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早期的家庭狀況和家庭經濟學理論中,父親是養家糊口的角色。隨著離婚率和婚外生育率的提高,很多父親在離婚后不盡或少盡撫養其子女的義務,或者寧愿做婚外子女的父親卻不愿意做婚姻中的父親。這種行為帶來了種種消極的后果。本文介紹了國外經濟學家關于婚姻家庭背景下父性行為及政府相關政策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啟示。
關鍵詞:家庭經濟學; 婚外生育; 單親家庭子女
中圖分類號:F06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05-0070-03
隨著改革的深入和人們婚姻家庭觀念的變化,中國社會的婚姻家庭狀況也發生了急劇變化,出現了曾經在發達國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離婚率提高#65380;單親母親家庭大幅度增加等現象。婚姻家庭狀況的變化以及由此產生的消極后果已引起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在西方學術界,自貝克爾運用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和理論假設對家庭婚姻問題進行開創性研究以來,西方學者關于婚姻家庭的經濟學分析不斷拓展和深化,并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了解國外經濟學家關于家庭婚姻問題研究的進展和最新成果,對于我國的理論研究和政策實踐會有啟發和借鑒意義。
一、家庭中承擔養家糊口角色的父親
貝克爾認為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具有不同專業優勢的#65380;在能力與收入方面差別很大的互補的男性和女性通過婚姻的形式可以使自身及雙方的收益達到最大。他(Becker,1960)還認為,父母在做出是否養育孩子#65380;養育孩子的數量的決定時,同樣要遵循成本——效益分析。他認為父母生育孩子的決定取決于是否父母期待從孩子身上獲得凈的回報或從孩子那里得到直接的效用。Willis認為在早期的家庭經濟學模型中,分析的單位是由丈夫和妻子構成的家庭。在家庭中丈夫和妻子共同決定生多少孩子#65380;在每個孩子的教育#65380;健康和孩子的其他質量方面投資多少#65380;怎么配置兩個人在家庭生產和市場工作方面的時間等,這反映了20世紀60年代的實際情況,即丈夫是養家糊口者,貢獻他所有的時間在市場上工作。由夫婦兩個,而不是妻子個人決定怎么平衡她的作為母親和照顧者的角色和可能通過市場工作以增加家庭收入的角色。然而60年代之后,主要發達國家離婚率上升#65380;非婚生子女數量猛增,由此產生了很多的女性單親家庭。不少父親少支付或不支付子女的撫養費,即便是在離婚的中產階層中,也只有很少數的父親承擔養育他們孩子的責任,這使很多單親母親家庭子女生活水平下降。為什么在婚姻中扮演養家糊口角色的同一個男人在離婚后卻不能撫養他的子女,或者寧愿做婚外生子女的父親卻不愿意做婚姻中的父親。Willis 等對此進行了研究。
二、賴債的父親
Weiss和Willis對家庭外賴債父親(deadbeat dads)問題研究得出的結論是:從父母的角度來看,子女是集體產品。基本的模型是把父親和母親作為分離的角色看待,每一個人有自己的利益。在這樣的框架中,婚姻是伙伴關系。當男人和女人匯集他們的資源進而共享對他們是有利時這種伙伴關系就得以形成,當繼續維持婚姻使他們的景況更好的資源缺乏時,伙伴關系就可能被解除。父親和母親都被假設是從他們自己的消費和子女的福利中得到好處,而自己的消費是私人物品,子女是集體物品。子女是集體物品的假設意味著對夫妻來說,分擔子女的成本是為了雙方共同的利益,如果他們這樣做了,用于子女的資源的水平將大于他或他們的一個人單獨的資源的效用。使一個集體物品達到一個理想的資源配置狀態需要受益者之間合作的程度。如果每一方都追求自己的利益,這種合作程度將達不到?;橐龃龠M了夫婦雙方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克服了一方搭便車而靠另一方供養家庭集體產品的趨勢。由于這個原因,Weiss 和Willis認為婚姻對于生育和撫養子女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制度框架。反之,如果夫婦離婚,對應于子女的資源配置將下降到一個非效率的水平,就需要由第三方強制父親承擔子女的撫養責任。
與早期的研究不同,Willis等的研究不再是把家庭看做類似于企業的生產和消費的單位,而是將研究視線深入到家庭內部,把家庭中的夫妻雙方看做有各自利益追求的個體,把子女看做家庭中的集體產品。當然關于婚姻外父親不負擔或少負擔子女費用的解釋還有其他的觀點。
三、婚姻外的父親
像賴債的父親一樣,婚外生育的增長也對家庭和婚姻的經濟理論提出了挑戰,當母親們得到很少甚至不能從孩子的父親那里得到經濟支持時,為什么婦女仍然愿意撫養婚外生的子女?為什么男人們愿意放棄在婚姻中的所得#65380;愿意放棄對子女的養育#65380;放棄自己對孩子的資源貢獻?
Willis在理論模型中為婚外生育增長尋求解釋,他的理論模型假設有完美的生育控制,強調在婚姻市場背景中孩子作為集體產品的含義。模型假設女性有為自己消費和有孩子的偏好,如果一個婦女自己的收入或從公共轉移支付中得到的收入超過某一個臨界點,她就會選擇要孩子,即便孩子的父親不提供資源。假定男性同樣關心他們孩子的福利,按照Weiss和Willis集體產品理論,在父母之間存在涉及雙方分擔孩子費用的討價還價,這會使父母雙方的效用提高到超過在母親單獨撫養而父親不負擔任何費用狀態下他們所可能得到的以上的水平。Willis認為當婦女的數量超過男人和即使低收入的婦女也有充分的資源(包括公共轉移支付)#65380;那么做單身母親好于保持沒有孩子,一個婚外生育的均衡就會產生。一個男性可以選擇傳統的婚姻和一個女人結婚并生子#65380;共同承擔撫養孩子的費用。但是假設有供給過剩的婦女,他們愿意和能夠用他們自己的資源撫養孩子,從男性的角度看,與這樣的婦女生育孩子并不需要為婚外子女承擔經濟負擔(costless fatherhood)不失為一種非常好的選擇。由于離婚率上升#65380;單親家庭比例增加#65380;兒童貧困#65380;父母缺乏責任等婚姻家庭問題往往是相互聯系的,因此很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探討這些問題。Akerlof認為1960年以后,技術進步#65380;女性避孕和墮胎合法化#65380;非婚生育被社會所接受等,婚姻風俗發生了急劇的變化,以至于小伙子不再必須和懷孕的姑娘結婚。與過去被期盼的責任相比,男人的父親和家庭的責任減小了,因而沒有孩子進而沒有責任的男人或者有孩子但放棄撫養孩子責任的男人份額增加了。William認為男性的差的就業機會導致低的結婚率和高的婚外生育率。糟糕的就業機會使男性的吸引力降低,成為丈夫的可能性降低,從而促進了婚外生育。有的學者認為低的結婚率和高的婚外生育率是由女性好的就業狀況導致的。也有學者認為是技術進步造成了離婚率上升#65380;結婚率下降等現象。因為技術進步使越來越多的家庭產品和服務可以在市場上購買,這就使成人(包括已婚和單身)將更多的時間分配在市場活動中而不是家庭生產;再者因為降低了男女從傳統分工中所得的利益因而降低了結婚的經濟激勵。Murray認為婚姻家庭問題相當大的原因是因為社會福利的提高。他認為婚外生育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年輕的未婚母親能得到福利。福利一定程度上鼓勵了懶惰,鼓勵了離婚和分居,鼓勵了拖延結婚和再結婚。而有的學者又認為沒有經濟證據能說明福利支出的多少和非婚生子女出生率的相互關系。Hoynes,H.W.的研究也表明無論在白人還是在黑人中,沒有證據說明福利有增加單親母親家庭的傾向。Akerlof強烈反對Murray的觀點,他提出現實中的社會問題像當年的愛爾蘭土豆饑荒(注:① 1848年,處在英國政府統治下的靠土豆為生的愛爾蘭人因發生土豆病蟲害處于饑荒之中。當時的經濟理論認為政府的幫助會對私人供給產生擠出效應,對窮人提供食品會降低他們工作的動力,還會降低食物在愛爾蘭的價格,因而反對政府幫助。英國政府也沒有采取有效的救濟,結果使死亡和遭受貧困的人更多。大饑荒使約100萬人死于非命,約100萬人被迫逃離家園。)一樣也是一種災難,福利是對貧困的反應和負責而不是造成貧困的原因。享受福利的母親們是貧窮和不幸的,應該得到體面的經濟支持和資助。
四、關于婚姻家庭的政策及效果
關于婚姻家庭狀況的變化以及由此帶來的消極影響,西方國家的政府采取了什么應對措施呢?由于種種原因(包括公眾抱怨兒童福利制度開支過多#65380;經濟援助使單親母親家庭增多,助長了人們的懶惰等),美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福利制度方面進行改革,其中包括在關于福利的法律中降低AFDC的好處#65380;對福利接受者提出一定的工作要求,減少受益期限等。從80年代初期開始,美國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強化子女撫養執行,以避免非婚生子女的父親或離異家庭的父親放棄對他們子女的撫養。近些年來,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進一步強調父親在子女生活中的重要性。“孩子需要父母經濟和感情的撫養”已經成為美國子女撫養執行機構的口號。這些政策的目的是減少兒童貧困#65380;降低非婚生育率和提高缺位父親的責任。那么這些政策的效果如何呢? Garfinkel等研究了嚴厲的子女撫養強制(child support enforcement)和福利下降在1980到1996年間對非婚生育的影響。其研究發現父子關系確定#65380;嚴厲的子女撫養強制和低福利能降低和阻止非婚生育,而且子女撫養強制的作用強于和大于降低福利的作用。估算的結果是在1980-1996年間,子女撫養強制的強化使非婚生育率降低了6%-9%,而福利的降低非婚生育率降低了2%-4%。Argys和 Peters的研究發現在有高的福利#65380;強的基因鑒定要求的州父子關系確定有更大的可能性,在有高的強制執行費用與更有效率的子女撫養強制的州和有長臂法的州子女撫養判決的可能性顯著增加,還有一些材料說明子女撫養指導線能增加判決的可能性。
五、幾點啟示
1. 我國的婚姻家庭問題應引起經濟學工作者的密切關注和深入研究。國外很多經濟學家其中不乏著名的經濟學家(如文中所介紹的,其中有的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從經濟學角度研究婚姻家庭問題,國外一些非常著名的經濟學雜志(如The 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65380;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等)也刊登大量這方面的研究成果。而在我國目前,關于婚姻家庭問題,理論界主要是從法學#65380;社會學#65380;倫理學#65380;心理學角度進行研究和探討,婚姻家庭問題還沒有引起經濟學領域學者們的充分關注,從經濟學角度研究婚姻家庭問題的理論成果也非常有限。國外學術界的研究成果為我們更好地考察婚姻家庭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可借鑒的研究資源;同時,經濟學工作者也有責任和義務對在新的條件下出現的家庭婚姻方面的種種新問題,進行研究以便為決策部門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論依據。
2. 我國的兒童貧困問題不容忽視。隨著改革的深入#65380;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以及人們觀念的變化,我國的婚姻家庭狀況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離婚率上升#65380;未婚同居和婚前同居現象日益普遍。從某種意義說,這些在發達國家存在的令人憂慮的現象正在中國發生,與此相伴隨的是在單親家庭尤其是單親母親家庭中生活的兒童和無家可歸的兒童的比例顯著上升。這些孩子中的很大一部分已成為和正在成為貧困人口中的更貧困者(與成人相比),他們正在遭遇和將遭遇經濟上和情感上的雙重貧困,加上目前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健全,這些兒童的生存和成長的狀況以及將來可能給社會帶來的消極影響不能不令人憂慮。徐安琪#65380;周偉文等的研究成果#65380;中華女子學院社會工作系所做的調查報告等更說明了這些問題的嚴重性。
3. 中國兒童貧困問題還具有特殊性。中國存在大量的貧困家庭。雖然貧困家庭能得到非常有限的社會救濟,但這些救濟對于生活在貧困家庭的孩子的基本生存#65380;教育#65380;醫療等需要來說微不足道,這部分孩子因為家庭的困難而缺乏健康成長的條件和受教育機會。盡管法律對非婚生子女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有明確的規定,盡管法律對單親家庭子女的撫養也有明確的規定,但實際情況往往與法律和政策規定相差甚遠。由于法律判定的撫養水平往往低于兒童實際生活需要的水平,子女撫養的監督和強制執行也往往存在很多困難,因而非婚生子女和單親家庭子女面臨貧困的威脅。此外,在中國轉型過程中存在著龐大的留守兒童群體。由于留守兒童主要集中在貧困落后的農村,因而這些孩子在忍受經濟貧困的同時還經受精神貧困和情感缺失。大批兒童在貧困線上掙扎決不是和諧社會應有的景象。如何在制度安排和政策設計上使兒童免于經濟和精神情感的貧困是政府和社會無法回避的問題。Akerlof在他文章最后“我們希望避免我們孩子們的犧牲”的告誡似乎和當年魯迅的“救救孩子”的呼喊一樣震聾發聵。
參考文獻:
[1]Akerlof, G. A(1998), “Men without Children”, The EconomicJournal, March, 287-309.
[2]Argys, L. M. H.E.Peters, (2001), “Interaction betweenUnmarried Fathers and Their Children: The Role of PaternityEstablishment and Child-Support Policies”,The AmercianEconomic Review, May, 125-129.
[3]Becker, G. S (1960),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Fertility,” inDemographic and economic Change in developed Countries,Universities-National Bureau Conference Series No.11,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4]Garfinkel, I., C-C Huang, S. S.McLanahan D. S.Gaylin,(2003), “The roles of child support enforcement and welfare innon-marital childbearing”, 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vol. 16, issue 1, 55-70。
[5]Greenwood, J. N.Gunner (2005), Marriage and Divorce sinceWorld War II: Analyzing the Role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on the Formation of Households,NBER Working Paper No.10772. November.
[6]Hoynes,H. W.,(1995), “Does Welfare Play any Role in FemaleHeadship Decisions?”, NBER Working Paper 5149, June.
[7]Moffitt, R. A.(1992), “Incentive effects of the U.S. welfare system:a review”,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vol, 30, 1-60.
[8]Murray, C.(1984), “Losing Ground: American Social Policy,1950-1980”, New York: Basic Books.
[9]Schultz, T.P.(1994), “Marital Status and Fertility in the UnitedStates”,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29:636-69.
[10]William, J. W.(1987), The Truly Disadvantaged: The InnerCity, the Underclass, and Public Policy, Chicago: University ofChicago Press.
[11]Willis, R.J.(1999), “A Theory of Out-of-Wedlock Childbearing”,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December, 107(6), 33-64.
[12]Willis, R. J( 2000), “The economics of fatherhood”, The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 May, 378-382.
[13]Weiss,Y. R .J. Willis(1985), “Children as Collective Goodsand Divorce Settlement.”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July, 3(3), 268-92.
[14]徐安琪.單親家庭子女福利及其法律#65380;政策援助[J].青年研究,2004,(7).
[15]周偉文.透視單親家庭——一個跨文化的思考[J]. 社會科學論壇,2000,(9).
責任編輯 肖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