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主義是孫中山思想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辛亥革命準備時期到中國國民黨改組前,由狹隘的革命的民族主義,經過五族共和,演變為民族同化的民族主義;國民黨改組及其后,承認國內民族一律平等,少數民族有自決自治的權利,爭取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自由,以建立各民族平等的世界新秩序為主旨。孫中山民族主義的形成發展以中國傳統思想為基礎,受到西方傳統民族主義理論影響,正視順應了20世紀民族解放運動的潮流。孫中山民族主義思想,是構建和諧世界的重要文化資源。繼承發揚孫中山民族主義思想,應當與建設富強#65380;民主#65380;文明#65380;和諧的現代國家有機結合起來。
關鍵詞:孫中山; 民族主義; 當代中國
中圖分類號:D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05-0062-03
一、問題的提出
2006年11月12日,是孫中山誕辰140周年紀念日。在此前后,對這位歷史偉人的政治性紀念和學術性研討連續不斷,體現了后來人和研究者對這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進步做出偉大貢獻的革命先行者的無尚崇敬和深刻緬懷。
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紀念大會上,胡錦濤指出: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征程上,孫中山的寶貴精神遺產對我們仍然具有重要的啟迪和教育意義,值得永遠學習繼承和發揚光大。民族#65380;民權#65380;民生三大主義,是孫中山最重要的精神遺產之一。自從1940年毛澤東提出“新三民主義”的概念以來,對于孫中山三民主義有無新舊之分,就一直爭議不休。祖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以后,在臺灣海峽兩岸的學術交流中,對此仍然存在分歧。應當說,毛澤東提出1924年國民黨改組后經過重新解釋的三民主義是新三民主義,與此前的三民主義即所謂舊三民主義有著顯著的區別,是有他的政治考量的。國民黨的改組和三民主義的重新解釋,蘊涵#65380;體現了聯合蘇俄#65380;國共合作和扶助農工的新政策。在中國共產黨的文獻中,國民黨與共產黨的第一次合作是以“聯共”的字樣概括的。在實行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時候,共產黨當然會強調三民主義與三大政策的內在聯系。在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拿孫中山為第二次國共合作背書。
2003年3月,筆者應臺灣國父紀念館之邀,參加第六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筆者提交的論文認為,后孫中山時代,三民主義被中共有選擇地繼承和堅持下來,成為推進政治發展的工具。在中國政局的變化主要由國共兩黨關系的狀況決定著的條件下,當三民主義作為官方意識形態的時候,由于它本身的復雜性,中共從自身地位及其發展出發,只能開發#65380;利用孫中山三民主義的激進方面。中共在理論上區分新的與舊的三民主義,在實踐中區別真的或假的三民主義,其中含有學理探討的成分,但學理的探討不構成也不可能構成主體。這個觀點,來自臺灣的評論人仍然表示不能接受,堅持三民主義無分新舊。其實,筆者就事論事,談的是歷史上中共對三民主義的評價。經過思想解放的洗禮,許多大陸學者,包括筆者在內,早已不刻意強調三民主義的新舊之別,而是認為充分肯定它具有不斷發展的品質就可以了。三民主義的新與舊,是政治家提出的,是政治性的論斷。作為學術的研究,學人完全可以有自己的評判。值得注意的是,這次胡錦濤的講話沒有重提新三民主義,而是說孫中山賦予三民主義思想以新的內涵。不過,他繼續強調了三大政策是孫中山的重要政治主張,堅持三大政策使其倡導的民族民主革命走上從屢受挫折轉向成功#65380;進而取得顯著成就的正確道路。
孫中山與時俱進,不斷賦予三民主義以新的內涵,這是無可爭辯的事實。思想理論是文化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確的思想理論,不僅指導和引領當時社會的發展進步,而且對后世仍會發生積極影響。當今,全球化蔚為大潮,一日千里,民族文化認同問題備受關注。此刻,紀念孫中山誕辰140周年,重溫他的民族主義思想,思考它對于當代社會的價值,實在是很有意義的。
二、孫中山民族主義思想的發展演變
孫中山在創立中國同盟會時就提出了民族#65380;民權#65380;民生三大主義,后來統稱三民主義。自那以后,特別是孫中山逝世以后,關于三民主義的解說#65380;闡釋和探討所形成的成果,幾乎可以說是難以數計。民族主義一開始就受到注意和重視。關于孫中山民族主義思想的發展演變過程和主要內容,研究者已經形成了幾近一致的看法。
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概括起來就是“排滿”。這在興中會和同盟會綱領中都有明確體現,所謂“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是也。孫中山解釋說:“我們推倒滿洲政府,從驅除滿人那一面說是民族革命,從顛覆君主政體那一面說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兩次去做。”這就是所謂“革命排滿”。在孫中山的思想中,他的民族主義是漢族民族主義。他所說的民族國家,是漢族的國家。19世紀末20世紀初,要推翻封建君主專制統治,就必須推翻滿洲貴族的統治,這是必需的#65380;合理的。但是,推翻滿洲貴族的統治不等于滿族人民在新政權之下不享有政治地位。這是孫中山當時所見未及,至少未能闡明的。民國肇建,邊疆地區民族分裂形勢嚴重,孫中山有見及此,改變建立單純的漢族國家的主張,提出“五族共和”,指出“國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漢#65380;滿#65380;蒙#65380;回#65380;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65380;滿#65380;蒙#65380;回#65380;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一”。他認為在民國政權之下,五族一家,立于平等地位,同為國家主體,歷史上種族不平等#65380;政治不平等的問題已經同時解決了。事實上,現代國家的建設雖然開了端緒,但遲遲沒有走上正軌。孫中山也看得很清楚,民國只有其名,并無其實。在民族問題上,孫中山經過思考,參照美國建國歷史,提出“民族同化”的主張。1919年,他在論述民族主義時說:“夫漢族光復,滿清傾覆,不過只達到民族主義之一消極目的而已,從此當努力猛進,以達民族主義之積極目的也。積極目的為何?即漢族當犧牲其血統#65380;歷史與夫自尊自大之名稱,而與滿#65380;蒙#65380;回#65380;藏之人民相見于誠,合為一爐而冶之,以成中華民族之新主義。”民族同化的字樣,更早在1912年就出現在中國同盟會的總章之中。國民黨改組前,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大抵如此,由狹隘的革命的民族主義,經過五族共和,演變為民族同化的民族主義,而且沒有觸及中華民族與外國民族的關系。
俄國十月革命以后,孫中山同蘇俄和共產國際接觸,在改組國民黨的過程中及其后,民族主義思想發生根本轉折性的變化。
1922年底,孫中山在桂林對軍隊演講,提出堅持民族主義,建立獨立國家的任務。越年元旦,發表《中國國民黨宣言》,更指出:“歐戰以還,民族自決之義,日愈昌明,吾人當仍本此精神,內以促全國民族之進化,外以謀世界民族之平等。”1924年1月23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通過。這是一份歷史性文件。它指出:“國民黨之民族主義,有兩方面之意義:一則中國民族自求解放;二則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解放之斗爭,對于多數之民眾,其目標皆不外反帝國主義而已”,“承認中國以內各民族之自決權,于反對帝國主義及軍閥之革命獲得勝利以后,當組織自由統一的(各民族自由聯合的)中華民國”。孫中山贊同這份宣言,接受了它對三民主義的解釋,并使其成為自己思想理論體系的一部分。
國民黨一大舉行期間,孫中山開始做《三民主義》講演,他關于民族主義的演說,集他個人興中會以來民族主義思想之大成,最系統#65380;最全面地反映了他關于民族主義的主張。他闡明了民族和民族主義的定義,肯定民族主義在國家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指出鑒于古今民族生存的道理,“要救中國,想中國永久存在,必要提倡民族主義。”“民族主義這個東西,是國家圖發達和種族圖生存的寶貝。”與過去專注于國內民族問題不同,他把民族主義的提倡,與近代以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當前形勢聯系起來,指出民族主義是對外國人打不平的。他認為西方列強以政治力#65380;經濟力壓迫中國,使中國不只淪為列強的半殖民地,更是等而下之的“次殖民地”。他看出美國總統威爾遜鼓吹的“民族自決”與俄國領袖列寧的“民族自決”之間的區別,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弱小民族不僅不能自決,相反所受的壓迫比以前更加厲害。只有俄國革命,才是“人類中的大希望”,列寧為世界上被壓迫的民族打不平,提倡被壓迫的民族自決。他提出改變中國的現狀,必須恢復中國的民族主義和民族地位,使全國四萬萬人團結起來,“結成國族團體”,并聯合世界被壓迫民族,“共同用公理去打破強權”。孫中山過去倡導民族融合形成中華民族,在這個演講中又提出“國族”的概念,認為民族主義也就是國族主義。他認為中國人民國族團體的建立,要以傳統的道德為基礎。承認國內民族一律平等,少數民族有自決自治的權利,強調中華民族的共同任務是反對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統治,爭取民族的獨立和自由,乃是這一階段孫中山民族主義思想最主要的內容,標志著他的民族主義思想已經進入以建立各民族平等的世界新秩序為主旨的階段,也是他平生民族主義思想最重要的發展。
有論者以為,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既深受中國固有思想傳承,也深受西方傳統民族主義理論影響,同時也是兼容東西方的思想。這個論斷是成立的。但可以補充的是,孫中山正視了20世紀民族解放運動的潮流,接受了共產國際對民族主義的解釋。這一點,不可忽略,不可輕視。
1923年11月26日,共產國際執委會召開會議,季諾維也夫針對蔣介石對三民主義綱領的介紹,指出:“民族主義口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它怎樣理解,民族主義意味著什么。人們已經把它理解為爭取中國獨立的強大的運動,但同時它又應該怎樣來實行,不為新的資本家階級#65380;新的資產階級在中國的興起提供可能。它不應用中國資本家階級的統治去取代外國帝國主義的統治。另一方面,正確地運用民族主義也不應該是為中國那一部分占主導地位的居民爭取獨立開展運動和壓迫中國國內其它民族。民族主義不應該導致建立中國一部分居民對另一部分居民的霸權地位。它無論如何不應該導致對生活在中國境內的各民族的壓迫。”11月28日,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團做出關于中國民族解放運動和國民黨問題的決議,指出:“民族主義,就是國民黨依靠國內廣大的農民#65380;工人#65380;知識分子和工商業者各階層,為反對世界帝國主義及其走卒#65380;爭取中國獨立而斗爭。對于上述每一個階層來說,民族主義的含意是,既要消滅外國帝國主義的壓迫,也要消滅本國軍閥制度的壓迫。”“對于中國廣大人民群眾來說,在民族主義口號下進行斗爭的全部含意是,既要擺脫帝國主義的壓迫,也要不致遭受本國資產階級的壓迫。”民族主義的另一方面應當是,“中國民族運動同受中國帝國主義壓迫的各少數民族的革命運動進行合作。”“國民黨應公開提出國內各民族自決的原則,以便在反對外國帝國主義#65380;本國封建主義和軍閥制度的中國革命取得勝利以后,這個原則能體現在由以前的中華帝國各民族組成的自由的中華聯邦共和國上。”如果說,國民黨一大所通過的宣言是集體的產物,孫中山表示了贊成,那么,孫中山在同時所做的講演,則完全證明了他在反對外國帝國主義,國內民族平等和少數民族有權自決等關鍵方面,與共產國際的精神也是同調的。
現代“民族”與民族主義是產生于西歐的社會政治現象,民族主義的古典理論在相當長時期里占主導地位。這個理論主張把民族地域與國家領土統一起來,建立民族-國家,具有反封建#65380;反教會#65380;反帝國#65380;反殖民的指向,合乎建立資本主義民族市場的需求。孫中山在早期也是按照這個理路去思考的。但是,無論西歐還是中國,多民族共處是歷史現實,按照民族主義古典理論建立單一民族國家,并不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孫中山也看到了這個現實困境,轉而一方面主張建立以國家為基本單位的人們共同體——中華民族,另方面接受共產國際“民族自決權”主張,贊同中國境內各民族享有民族自決的權利。
三、孫中山民族主義思想的當代意義
人類進入21世紀,全球化浪潮鋪天蓋地,席卷世界各個角落。“冷戰”結束,又引起多極化風行,正在深刻改變全球政治版圖。新一波民族主義運動風云際會,不僅繼續活躍在傳統的政治領域,而且深入到經濟領域#65380;文化領域。在這種背景下,認真思考孫中山民族主義思想的當代價值,就絕不是發思古之幽情,而且有強烈的現實意義的。
今日中國主流意識形態,高舉愛國主義#65380;社會主義旗幟,在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提倡弘揚民族精神,并不使用民族主義這個詞匯。當代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56個民族結成中華民族組成一個大家庭。既存在著孫中山所主張形成的政治學意義的“國族”——中華民族,又并存著以血緣#65380;語言#65380;信仰#65380;風習等為基礎和特征的民族學意義的民族。新中國建立以后,通過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保證了各民族的團結和平等。但是,民族分裂勢力并不甘心,與國際反華勢力相勾結,始終沒有停止分裂祖國的活動,他們打出的也是民族主義旗幟。大概就是這個原因,使民族主義在當代中國缺位。其實,也不盡然,它以另外的名義大行其道,這就是愛國主義。本質上講,愛國主義就是整體民族的民族主義,中華民族的民族主義。
孫中山晚年,他的民族主義思想由國內民族問題重點轉向了對外,反對外國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壓迫,爭取中華民族的國際平等地位。他的對外“打平等”的思想,鼓舞著革命政黨和各族人民為爭取國家獨立而不懈奮斗。“冷戰”結束后,國際格局形成一超多極的局面,但是,政治經濟秩序中的不公正#65380;不平等因素甚多,建立公正#65380;公平的國際新秩序任重而道遠。繼承發揚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就是要堅持維護國家主權獨立#65380;領土完整,在經濟上互利雙贏,在文化上維護安全,為構建和諧世界而不懈努力。民族主義往往包含著自身民族優越論的因素,成為排外的借口。在對外開放中,弘揚民族主義,也要防止簡單武斷的排外行為。
20世紀初,梁啟超提出了中華民族的概念。辛亥革命后,孫中山接受了這個概念。稍晚,中華民族一詞進入了中國共產黨的文獻。中華民族作為“多元一體”的共同體,早就成為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識,成為當代中國的核心概念。中華民族的大團結#65380;大發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國內各民族的團結和統一。繼承發揚孫中山民族主義思想的國內民族部分,最主要也最重要的就是進一步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共產黨解決國內民族問題,實現各民族團結和共同發展進步的偉大創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數民族政治民主#65380;經濟發展#65380;文化綿延的權利,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制度保證。當然,如何進一步完善#65380;落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還有大量工作要做。現如今,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經濟發展很快,但不容諱言,與發達地區的差別還在擴大,因經濟#65380;文化等方面造成的群體性事件時有發生。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保持各民族之間的和諧,各民族的團結和統一,有賴于民族地區政治#65380;經濟#65380;文化的發展,民族語言的保護,以及民族傳統的繼承。受國際形勢影響,民族分裂勢力與宗教極端勢力#65380;恐怖分子勢力合流,危害著國家安全和民族團結,這也是在處理國內民族問題時所必須高度關注的。
孫中山認為三民主義與法國大革命的口號“自由”#65380;“平等”#65380;“博愛”,與美國總統林肯的“民有#65380;民治#65380;民享”相通,三民主義本身是一貫的,必當同時并行。
他認為,這個國家應當是國內民族平等#65380;中華民族與外國民族平等#65380;主權在民#65380;民生幸福的現代國家。“如果把民生主義和民族主義#65380;民權主義同時解決,用一個一勞永逸的方法,一定可以把現在的中國變成莊嚴燦爛的中華民國。”孫中山并未能實現這個愿望。過去,人們對民族主義與民權主義#65380;民生主義的內在聯系,認識并不足。今天,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繼承發揚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也應當與建設富強#65380;民主#65380;文明#65380;和諧的現代國家有機結合起來,這樣才是準確把握到孫中山民族主義的真諦。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在孫中山先生誕辰一百四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06-11-13.
[2]曾成貴.后孫中山時代中共對三民主義之論評[A].第六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臺北:國父紀念館,2003.
[3]孫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1.
[4]孫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2.
[5]孫中山全集:(第5#65380;6#65380;7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5.
[6]王壽南.中山先生民族思想之演變與中國民族發展歷史的關系[J].香港:珠海學報,1987,(15).
[7]孫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6.
[8]邵宗海.中山先生與民族主義思想[A].孫中山與中國現代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臺北:國父紀念館,2005.
[9]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聯共(布)#65380;共產國際與中國國民革命運動(1920-1925)[Z].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
[10]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譯室.共產國際有關中國革命的文獻資料(1919-1928)[Z].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責任編輯 劉鳳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