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科書關于商品使用價值僅有自然屬性的解讀受到了質疑。本文在質疑的基礎上,分析這一解讀的理論根源與歷史原因,剖析馬克思關于使用價值具有社會屬性的思想,進一步深入探討商品使用價值的社會屬性在當代的發展。
關鍵詞:商品; 使用價值; 社會屬性; 自然屬性
中圖分類號:F7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05-0059-03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在解讀商品的涵義時,一般認為,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屬性,其中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反映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體現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這一傳統解讀,在近幾年深化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的過程中,受到了質疑。[1]
一、解讀商品使用價值僅有自然屬性的理論根源
教科書關于商品使用價值僅有自然屬性并排除社會屬性的解讀,有其深刻的理論根源。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是從分析商品入手研究資本主義。《資本論》開門見山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的財富,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積’,單個的商品表現為這種財富的元素形式。”[2]馬克思接著指出,“商品首先是一個外界的對象,一個靠自己的屬性來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物。”[2]他對使用價值定義如下,“物的有用性使物成為使用價值”。[2]在馬克思看來,第一,使用價值與商品的自然屬性緊密相聯。他指出,“這種有用性不是懸在空中的。它決定于商品體的屬性,離開了商品體就不存在。因此,商品體本身,例如鐵#65380;小麥#65380;金剛石等等,就是使用價值,或財物。”[2]他認為,“商品作為使用價值的這種存在,和它的自然的#65380;可以捉摸的存在是一致的。例如小麥是一種不同于棉花#65380;玻璃#65380;紙等使用價值的特殊使用價值。”[4] 第二,使用價值反映人與物之間的關系。馬克思認為,“商品首先是一個外界的對象,一個依靠自己的屬性來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物。”[2]他接著說,“商品體的這種性質,同人取得它的使用屬性所耗費的勞動的多少沒有關系。”[2]第三,使用價值處在社會聯系中但不反映社會生產關系。馬克思認為,“不論財富的社會形式如何,使用價值總是構成財富的物質的內容,而這個內容最初同這種形式無關。我們從小麥的滋味中嘗不出種植小麥的人是俄國的農奴,法國的小農,還是英國的資本家。使用價值雖然是社會需要的對象,因而處在社會聯系之中,但并不反映任何社會生產關系。”[4]
筆者以為,馬克思在第一#65380;二點的論述中,已清晰地勾畫了商品使用價值的自然屬性,即與人相對應的過程中,商品作為物品滿足人的需要的屬性,而且這種屬性來源于“它的自然的#65380;可以捉摸的存在”。因而,教科書對商品的使用價值具有自然屬性的解讀,是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在第三點中,馬克思的表述包含兩層意思,第一層是承認“使用價值是社會需要的對象”,且“處在社會聯系之中”。第二層認為“并不反映社會生產關系”,即在交換使用價值過程中,并不反映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從這兩層意思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馬克思并沒有排除使用價值的社會屬性,即肯定使用價值滿足他人需要的社會屬性。以往教科書的解讀,顯然忽略了這一點。溯其原因,與人們非此即彼的邏輯思維有一定的關系。同時,馬克思基于“使用價值并不反映社會生產關系”和“考察商品的使用價值本身是商品學的任務”[5]的理解,把使用價值排除在政治經濟研究之外。由于政治經濟學是研究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生產關系即經濟關系,馬克思把使用價值排除在研究范圍以外,是無可厚非的,但這難免使后人產生了商品使用價值不具有社會屬性的誤解。再加上,馬克思在分析商品時,主要討論價值和抽象勞動#65380;價值量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等,并以此為基礎構建勞動價值理論和剩余價值理論;而對于使用價值,只有當分析商品的價值時,才結合起來進行研究的。
二、解讀商品使用價值僅有自然屬性的歷史根源
1. 馬克思所處的年代,是資本主義自由競爭且處于商品經濟尚未成熟的時期。商品作為與人相對應的物品,滿足人的需要的自然屬性,看得見,摸得著,直接與人的物質需要掛鉤,人的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它的存在而不易受人忽略;而蘊藏在自然屬性背后的社會屬性,如商品使用價值的技術性#65380;民族性#65380;藝術性#65380;精神性#65380;流行性#65380;服務性等,是看不見#65380;摸不著的,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尚未充分暴露。馬克思本人也認識到研究商品這一資本主義最基本的經濟細胞具有一定的難度。他在《資本論》第一版序言中指出,“萬事開頭難,每門科學都是如此。所以本書第一章,特別是分析商品的部分,是最難理解的。”[2]他也意識到《資本論》第一卷中存在不少不足。據恩格斯在《資本論》第三版序言中所說,“馬克思原想把第一卷原文大部分改寫一下,把某些論點表達得更明確一些,把新的論點增添進去,把直到最近時期的歷史材料和統計材料補充進去。”但是,遺憾的是,恩格斯接著說,“由于他的病情和急于完成第二卷的定稿,他放棄了這一想法。他只作了一些最必要的修改,只把當時出版的法文版(《Le Capital》,par Karl Marx.Paris,Lachatre,187314 )中已有的增補收了進去。”[2]馬克思對商品使用價值是否具有社會屬性的不明確表達,為教科書僅有自然屬性的片面解讀埋下了伏筆。
2. 建國以來,我國長期陷入了將商品經濟與資本主義相等同的認識誤區。這一誤解,一直持續到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因而,在長期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我們不是著力發展商品經濟,而是忽視了甚至壓制了商品經濟,從而導致了商品經濟比較落后,自給#65380;半自給的自然經濟仍占據國民經濟的支配地位。在此情況下,人們生產出來的產品基本上是用來直接滿足自己的需要;產品使用價值由生產進入消費領域,是一個簡短的過程,不處于社會經濟聯系之中,也不需要借助“價值的運動”來實現。正如馬克思指出:“在真正的自然經濟內,農產品根本不進入或只有極小部分進入流通過程,甚至代表土地所有者收入的那部分產品也只有一個比較小的部分進入流通過程”。[6]由于商品的價格或價值不受使用價值所支配而是依賴行政手段,商品的使用價值與價值發生了嚴重的分離,使用價值無法扮演價值的物質承擔者。這樣,使用價值的社會屬性被計劃經濟體制的高度集中性#65380;僵化性所掩蔽了。人們很難從日常的商品流通中,透視到商品使用價值在價值形成中的基礎地位。因此,教科書對商品使用價值的片面解讀,顯然與建國以來落后的商品生產有著密切的聯系。
三、馬克思關于商品使用價值社會屬性的思想
事實上,馬克思在承認商品使用價值具有自然屬性的同時,并沒有明確否認其社會屬性。相反,透過《資本論》的字里行間中,馬克思表達了商品使用價值具有社會屬性的思想。
1. 指明了商品使用價值具有為他性。馬克思認為,商品生產與非商品生產的區別在于,生產的產品不是為了滿足自己,而是為了滿足別人的需要;商品在使用價值與產品的區別在于,生產出來的產品不是直接滿足個人需要,而是滿足別人需要。“誰用自己的產品來滿足自己的需要,他生產的雖然是使用價值,但不是商品。要生產商品,他不僅要生產使用價值,而且要為別人生產使用價值,即生產社會的使用價值。”[2] “一切商品對它們的占有者是非使用價值,對它們的非占有者是使用價值。”[2]對商品使用價值的為他性,馬克思評述說:“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和昔尼克派,它隨時準備不僅用自己的靈魂而且用自己的肉體去換取任何別的商品。”[2]因此,商品是在產品交換的基礎上形成的。在交換過程中,商品的使用價值在原產品使用價值的基礎上又增添了新的內容,那就是滿足他人或社會的屬性,即具有社會屬性。
2. 指出商品使用價值受歷史的制約。馬克思指出:“每一種這樣的物都是許多屬性的總和,因此可以在不同的方面有用。發現這些不同的方面,從而發現物的多種使用方式,是歷史的事情。為有用物的量找到社會尺度,也是這樣。”[2] “某種產品今天滿足一種社會需要,明天就可能全部地或部分地被一種類似的產品排擠掉。”[2]他舉例說,“社會對麻布的需要,象對其他各種東西的需要一樣,是有限度的,如果他的競爭者已經滿足了這種需要,我們這位朋友的產品就成為多余的#65380;過剩的,因而是無用的了。”[2]他在分析勞動力成為商品時指出,“我們前面所考察的經濟范疇,也都帶有自己的歷史痕跡。產品成為商品,需要有一定的歷史條件。要成為商品,產品就不應作為生產者自己直接的生存資料來生產。”[2]由此看來,正如商品產生于一定歷史條件一樣,一種商品有多方面用途和使用方法,是由人們在社會發展進程中隨著經驗的積累#65380;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和科學知識的進步而陸續發現的。
3. 指出商品使用價值承擔一定的經濟關系。馬克思認為,交換價值不是懸在空中的,它總是寄存于具有一定使用價值的商品里面。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就沒有交換價值,商品生產者與消費者的交換關系就無法建立。因此,商品的使用價值在一般物品使用價值反映人與物之間關系的基礎上,承擔了一定的經濟關系,扮演著人與人交換關系必不可少的橋梁作用,從而使使用價值具有社會性質的一面。他指出,“每一個商品占有者只想讓渡自己的商品,來換取別種具有能夠滿足他本人需要的使用價值的商品。就這一點說,交換對于他只是個人的過程。另一方面,他想把他的商品作為價值來實現,也就是通過他所中意的任何另一種具有同等價值的商品來實現,而不問他自己的商品對于這另一種商品的占有者是不是有使用價值。就這一點說,交換對于他是一般社會的過程。”[2] “交換過程使商品從把它們當作非使用價值的人手里轉到把它們當作使用價值的人手里,就這一點說,這個過程是一種社會的物質變換。”[2]他在分析貨幣商品時,更加明確地表達商品使用價值的社會屬性,“貨幣商品的使用價值二重化了。它作為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價值,如金可以鑲牙,可以用作奢侈品的原料等等,此外,它又取得一種由它的特殊的社會職能產生的形式上的使用價值。”[2]
4. 指明了使用價值是財富的物質承擔者。馬克思認為,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誰也不會去交換它,因而不具有交換價值,不構成商品;只有當具有使用價值的產品進入市場交換時,物品才具有交換價值,才得以交換而成為商品。他指出:“不論財富的社會形式如何,使用價值總是構成財富的物質的內容。在我們所要考察的社會形式中,使用價值同時又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2] “價值只是存在于某種使用價值中,存在于某種物中。……因此,如果使用價值喪失,價值也就喪失。”[2]因此,作為商品的使用價值,除了與一般產品的使用價值有共同點之外,還具有特殊的使用價值,那就是它與價值緊密相聯,缺一不可。所以,雖然馬克思說過政治經濟學不以使用價值為研究對象,但當他分析商品的價值時,使用價值又成為無法回避的研究內容。
5. 指明商品使用價值還滲透到非實物形式。盡管受到歷史的局限,馬克思仍然意識到蘊藏在實物形式中,還存在著非實物形式的使用價值。他在《資本論》第四卷第四章《關于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理論》一文中,把使用價值分為兩類,一類是“這個使用價值是隨著勞動能力本身活動的停止而消失”的,另一類是它“物化#65380;固定在某個物中”。[7]他接著指出,“任何時候,在消費品中,除了商品形式存在的消費品以外,還包括一定量的以服務形式存在的消費品。”[7]馬克思還對非實物形式的使用價值定義如下,“具有離開生產者和消費者而獨立的形式,因而能在生產和消費之間的一段時間內存在,并能在這段時間內作為可以出賣的商品而流通,如書#65380;畫以及一切脫離藝術活動而單獨存在的藝術作品。”[7]這類使用價值“不采取實物形式,不作為物而離開服務者獨立存在”。[7]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關于商品使用價值的論述,使我們認識到,無形的非實物形式也是一種產品,其使用價值也是社會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
由此看來,早在一百多年前,馬克思就有了關于商品使用價值具有社會屬性的思想。教科書由承認商品使用價值的自然屬性而排除其社會屬性,在邏輯上是不成立。
四、商品使用價值社會屬性在當代的發展
1. 商品使用價值向非實物形式發展。《資本論》問世一百多年來,商品的存在形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原來幾乎惟一的實物形式向非實物形式發展。知識#65380;技術#65380;管理#65380;服務#65380;信息等非實物形式,通過工人的具體勞動,或單獨構成無形的但人可以感受到其存在的非實物形式的產品;或改變實物形式的物理的#65380;化學的#65380;生物的等原有自然屬性的排列與組合,構成了實物形式與非實物形式相互結合的商品。這樣,附加于商品之上的非實物形式,使新的使用價值不斷被挖掘出來,使毫無使用價值的物品不斷產生出新的使用價值,使單一的使用價值轉化成了多種的使用價值,等等。體現在當今社會中,新能源#65380;新材料#65380;新產品不斷投入使用。這種投入,反過來又促進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發展與進步。另外,商品在流通#65380;消費的過程中,靠質量#65380;信用#65380;技術等所形成的“品牌”這一非實物形式,滿足了人們的安全#65380;觀賞#65380;興趣等需要,使商品的使用價值得到了延伸。蘊含在商品中的非實物形式,在商品使用價值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65380;甚至起決定性的作用。
2. 商品使用價值向人的領域拓展。商品使用價值向人的領域發展,是指商品使用價值越來越依賴人#65380;適宜人#65380;發展人。所謂依賴人,是指商品使用價值的生產和使用越來越離不開掌握一定知識和技能的人。具體表現在,不同生產者生產出不同的使用價值,或生產出同一類產品的使用價值存在差別;同一商品在不同的使用者手里,其現實使用價值截然不同。這種現象,隨著商品非實物形式比重的增加而日顯突顯。所謂適宜人,是指商品使用價值越來越迎合人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表現為商品生產者圍繞人的需要,生產物廉價美的商品,以獲取在商品物中的價值;表現為商品品種多樣,適合不同消費者的不同需要;表現為健康產品#65380;無公害產品越來越成為人們首選的商品,偽劣產品越來越成為人們遺棄的東西。所謂發展人,是指商品不僅滿足了人們的衣#65380;食#65380;住#65380;行等物質生活的需要,而且還豐富了人的精神生活#65380;擴充了人的社會聯系。
3. 商品使有價值向國際領域發展。在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及其隨后的對外擴張過程中,伴隨著工業革命和世界市場的出現,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發展,商品生產和消費不斷地超越地理空間的限制。商品在空間的超越,使商業#65380;航海業#65380;陸路交通和空中運輸得到了巨大的發展。這種發展反過來促進了商品的生產#65380;流通及其使用價值在全球領域的擴展。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所說的“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已然成為事實。當商品在全球領域流動時,商品的使用價值跨過了國界,不再局限于一個國家#65380;一個地區,也成為世界性的了。與馬克思所處年代不同的是,商品使用價值向國際領域拓展逐步走向有序。這是因為,目前有八十多個國家,包括美國#65380;日本和歐盟和我國,等同或等效采用國際標準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于1987年頒布ISO9000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系列標準。ISO9000系列標準是商品使用價值在全球發展的結果,這一結果又反過來對商品使用價值起了保障作用,有效確保了商品生產者提供的產品滿足顧客的需要或要求,有效限制了偽劣產品在全球領域的流通,并進一步促使優質商品的使用價值在全球領域的縱深發展。
4. 商品使用價值的期限向兩極拓展。商品使用價值的期限,有兩層涵義,一是指商品經過研制#65380;開發#65380;試銷進入市場后,經歷了誕生#65380;成長#65380;成熟#65380;衰退,直至退出市場的過程;二是指某類商品通過消費者的使用,經歷購買#65380;儲藏#65380;磨損#65380;維護,直至其使用價值完全消失的過程。在科學技術發展和市場競爭加劇的雙重作用下,商品使用價值的期限向兩極拓展,一極是向更短的方向拓展,表現為一種使用價值從誕生到退出市場的時間經歷了越來越短的過程。如一些產品剛投入使用,其使用價值剛被運用,就被其它產品或另一種的使用價值所代替。在當代社會,一類產品要長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一種使用價值要保持長期為人們所接受#65380;不為另一種使用價值所代替,已成為越來越難做到的事兒的了。一極是向更長的方向拓展,表現為某一使用價值一旦進入使用后,因其優質的質量,以及現代科學技術在維修#65380;回收和再加工等環節的運用,有不斷延長的趨勢。具體說來,某些使用價值經過維護或再加工,其原有使用價值或得到延續,或轉化為另一些使用價值,或開發出新的使用價值。商品使用價值在這一極的發展,是保護環境#65380;珍惜資源#65380;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總之,商品使用價值在當代的每一個發展,都與科學進步#65380;信息發展和社會進步有著密切的關系,都與人的需要和發展息息相關,都與世界市場的開發與完善緊密相聯。商品使用價值在當代的發展,進一步豐富了財富的物質內容,進而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和人的發展。商品使用價值與國家#65380;與社會#65380;與個人結成了日益密切的關系,其社會屬性日益突顯。
參考文獻:
[1]雷曉明.勞動四重性學說[N].光明日報,2002-03-16.
[2]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責任編輯 仝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