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相關的金融政策的有效性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自主創新的投入增加很多,但國家創新能力絕對值仍較低,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低下。建議完善現有的金融支持政策,制定和實施相關的金融政策時要注重其有效性。并且,支持自主創新的金融政策要激發金融機構和企業的積極性,力爭單位資金投入的創新成果產出較高,提高創新的投入產出效益。
關鍵詞:自主創新; 金融政策;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F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05-0162-03
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中國國務院2006年發布了《國務院關于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國發[2006]6號,以下簡稱《配套政策的通知》),從科技投入#65380;稅收激勵#65380;金融支持#65380;政府采購#65380;保護知識產權等十個方面提出了具體的政策措施,其中,第15條至第21條都是鼓勵自主創新的金融支持政策,為營造激勵自主創新的環境,推動企業成為創新的主體提供了較好的政策支持。但另一方面,除了科技部和國家開發銀行簽署了“支持自主創新開發性金融合作協議”之外,社會對支持自主創新的金融政策的響應并不積極,對自主創新的實際金融支持也沒有明顯改觀。因此,進一步深入研究支持自主創新的金融政策是十分必要的。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國內外學術界對于支持自主創新的金融政策這一問題的研究可以大致分為兩大類:信貸政策;鼓勵發展風險投資的政策。
1. 信貸政策。最早提出“創新”概念的熊彼特(Schempte)曾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假設,即“誰在技術創新過程中的作用更大,大企業還是中小企業?”隨后一些新古典經濟學家和新熊彼特經濟學派的經濟學家拉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熊彼特論戰”。他們發現中小企業在創新過程中也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們發現大企業較易獲得信貸資金,從而進行RD時在資金方面有一定的優勢,中小企業卻很難獲得信貸資金,從而影響了中小企業的研發和創新投入。Berger和Udell(2000)實證研究發現,美國中小企業從金融機構獲得的債務中,91.94%屬于有抵押或擔保的債務。而問題是中小企業恰恰沒有有效的資產擔保,或者由于經營歷史短而無法提供有效的歷史經營記錄,這使得中小企業銀行貸款融資困難。國外學者研究還發現,在中小企業將技術轉化為商品的過程中,因為新技術#65380;新商品和新市場不成熟,創業者的經驗不足,2/3的技術創業企業,在其產品未大規模進入市場前就已消亡,從25萬美元到600萬美元是創業投資和風險投資的空白點,被稱為是中小企業的“死亡谷”。因此,運用金融政策對中小企業給予支持非常重要。為此,很多國外學者主張加強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以滿足它們的融資需求,其中支持創新的金融政策的一個主要措施是為中小企業和高技術企業提供商業貸款擔保。
國內學者認為資金困難是影響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首要因素(林漢川,2002)。許多學者在研究企業創新問題時就從信貸政策方面提出了很多建議,要求商業銀行要重視對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并提出了在我國建立信貸擔保機構的政策建議。
2. 鼓勵發展風險投資的政策。隨著科學技術和高新技術產業的迅速發展,銀行信貸資金很難滿足企業創新的資金需求,科技創新的高風險也不符合商業銀行的信貸原則。風險投資應運而生,它是對于任何有風險的項目#65380;企業的投資,尤其對未上市的具有潛在增值機會的中小型科技企業的一種長期性股權投資。國外學者普遍認為,鼓勵發展風險投資是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65380;鼓勵和支持企業創新的一項重要金融政策(如:Gilson, 1998; Hellmann, Manju Puri, 2002)。國外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發展風險投資的支持扶持政策和激勵措施,具體包括下述幾個方面:第一,稅收優惠政策。第二,建立完善風險投資法律制度,包括風險投資基金保險法#65380;稅收優惠法#65380;政府擔保法#65380;政府補貼法在內的風險投資法律體系。第三,財政補貼。第四,信息服務 , 包括廣泛情報收集與分析, 在研究人員與成果使用者之間搭橋。第五,管理援助,如培訓#65380;指導#65380;成立研究協會和小企業發展中心,特別管理援助,發行刊物等。第六,政府采購協議,預簽供貨合同等。第七,建立服務于第二板市場的證券商協會。第八,為風險投資的正常運行建立發達完善的資本市場體系, 包括股票/股權交易市場,尤其是建立為高新技術企業上市服務的二板市場與場外交易市場(OTC)及其中介機構,為風險投資的撤出提供通暢的渠道。
國內許多學者介紹了國外風險投資的運作機制(如:劉曼紅等,1998),呼吁加快發展我國風險投資業(如:成思危,1999);近年來,很多學者指出了我國風險投資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具體的對策與政策建議(例如,尚勇,2005;夏新平,2005;等等)。
上述既有的文獻對如何從金融政策角度支持自主創新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尚缺乏整合以上兩個方面#65380;體現內在邏輯統一的系統研究,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第一,在研究支持自主創新的信貸政策時,絕大多數學者只探討如何解決中小企業資金困難,似乎創新只與中小企業有關,而不談對大企業進行信貸支持。實際上許多前沿科技成果和重大技術創新來自于大企業。第二,最主要的是,我們現有的支持創新的金融政策和研究文獻沒有深入地考慮金融支持的有效性。此處的有效性指金融支持政策是否得到金融機構和企業的積極響應,單位資金投入的創新成果產出是否較高,也就是自主創新的投入產出效益是否較高。例如;一提到金融支持,有的學者就把支持企業創新簡單地等同于解決企業融資難,似乎最好讓銀行把全部中小企業都包下來,不顧條件地滿足中小企業的融資要求;一提政策性貸款,似乎就可以不考慮借款者的償還能力,不按金融規則辦事。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該支持的未能真正得到發展,應淘汰的卻有了茍延殘喘的機會,政策性金融機構變成第二財政,支持能力日益低下。在探討我們應該如何制定有效的鼓勵風險投資發展的政策時,也沒有深入分析如何改善風險投資環境從而提高風險投資的效率。
二、我國自主創新投入產出的效益
在實踐中,我國自主創新投入產出效益低下。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在自主創新領域的投入在大幅度上升。2005年,RD經費總支出為2450億元,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為1.34%,在發展中國家中處于首位。從增長速度來看,1995—2005年的10年間,我國的RD經費支出額以年均22%的速度增長。這使我國的RD經費支出總額從1995年世界第十四位上升到2005年的世界第六位。當然,與發達國家的水平還有較大差距。目前,絕大多數發達國家的RD經費強度都在2%以上,以色列甚至超過4%。
雖然我國自主創新的投入如此大,但是從國際比較的角度來看,我國的國家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仍然處于初級階段,國家創新能力的絕對值還需要不斷提高。根據美國學者M.Porter和S.Stern利用國家創新能力指數(NICI)對各國國家創新能力進行研究測算,2001--2003年我國國家創新能力在世界排名分別為第四十三位#65380;第三十六位和第四十位。而同期,臺灣地區排名為第十四位#65380;第八位和第十三位,2002—2003年香港特別行政區排名為第二十六位和第二十五位。
由于我們過去沒有重視支持自主創新的金融政策的有效性,部分導致了我國企業自主創新的能力較低。例如,大中型工業企業是我國經濟的支柱,2005年,具有開展研發能力的大中型工業企業不到總數的1/4,擁有專利的企業不足總數的1/10,表明自主創新還沒有成為企業自覺的意識和普遍的行為;設立技術開發機構的企業不足三成,不能為企業的自主創新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與高校#65380;科研機構合作開展的研發項目數僅占14.9%,全社會科技資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此外,國有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效率還亟待提高,國有大中型工業企業每產生一項發明專利人員投入為137人,分別是外資和港澳臺資企業的6倍和5.5倍;每產生一項發明專利的研發經費投入為1821.5萬元,分別為外資和港澳臺資企業的2.9倍和3.8倍。企業研發投入不足,技術創新和新產品開發#65380;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能力仍比較薄弱。大中型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0.7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只有0.56%,99%的企業沒有申請專利,只有萬分之三的企業擁有核心知識產權。同時,企業之間科技資源低水平重復嚴重,同一課題,重復立項,重復投資。在基礎性研究#65380;行業共性技術研發方面,企業間沒有廣泛建立和形成技術創新的戰略聯盟或協作關系。
忽視支持自主創新的金融政策的有效性,也部分導致了我國整體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盡管2005年我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總額居世界第六位,但是我國整體自主創新能力仍然是不足的。具體來說,我國整體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我國整體創新能力不足表現在產業技術中的核心專利技術少。我國近半數發明專利申請來自國外,其中絕大部分集中在移動通訊#65380;無線電傳輸等高新技術產業領域。這些領域美國#65380;日本擁有的專利占世界專利總量的90%左右。由于缺少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我國不少行業存在產業技術空心化的危險,成為我國產業進一步發展和進入國際市場的瓶頸。其次表現在工業生產所需的大量技術裝備,特別是高端產品主要依賴于進口。我國的高端醫療設備#65380;半導體及集成電路制造設備和光纖制造設備,基本從國外進口;石化裝備的80%,轎車制造裝備#65380;數控機床#65380;先進紡織機械#65380;膠印設備的70%依賴進口。我國每年8萬多億元的固定資產投資,有70%是用于購置設備,而其中又有60%依賴于進口。目前,我國技術的對外依存度超過50%,也就是說一半以上的技術需要從國外引進。再次,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在產業上的表現,就是高新技術產業在整個經濟中所占的比例還不高,關鍵技術缺乏,產品附加值低,不少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產品主要依賴進口。中國是彩電#65380;手機生產大國,但這兩項產品的關鍵技術50%以上掌握在跨國公司手里;包括電腦#65380;DVD,甚至連出口小小一個鼠標都要交專利費。例如,我國DVD產量占世界的70%,但是出口一臺價值40美元的DVD機,要向外國公司交納20美元的專利費。
三、提高支持自主創新的金融政策有效性的建議
1. 應最大限度地發揮政府資金和政策性金融機構資金投入的“杠桿效應”。這是提高金融支持政策有效性的一個重要原則。現階段我國政府的財力還是有限的,金融支持不應再象過去一樣“撒胡椒面”了。在信貸政策方面,政府可以利用貼息#65380;擔保等方式,引導各類商業金融機構支持自主創新和產業化。在鼓勵發展風險投資方面,一般應“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實行“民辦官助”的模式,政府宜采取“支持而不控股,引導而不干涉”的態度去支持風險投資公司和風險投資基金的發展。用有限的政府資金投入,發揮政策導向作用,最大限度地帶動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入到創新活動中去。政府也可以向金融機構提出重點產業名錄,金融機構據此自主選擇融資支持對象。
2. 實施金融支持政策應遵循市場化運作原則。這也是提高金融支持政策的有效性的一個重要原則。讓金融機構和社會投資者自己作投資決策,既保護了他們支持創新的積極性,又能通過市場支持了真正有價值的創新。因此,對中小企業融資既要從整體上給予政策支持,又要在每個具體的融資項目上按市場規則嚴格把關。使得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真正能夠按照市場規則運作,金融投資真正受利益驅動,而不再受行政的指派。那些建議國家規定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必須達到某種比例或規模的觀點是違背市場原則#65380;必須摒棄的。
3. 對企業而言,促進企業自主創新的核心是解決企業創新的激勵問題;從根本講,就是要激勵人進行創新,對我國而言,就是要形成真正能保護企業家利潤動機的機制和規則,使企業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第一,要確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政策,要允許和鼓勵資本和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最大限度地調動科技人員創新的積極性。第二,建立有利于激勵機制運作的政策平臺。政府要適應知識資本化#65380;創新個體化的發展趨勢,構建“人本激勵”#65380;“資本激勵”#65380;“知本激勵”三位一體的激勵體系。政府要利用政策杠桿率先形成重點向知識#65380;技術及管理傾斜的分配制度,以引導和鼓勵企業技術創新。如利用技術入股#65380;期權和股權獎勵等手段,以鼓勵科技人才持續創新。第三,在制定金融政策時要重視培育企業家創業,給他們提供必要的融資支持。另外,要使“十一·五”期間自主創新取得實質性突破,科技成果轉化率大幅度提高,國家就必須加大對企業研發的投入力度,尤其要加大對產業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活動的經費投入,從金融支持等政策和環境上給企業以實質性利好。
4. 民營科技企業是技術創新的生力軍,具有良好的機制和發展潛力,應從金融政策上傾斜支持和扶植民營科技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
5. 在鼓勵風險投資業發展方面,我國目前最迫切的工作是要對風險投資相關領域進行立法,盡快制定和完善保護投資者的法律;其次,大幅降低銀行#65380;保險公司#65380;養老基金以及外資進入風險投資業的壁壘;再次,加速建立活躍的產權交易市場和定位于中小型企業的證券市場,為風險投資建立通暢的推出渠道;另外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我國風險投資業集中度過高。以上問題若得以解決,我國風險投資業將獲得長足發展。
6. 支持自主創新的信貸政策的突破口在于建立有效的貸款擔保體系。應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把目前只存在于少數地方的信貸擔保機構擴大到每個省或每個城市,在地方為主的基礎上,中央財政按一定比例出資具體比例可考慮各地財政的實際情況決定,給予支持。再如,對以中小企業為主要客戶的地方銀行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包括地方財政補充地方性銀行的資本金,人民銀行根據實際需要,對這些銀行提供短期融資等等。
總之,為了提高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以建設創新型國家,我國制定了一系列的支持自主創新的政策,包括金融政策。總體上說,這些政策促進了我國的科技創新發展,自主創新投入大幅度提高,但是,我國國家創新能力絕對值仍較低,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低,科技創新投入產出的效益低下。因此,在制定支持自主創新的金融政策時,一定要注重金融政策的有效性,也就是說,金融政策要激發金融機構和企業的積極性,力爭單位資金投入的創新成果產出較高,即自主創新的投入產出效益較高。鑒此,建議以提高政策支持創新的有效性為基本原則,進一步完善我國現有的支持自主創新的金融政策。
參考文獻:
[1]劉曼紅.風險投資:創新與金融[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2]林漢川.構建我國中小企業融資服務體系分析[Z].中小企業發展論壇會議論文匯編,2002.
[3]成思危.進一步推動風險投資業發展[M].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1999.
[4]尚勇.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建設創新型國家[J].中國軟科學,2005,(7).
[5]夏新平,董浩平.政府干預與風險投資關系探索[J].經濟學動態,2005,(4).
[6]Allen N. Berger and Gregory F. Udell. Small Business CreditAvailability and Relationship Lending: The Importance of BankOrganisational Structure[J].Economic Journal,2000,(2).
[7]Black,B.,Gilson. Venture Capital and The Structure of CapitalMarkets: Banks Versus Stock Markets[J].Journal of FinancialEconomics,1998,47.
[8]Hellmann, Manju Puri. Venture Capital and the Professionalizationof Start-up Firms: Empirical Evidence[J].Journal of Finance, 2002, 57(1).
責任編輯 劉鳳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