹底解放為目的,展示了遠大前景,代表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趨勢。它在繼承和發揚資本主義政治文明優秀文明成果的同時,避免其局限,創造出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所需要的新的文明成果,表現出巨大優越性。在物質文明方面,不但要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生產力和物質生活水平,而且要避免資本主義的貧富分化,實現全社會的共同富裕;在政治文明方面,建立健全一整套完備的社會主義政治法律制度,真正實現廣大人民當家作主,以多數人的統治代替資本主義制度下少數人的統治;在精神文明方面,要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精神道德境界,讓自由#65380;平等#65380;博愛得到切實體現。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對資本主義政治文明進行合理揚棄的基礎上發展的,是比資本主義更高的文明形態,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強大的生命力。首先表現在它能更大程度上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更快的促進物質文明的發展。“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比較,它的優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保證重點”。集中力量辦大事,集中有限的資源保障最大的利益,這是在落后國家搞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的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即是例證。其次,表現在它要“消滅剝削#65380;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從發展的途徑和目標上,它比資本主義政治文明更實質地體現了人類文明的基本價值趨向,消除相互的奴役狀態,實現以財產平等為基礎的人人平等,獲得人的徹底解放。
總之,資本主義政治文明不代表人類發展前進的方向,它必然要被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超越和取代。
參考文獻:
[1]虞崇勝.政治文明論[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2]彭真文選[C].人民出版社,1991.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C].人民出版社,1995.
[4]毛澤東選集[C].人民出版社,1991.
[5]鄧小平文選[C].人民出版社,1993.
[6][美]加里·沃塞曼.美國政治基礎[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7][美]托馬斯·戴伊.民主的嘲諷[M].世界知識出版社,1991.
[8]列寧全集[C].人民出版社,1985.
[9]虞崇勝.人類政治文明的偉大創新[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6,(4).
[10]胡錦濤.在中共中央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5-2-20.
[11]江澤民.執政黨必須高度重視解放和發展生產力[N].人民日報,2000-5-31.
責任編輯 劉鳳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