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腐敗行為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損害。本文從腐敗主體的角度出發,通過對腐敗過程中存在的直接成本#65380;機會成本和受罰成本的分析,闡述提高這三種成本,可以提高腐敗者進行腐敗行為的門檻,減少腐敗行為,有利于經濟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關鍵詞:腐敗; 腐敗成本; 治理
中圖分類號:D2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05-0079-03
一、腐敗及其腐敗成本
腐敗是腐敗主體運用公共權力來非法或者不當獲取私人利益的行為,是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滋生的一種損公肥私#65380;濫用職權#65380;消極頹廢的墮落現象。腐敗和權力是依存關系,而利益驅動是腐敗現象產生的原動力。構成腐敗的內涵通常具備三個要素:一是腐敗的主體,即與公共權力相聯系的個人和組織;二是腐敗的行為,即以權力被濫用為特征的社會行為;三是腐敗的客體,即受到損害的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這三個密切聯系#65380;不可分割的要素,構成了腐敗的本質內涵。
只要有腐敗就會產生腐敗成本,腐敗和腐敗成本是共生關系。所謂腐敗成本,是指腐敗主體為腐敗行為及其產生后果所付出的有形代價(金錢,行政官職等)和無形代價(精神壓力,心理負擔等)的總和??梢园迅瘮〕杀痉譃楦瘮≈黧w的直接成本,機會成本和受罰成本。一旦腐敗產生,腐敗成本將是這三種成本中的二者或三者的總和,而不是以單一的成本形式存在??傊?,腐敗成本是直接成本#65380;機會成本和受罰成本的三者統一體。
腐敗既是全球性的普遍問題,又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老問題。就我國現階段的腐敗問題而言,盡管黨和政府在反腐敗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也取得了不少階段性成果,但腐敗現象在一些地區#65380;一些行業和一些干部中仍然比較突出。如何解決腐敗問題,一直為學術界和政府官員所關注。本文試圖從腐敗主體的角度出發,通過腐敗行為的成本分類和分析,構建一種新的腐敗治理模式。
二、腐敗行為主體的成本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腐敗與反腐敗的斗爭日益尖銳,但腐敗的成本以及為此要付出的代價并沒有增加,腐敗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各個角落泛濫,據國土資源部2003年公開資料顯示:2003年全國治理整頓土地市場以來,共查處土地違法案件16.8萬件,687人受到黨紀政紀處分,94人被追究刑事責任。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當前我國權力腐敗成本低廉的客觀事實。腐敗成本低廉助長了一些人在腐敗方面大行其道的興趣和意志。我國在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腐敗主體的心理一方面表現在信仰的弱化,價值觀的蛻變,道德的淪喪使一些人在心理上輕而易舉地“叛離”社會道德,盲目追求私利;另一方面表現在腐敗風氣盛行之下,一些人對腐敗行為失去公正的評價,從而放縱腐敗行為的發生。
目前我國對腐敗的處罰力度還是偏輕,如財產罰沒很少,考慮給出路比較多,使腐敗者產生政治損失經濟補的心理;名譽和精神上的處罰也過輕,對腐敗行為者的揭露和曝光一般都要經過有關部門許可,所以,除了一些大案要案外,絕大多數腐敗者的腐敗行為都不見諸新聞媒體,使腐敗者的名義損失僅限于很小的范圍。
在市場經濟不完善和信息不完全對稱的情況下,腐敗主體的腐敗行為動機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即追求效用的最大化。[1]在追求效用最大化的過程中,一切能夠帶來負效用的因素,都進入其行為的成本函數(即腐敗成本是為獲得收益而付出的代價)。首先,腐敗主體具有隨機應變#65380;投機取巧#65380;利用一切機會為自己謀取更大利益的腐敗行為傾向,在這些腐敗活動過程中都會產生成本,主要表現為腐敗主體的時間#65380;腦力#65380;體力的消耗(人力成本)#65380;對實物形態的各種資源的消耗(物力成本)以及對貨幣財富的消耗(財力成本),這些成本可以統稱為物質成本,也即腐敗主體的直接成本。其次,腐敗主體由于腐敗行為而給腐敗者本人帶來未來生活上的各種損失,這些損失使得腐敗者無法得到一些能夠給自己帶來收益機會,這些成本可以統稱為腐敗主體的機會成本。最后,腐敗者因腐敗行為曝光而被繩之以法,往往要承擔法律制裁#65380;輿論監督和良心譴責等方面成本,即受罰成本。
腐敗現象的廣泛和嚴重與防腐工作的艱難和曲折,一直是一對等比上升的共生關系。腐敗現象到了廣泛而嚴重的時候,查處起來當然就艱難而曲折,這是不言而喻的規律。但這也只是事情第一層面,更深的一層原因是,越是腐敗盛行的地方,腐敗行為的成本越低,而相應地,反腐的成本便越大,沒有例外。
腐敗之所以是一種高收益#65380;低成本的投機,就在于它的低投入#65380;高產出和低風險系數。所謂“腐敗收益”是指腐敗行為人通過權錢交易謀取的私利,也可以說是“腐敗成本”投入之后的“產出”除去成本之后,腐敗行為人所得到的“收益”。當然,這種收益絕非僅指經濟上的利益,還包括對財物占有欲望的滿足,這一效用即感官上的愉悅和精神享受也是腐敗犯罪預期收益的重要內容。當腐敗行為人經過分析發現有利可圖時,便會決定實施腐敗行為,且其實施的堅決程度,也取決于這種“收益”的大小,預期收益越大,腐敗行為人實施腐敗行為的態度越堅決。反之,預期收益很小甚至沒有,腐敗行為人就會覺得投入成本“不值得”,因而放棄實施腐敗行為。腐敗成本是指腐敗主體所付出的代價。代價越高,腐敗者的顧忌越多,腐敗的行為就會越少;代價越低,腐敗者的機會就越多,反腐敗的難度就越大。如果提高腐敗主體進行腐敗行為的投入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制止腐敗行為,從而節約社會資源,有利于整個社會的協調發展。因此,有必要對腐敗成本進行具體的研究。
如果按照數學方式表達,則有:
C=C1+C2+C3
公式中C—腐敗成本,C1—直接成本,C2—機會成本,C3—受罰成本
通過對腐敗主體三類腐敗成本的影響因素的分析,結合其數學表達式,可以建立相應的函數關系:
C=F(X) =F1(人力,物力,財力)+F2(晉升機會,職務報酬,良好的社會家庭人際關系)+F3(腐敗敗露的概率,腐敗次數,受罰程度)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腐敗主體所付出的時間和精力越少,所支付的個人財力越少,腐敗活動越容易即直接成本越小,腐敗成本就越小,腐敗產生的可能就越大。意識形態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受罰成本的預期上,即不同意識形態資本的主體對腐敗敗露的概率和受罰程度的主觀判斷不同。擁有意識形態資本越多的人,越是風險厭惡者,腐敗主體的預期受罰成本越高;擁有意識形態資本越少的人,越是風險偏好者,腐敗主體的受罰成本預期越低。很顯然,面對相同的機會和利益,擁有意識形態資本越多的人可能會感到得不償失而放棄腐敗活動,而風險偏好者因認為腐敗成本較低,將直接導致腐敗行為的發生。預期的受罰成本直接體現和反映了現實的受罰成本。腐敗行為具有不合法性和社會對腐敗的道德譴責,為了避免法律和道德的懲罰,腐敗主體必需隱蔽其腐敗行為。正因為如此,加大腐敗隱蔽性和公開場合信誓旦旦的“作秀”便成了降低腐敗成本的常見表現。
腐敗主體究竟因何敢于腐敗#65380;“樂”于腐敗?腐敗主體敢于藐視公權力,至少要滿足以下兩個條件:一是能得心應手地玩弄制度中的缺陷;二是行為本身所帶來的后果并不足以令他們心驚膽戰。對前者,因為我們現行制度中的眾多漏洞實在太容易被發現被利用,有些制度缺陷簡直可以說是為腐敗“提供的便利”;對后者,傳統的官官相護觀念還有滋生蔓延之勢,使腐敗者能夠輕而易舉地逃脫法律制裁,腐敗利益共同體保護了腐敗主體。在“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的心理慫恿下,腐敗主體權衡利弊的結果是低成本成了他們選擇腐敗的重要原因之一,“誰撞上槍口誰倒霉”的僥幸心理加之較低的風險成本使腐敗主體會產生“不撈白不撈”的心理,許多腐敗由此而產生。
再從廣義經濟學的角度進一步分析腐敗成本。腐敗現象實際上也是一種“經濟活動”,腐敗行為取決于腐敗成本和腐敗收益,腐敗主體對此有著自己的成本—收益分析。之所以敢于違法亂紀,并不是不懂法紀,而是因為腐敗者預期腐敗的收益將大于腐敗的成本,是低成本高效益行為。他們往往有意無意地進行過定量的“腐敗可行性分析”或“效益評估”:腐敗行為發生后,被發現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被發現,能不能通過關系或其它手段逃避懲罰?如果被懲罰,將受到什么程度的懲罰?可行性分析的結果決定著最終腐敗行為的選擇。如果 “腐敗成本”很低,預期腐敗收益大于腐敗成本,腐敗者就很可能選擇腐敗。
腐敗現象當前仍然突出,與腐敗行為的低成本高效益密切相關;腐敗成本越低,腐敗門檻越低,腐敗就越猖狂。世界銀行的有關專家曾概括了腐敗屢禁不止的幾個方面的根源:“一是當公共部門官員擁有巨大的決策權,僅有微弱的責任心時,從事腐敗活動的激勵因素就應運而生。二是政策環境,即處于等級制度的低層次給予高層次提供的各種機會。三是行賄者和受賄官員的腐敗行為能否被揭露和懲罰,也會影響到腐敗的程度。四是如果腐敗行為被揭露和繩之以法產生的后果小于從腐敗中獲得的好處,那么腐敗也會泛濫?!盵2]其實質就是腐敗成本低廉而收益甚豐,致使一些人為高額收益而前腐后繼,走上腐敗的不歸之路。
三、提高腐敗成本,加強腐敗治理
遏制腐敗的基本方法之一就在于提高腐敗成本。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曾強調,“治標和治本,是反腐倡廉相輔相成#65380;相互促進的兩個方面。只有抓緊治標,嚴懲各種腐敗行為,有效抑制腐敗分子的猖獗活動,才能為治本創造前提條件;只有抓好治本,從源頭上不斷鏟除腐敗滋生蔓延的土壤,才能鞏固和發展反腐敗取得的成果,從根本上解決腐敗問題?!盵3]所以,要有效遏制腐敗現象,必須采取強有力措施,提高腐敗成本。
(一) 提高腐敗主體的直接成本
腐敗的直接成本,即在實施腐敗行為的過程中直接由腐敗分子自己支付的成本,包括付出的物質方面和心理負擔方面的代價。腐敗直接成本幾乎是一個常量,又微不足道,且由腐敗分子自己控制,是不能由司法和紀檢監察機關“提高”的,所以只能通過間接的方法來提高腐敗的直接成本。
長期以來,在腐敗的懲治方面,“重打擊,輕預防”的觀念仍根深蒂固。事實上,懲治腐敗的手段不僅僅在于懲治腐敗者,在更多情況下,還應該教育#65380;淳化#65380;引導社會成員,預防違法腐敗的發生。西方有法諺云:預防勝于治療。從一定意義上說,預防比起懲治所起的作用往往更大,對于肅貪倡廉而言尤為如此。報刊#65380;電臺#65380;電視#65380;廣告牌及互聯網等大眾傳播媒介較之其他宣傳手段具有信息傳播快#65380;涉及范圍廣的特點,充分利用這些傳媒大做反腐廣告,加大反腐宣傳力度,使腐敗分子背上重重的心理負擔,是反腐敗的一種理性選擇。中國著名國情研究專家胡鞍鋼稱,“公務員腐敗的精神成本有兩種,一是可能被發現的心理負擔,二是被發現或被懲罰后的臭名遠揚#65380;身敗名裂?!?[4]因而提高腐敗的精神成本,最重要的措施是將行賄者和受賄者信息公開化,對腐敗者形成強大的社會輿論壓力。使腐敗者個人名譽受損,從而為其腐敗行為支付高昂的“精神代價”。加大腐敗曝光力度,加重心理負擔和“精神代價”的付出,就是提高腐敗的直接成本的過程,是提高腐敗總成本的一個重要方面,可以使腐敗者對腐敗行動望而卻步。
(二) 提高腐敗主體的機會成本
世界各國在反腐敗實踐中,普遍認為有益于遏制腐敗的另一項措施,就是提高公職人員待遇,使公職人員的收入能處于社會的高收入階層,或者至少是中等以上水平。這樣,一方面可以吸引和留住人才,提高政府機關#65380;公權部門的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防止庸人充斥這些機關和部門;另一方面,可以使公職人員十分珍惜自己的崗位,不愿冒著失去較好待遇的風險去從事腐敗活動,從而間接地提高了腐敗的機會成本,減少了公職人員腐敗的動機。[5]“倉廩食而知禮節?!比绻毴藛T收入太低,有些地方甚至連維持生計都困難,就會導致公職人員要么出走,要么想方設法謀取其他一些收益,以補窘迫家境,這就必然會引發許多腐敗行為。比如,烏干達是目前世界上貪污最嚴重的國家,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公職人員的工薪太低,使得腐敗主體沒有良好的機會成本意識。除此之外,提供較多的晉升機會提高公務員社會認可度,也是提高腐敗者機會成本的途徑,使腐敗者在這種正激勵的作用下而不愿從事腐敗活動。
(三) 提高腐敗主體的受罰成本
腐敗的受懲成本,即腐敗行為被司法機關或被紀檢監察機關查獲#65380;并被判處刑罰或黨紀政紀處分對腐敗主體所造成的物質和精神損失。加大對腐敗者的懲罰力度,就是要直接提高腐敗者受到懲罰的“成本”。根據我國的國情,主要可采取兩方面的措施:一是建立統一高效類似新加坡#65380;香港那樣的專門的懲腐反貪機構,賦予其獨立偵查權#65380;逮捕權#65380;起訴權,使其有較強的獨立性。這就可以改變目前我國存在的反腐敗體制職能交叉,權威不夠,獨立性差,效率不高的狀況,使之能更有效地打擊腐敗。這種措施一方面可以使一些欲腐敗者因感到隨時可能被發現并受到懲罰,“成本”太高,風險太大而放棄腐??;另一方面,又能使我國反腐敗機構重疊而居高不下的行政成本降低下來,從而使同樣的付出獲得更多的收益。二是加大處罰力度。對在法律中不利于打擊腐敗行為的條文要進行修改,如對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要按照其數額大小加重其刑罰處罰力度。對法律規定明確的,則要做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使懲罰因人而異。[6]尤其要增加經濟處罰力度,不僅要全額追繳非法所得,而且要處以沉重的罰金,對無法支付罰金者則以加重刑罰來補償,決不能讓腐敗者在經濟上獲得好處。對腐敗者要公開審判#65380;公開披露,要努力營造反對腐敗的社會氛圍,盡可能縮小社會上對腐敗行為同情#65380;庇護的人群,使腐敗分子#65380;腐敗行為真正成為過街老鼠。通過這些舉措來增加腐敗主體的各種代價,使其因腐敗成本太高望而卻步。
腐敗成本是衡量懲治腐敗力度的重要尺度。對腐敗行為懲處力度最終表現在腐敗成本的高低上。從政府治理的角度來看,古今中外的統治者和統治階級,總是用提高腐敗成本來懲治腐敗,以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我國歷朝歷代的封建王朝都有“滿門抄斬”這一說,雖然這有濫殺無辜的成份,但從中可以看出,貪官污吏所付出的代價是極高的。
任何腐敗現象的背后,都隱藏著特定的經濟利益關系,即成本與收益的關系。這種經濟利益關系從發生到終止都蘊涵著經濟學的某些特點和規律。通過提高腐敗“直接成本”#65380;“機會成本”和“受罰成本”,加大反腐敗的成本投入,發揮某些經濟規律的內在調節作用,來遏制腐敗現象的滋生和蔓延,從而達到治本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賀衛.尋租經濟學[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9.
[2]田心銘.論腐敗的根源[J].當代思潮,1995,(3).
[3][4]胡鞍鋼.中國:挑戰腐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5]金太軍等著.行政腐敗解讀與治理[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
[6]郭大方.挑戰腐敗——兼論治腐機制的構建[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 李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