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定型和歸因是人類在應付復雜的外部世界時普遍使用的基本認知策略,但在現實生活中,定型觀念常導致偏見和歧視,人們的歸因常是錯誤的#65380;有偏差的。在跨文化交際中,定型觀念和歸因錯誤常常成為交際順利進行的一種障礙力,造成文化間的誤解和敵視。本文通過研究跨文化交際中定型觀念與歸因錯誤的形成與弊端,探討減少定型與歸因錯誤的方法,從而促成有效的交際。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 定型; 歸因錯誤
中圖分類號:G1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05-0128-03
在跨文化交流互動和跨文化生存發展正在成為普遍現實的今天,人們面臨新的選擇,那就是應該設法成為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代人。許多學者提出,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必須了解三個方面的知識:(1)文化震驚:一個人進入新文化環境所經歷的創傷性經歷。(2)文化適應模式:完美—糟糕—較好—完美—糟糕—較好。(3)克服跨文化傳播和交流中的種種障礙:民族中心主義#65380;思維定勢#65380;偏見和歧視。[1]目前,文化因素與跨文化交際的關系是跨文化交際研究關注的焦點。如果說跨文化交際的主要準備是關心不同文化的感知方式#65380;思維方式#65380;價值觀#65380;社會規范和物質文化差異,那么跨文化交際的主要障礙則來自普遍存在于所有文化人們當中的一些定型觀念#65380;主觀偏見#65380;歸因錯誤等心理因素。不涉及心理因素,對交際這一動態多變過程的研究就不能說是全面的。
一、定型的形成與發展
定型(stereotype)又譯作“刻板印象”,是美國政論家沃爾特·李普曼在其《大眾輿論》一書中最先采用的術語。李普曼認為,世界萬物對人類來說實在是太復雜了,一時間不容易了解來龍去脈,因此人們需要以概括的和分類的方式來看待人和事物。正因為分類這種人類天生具有的認知策略的存在,社會才會被分為各種群體,定型的形成才有對象。因此,定型就是指一個群體成員對另一個群體成員共有特征所持的觀點。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定型的形成主要通過兩種途徑:一是個人的親身經驗;二是社會學習。當人們第一次與某個群體接觸時,他們與一兩個成員的互動就構成了定型形成的基礎,但個人的親身經驗畢竟有限,定型的形成主要還是通過社會學習,即兒童從他們的家庭#65380;伙伴#65380;大眾媒體及他們身處的社會中習得定型觀念。社會學習包括社會化過程和大眾傳媒的培育。社會化指兒童學習傳統的社會規范的過程。對特定種族和民族持負面定型觀念的社會規范遍布世界各地,如北美人歷史上有歧視祖籍為非洲#65380;亞洲和拉美人的傳統,而偏愛來自西歐的人,俄羅斯人歷來對猶太人抱有很深的成見,猶太人討厭阿拉伯人,英國人不喜歡非洲人,中國人厭惡日本人,日本人歧視朝鮮人等。通常人們在兒童期就學會了有關定型觀念的傳統社會規范。美國社會心理學家Aboud的一項研究發現,在四五歲時,大多數美國兒童已學會了區分白人和黑人,逐漸形成了對黑人的負面定型觀念,到7歲時,絕大多數也表現出了對亞洲人或印第安人的定型觀念或偏見。
大眾傳媒代表了社會學習的另一個潛在渠道,它們對強化群體定型觀念有重要的作用,因為大眾媒體是社會的產物,它們對任一群體的報道往往反映了目前社會上普遍流行的關于該群體的定型觀念。如許多對電影#65380;電視#65380;報紙文章#65380;學生課本#65380;現代藝術等的系統研究和分析發現,大眾傳媒在描寫兩性時有幾個普遍的主題:男性有廣泛的社會角色和活動,而女性只是家庭中的角色;男性通常被描寫為比女性更活躍#65380;自信而有影響力;男性普遍被描寫為專家和領導者,而女性則作為下屬;盡管女性在人口總數中略多于一半,但在媒體中出現的比例卻常常較低。我國學者張德《關于性別偏見的調查報告》(1990)顯示,我國大中小學生對性別產生的定型觀念深受小學語文教材的影響,另一學者關樹文(1992)對初中語文課本中性別角色的分析也得出了與張德相似的結論。
二、定型辨析
定型作為關于各個群體的概括性知識牢固地儲存在我們的記憶中,一看到或聽到有關類別的線索,相應群體的定型就會自動浮現在腦海中。因此,定型的好處在于它能幫助我們快速地了解一個陌生或不太熟悉的人或群體的特征,有助于我們預測其交際行為?!斑@樣一個基礎不單對不確定性和不可知性是必不可少的屏障,而且是對行動的鼓勵——如果不是有了定型的偏見和對將要發生的事情的預見的盲點,有效的行動很可能就會因為行為者的自我懷疑和無法看到環境的所有方面而被放棄。”[2]
文化人類學認為,作為一種話語和認知手段,定型同時導致對抗和夸張。通過對抗(比較和對照),人們獲得了存在的觀念;通過夸張,人們獲得了透明度和清晰度。正是在形成定型的過程中,不同的身份認同感才會被認為是存在的,個體和群體才能保持他們的歸屬感,同時在定型的夸張之下,自我與他人之間的差別變得前所未有的清晰。
在跨文化交際研究中,討論文化差異時就常常需要介紹一些文化定型。例如:西方人特有一種“罪感”文化,日本人特有一種“恥感”文化,中國人特有的則是“畏感”文化;像這樣的差異總結是很必要的,它們讓差異顯得清晰可辨,但這樣的差異分析并不說明西方人#65380;日本人和中國人之間很難相互理解和溝通,只要沒有特殊的偏見,就會發現無論是罪感#65380;恥感還是畏感,都是人類的一種普遍情感和心理特征,它們彼此是有差異,但它們也都反映了一些共同的人性。
盡管如此,在跨文化交際中,定型觀念的使用還是弊大于利,會對交際產生許多負面影響。首先,定型觀念夸大了群體內成員間的相似性,低估了群體內的差異,從而對個體的知覺產生先入為主#65380;以偏概全的偏差。比如在美國文化中,人們普遍認為黑人具有暴力傾向,這種定型觀念造成的結果是經常有報道說在公共場合白人常常會害怕并躲避黑人。所以,個體如果對一個文化群體有強烈的消極定型觀念,就不愿同該文化群體成員進行交流,即使必須交流,也會把這種交流降到最低程度,這嚴重影響了跨文化交流的質量和跨文化交際的發生。

定型觀念最大的弊端是它夸大群體間的差異性,容易產生偏見與歧視。社會心理學認為,定型#65380;偏見與歧視共同構成了群體敵視的三個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子成分。定型是群體敵視的認知成分,對群體差異側重描述;偏見是情感性的,是對一個群體或個人的一種評價,它的主要依據是個人的群體歸屬。雖然這個區分原則既簡單又有效,但實際上兩者都既有描述與評價的成分,又含有認知和情感因素,特征描述本身難免蘊涵著褒貶評價和好惡選擇,甚至一定程度的行為傾向。為了對兩者加以區分,美國社會心理學家Devine和Elliot曾進行過這樣一個研究:給白人學生一張描述人格特質的單詞表,讓他們找出哪些是由文化定義的對黑人的定型觀念,哪些是他們自己認為的可以代表黑人的特質。表1是最后的結果,從中可以看到,絕大多數被試認為“懶惰”是社會對黑人持有的一種普遍的定型觀念,但只有那些對黑人很有偏見的學生才對此深信不疑。這表明一個具有強烈偏見的人比其他人更深#65380;更全面地陷在定型觀念之中。
雖然偏見和定型觀念經常不可分,但人們對自己持有偏見的不同群體可能有不同的定型觀念。美國社會心理學家Katz和Braly在1933年的調查顯示,二戰以前,盡管大多數美國人對黑人和猶太人都抱有偏見,但對這兩個群體的定型觀念卻大相徑庭。人們認為黑人很懶惰#65380;追求享受#65380;不是很聰明,但卻是優秀的體育運動員;而猶太人則很精明#65380;貪財而且野心勃勃。這正反映了一條不爭的事實,即對一個群體抱有的偏見經常與負面的定型觀念相連。
歧視是偏見的行為傾向,它是由人們針對個人的負性行為組成,而這些負性行為的基礎是個人的群體歸屬。舉例來講,在美國社會中,黑人與白人相比,更不容易被邀請為陪審團成員(尤其當黑人是被告時),更容易被判重刑,服更長的刑期,更有可能被判極刑(特別是在黑人被指控對白人進行暴力侵犯時)。甚至在控制了諸如嚴重程度和犯罪頻率等因素時,這些種族歧視仍然存在。[3]
定型另一嚴重的弊端是它常與群體/民族中心主義有密切聯系。群體/民族中心主義即認為自己的群體/民族是全世界的中心。美國學者威廉·薩姆納將這一概念的基本意義進一步發展,認為其意旨“自己的民族是一切事物的中心,也是衡量其他所有東西的標準”。[4]這就是說,民族中心主義不僅僅是關于自己民族本身,而且也涉及本民族和他民族的相互比較,它總是充滿競爭性,充滿了凌駕于他群體之上的優越感,因此薩姆納用戰爭作比喻來解釋民族中心主義的功能。定型和民族中心主義的主要區別在于:定型基于了解他人,而民族中心主義基于競爭,而且往往在潛意識中有取勝的愿望。
關于群體中心主義產生的條件,美國心理學家泰弗爾的“最小差異群體情景”實驗表明:不論基于什么理由,只要有類別化的純認知活動,就會引發群體中心主義,甚至在沒有任何私利可圖,與群體內成員的交往并不令人愉快,與群體外成員的交往沒有什么不愉快時,也會出現這種現象。由此可見,定型的思維方式有可能助長群體/民族中心主義,甚至助長或強化文化之間的對立。
三、歸因錯誤分析
除了定型觀念外,心理學中的歸因錯誤也嚴重影響文化交流方式。在交際過程中,為了更好地理解和預測交際雙方的行為,人們有為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尋找原因的傾向。歸因理論就是關于人們推斷和解釋他人和自己行為原因的社會心理學理論。奧地利社會心理學家海德在其1958年出版的《人際關系心理學》中首先提出歸因理論,以后一些學者在此基礎上陸續提出一些新理論,如韋納#65380;阿布拉姆森#65380;凱利#65380;瓊斯和戴維斯等人。這些研究者的共同特點是,他們都把普通人看成是樸素的科學家,認為人是理性的,講究邏輯的,當人們在對行為歸因時,會客觀地評價與利用各種信息。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并非如此,人們的歸因常是錯誤的,有偏差的。歸因錯誤有多種表現形式,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主要有以下兩種重要的歸因錯誤。
(一) 虛假一致。在交際中人們傾向于假設其他人會做出與自己一樣的反應,把自己的行為看作是典型的?!斑@種夸大自我行為和觀點的典型性的傾向被稱為虛假一致效應”。[3]虛假一致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交際過程中最易犯的一種歸因錯誤。比如,跨文化交際中的許多語用失誤現象就是誤以為別人與自己沒什么兩樣,預期別人的想法#65380;行為與自己大致相同的結果。這種想法是十分自然的,但對于跨文化交際來說卻是十分有害的。許多年來,國內外語言學界很多有關語用失誤的討論都是拿交際一方(英語文化)的語用規約作標準來衡量和評判另一方(非英語文化)的語言運用,并傾向于將其不符合對方規約的地方統統視為交際障礙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提出的解決辦法基本上都是要設法使這一方也具備對方那樣的語用能力。浙江大學的許力生教授指出“把交際一方的規約強加給另一方,這也可以說是一種文化帝國主義的傾向。……如果拿交際一方的文化作標準去消除差異#65380;使雙方達到語用上的同一,就很有可能最終消解交際的跨文化性質。這樣做,也許可以降低相互交往的難度,卻是以削減人類交際文化的豐富多樣性為代價,會限制甚至縮小跨文化交際中雙方(尤其是非本族語和弱勢文化社團一方)實現各自話語潛勢的空間”。[5]
(二) 群體自利歸因偏差。在跨文化交際中,定型觀念#65380;主觀偏見和群體中心主義的思維方式會影響人們對信息的加工。比如說,它們可以影響人們對某個群體成敗所做出的歸因,即“對內群體成員和外群體成員的行為歸因時,偏袒內群體,貶低外群體。具體地說,指對內群體成員的好的行為歸因為內在的#65380;穩定的#65380;可控的因素,對壞的行為歸因于外在的#65380;不穩定的#65380;不可控的因素,而對外群體成員的行為歸因正好相反”[6]比如,許多白人認為,黑人的工資水平之所以偏低,是因為他們對工作的動機水平不高,或者說是因為他們在基本技能上不如白人,而忽略了黑人缺乏受教育機會和受到歧視等諸多外部因素。在國際交往中,國家間的“文化沖突”也常常出于群體自利歸因偏差。浙江大學的潘一禾教授評論說:人們往往認為,如果其他國家的行為“好”,那是因為本國或國際社會的有效政策使其不得不如此;如果其他國家的行為“壞”,那是因為那些國家本意就是要做壞事。如有些國家的報道論及美國的任何跨國干涉行動,都是一樣的“罪惡目的”,即為了行使霸權和獲取利益(如中東的石油)。同樣道理,如果本國做“壞”事則并非出自本意,而是形勢所迫。
美國心理學家Thomas Pettigrew(1979)將這種人們習慣上對整個群體做性格歸因的傾向稱為最終歸因錯誤。對某個群體負面的性格歸因正是形成定型觀念和主觀偏見的原因之一,也是使得定型觀念和主觀偏見如此頑固的原因之一。如反猶主義的定型觀念就是最終歸因錯誤的產物。2500年前,猶太人第一次被迫離開故土踏上新居住地時,他們不允許擁有土地,也不得成為工匠,為生活所需,一些人開始放貸,那是他們被允許從事的為數寥寥的職業之一。雖然這項職業的選擇是法律限制下的意外產物,但是它卻造成了人們對猶太人的性格歸因:他們唯一感興趣的就是錢,而且從來不會誠實地勞動,比如種田。當這項歸因變成最終歸因錯誤之后,猶太人被貼上了“圖謀不軌#65380;惡毒的寄生蟲”標簽,再加上莎士比亞在《威尼斯商人》中對夏洛克的描述和狄更斯在《霧都孤兒》中對費金的描述,使得這種形象更加戲劇化且遺臭萬年。這個性格定型觀念所導致的偏見是造成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反猶主義殘忍結果的重大因素之一,當時希特勒屠殺了600萬歐洲猶太人。目前這種定型觀念依然持續,即使有清楚#65380;不一致的信息存在。
四、如何減少定型與歸因偏差
文化差異給定型觀念和歸因錯誤提供了沃土,因為差異是需要一些理由的。要擺脫定型和歸因,我們永遠做不到。跨文化的生存和交往使得人們需要根據某些特點對群體進行歸類,借助歸因來分析和了解異質文化。但這并不表示我們在這個問題上不能有所作為,重要的是要認識定型和歸因的本質,有效地對它們進行梳理,用揚棄的方法把定型與歸因偏差減少到最小程度,而不是簡單地消除。具體做法可以是:
1. 在對文化差異進行描述時,盡量避免褒貶評價與好惡選擇。情緒性的評價會影響人們對信息的加工,做出錯誤的定型與歸因。
2. 在跨文化交際中,盡量適當地#65380;分析地采用定型,避免以另一群體/民族的缺陷為核心思考問題,并采取開放的態度,承認變化,承認群體具有一般傾向性,承認一般性的論斷總有例外,使定型在跨文化交流互動中發揮其積極的作用。
3. 寬容地對待其他文化,抱著友好的態度全面#65380;客觀#65380;深入地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和心理特征。這樣的了解有助于打破舊的#65380;粗陋的定型,建立新的#65380;準確的定型;每一個新的定型都在不斷接近真相,從而產生的每一個歸因,其偏差都在向零靠近。
4. 堅持平等對話原則,克服偏見和群體/民族中心主義。偏見和群體/民族中心主義的思維方式會扭曲我們對世界的認識,造成我們對異質文化的誤讀,導致定型偏差和歸因錯誤。
文化差異是需要理解的,也是能給人以啟發的。發現和解釋差異是跨文化交際研究的起點,而終點(目的)則應該是尋求共識和普同性。不同文化能否有效地彼此溝通,達成共識,就要看世界上各地的人民能否學會了解#65380;欣賞并尊重各地不同的文化傳統,能否克服阻礙交流的種種心理因素?!斑@的確也是我們透過教育,教導年輕的下一代,使他們能成為地球村里好公民的重要方向?!盵7]
參考文獻:
[1]潘一禾.文化與國際關系[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2][英]奈杰爾·拉波特,喬安娜·奧弗林.社會文化人類學的關鍵概念[M].華夏出版社,2005.
[3][美]S.E.Taylor L.A.Peplau D.O.Sears.社會心理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美]布拉德福德‘J’霍爾.跨越文化障礙——交流的挑戰[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
[5]許力生.跨語言研究的跨文化視野[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6]杜林致.歸因與文化[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7]文池.思想的聲音:在北大聽講座[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 肖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