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說話”是普通話水平測試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說話”測試,能夠全面反映應試人的真實普通話水平。本文從“說話”的角度分析了普通話水平測試,并提出了提高普通話水平的對策。
關鍵詞:說話; 測試; 普通話
中圖分類號:G642.4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05-0100-03
一、“說話”項的性質和特點
“說話”是普通話水平測試中唯一沒有文字憑借的題型,旨在考察應試人說普通話所能達到的規范程度。話題一般為敘事類,從應試人的實際興趣出發,面向生活實際,如“我的業余生活”#65380;“我的朋友”#65380;“我的愿望”#65380;“我喜歡的動物”#65380;“學習普通話的體會”等。為了最大限度發揮應試人的普通話水平#65380;方便應試人應考,《普通話水平測試實施綱要》預先提供了30則話題,臨考時由應試人自己從抽取的兩個話題中任選一個回答。“說話”是應試人的個性化行為。話題的范圍比較廣,應試人可以自行組織語言材料,從任何一個側面圍繞話題進行敘述,但不能閑聊#65380;背書,更不能跑題。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如何測試語言運用的規范程度以及表達的流利程度一直是語言測試界不斷探索的任務。以往的語言測試,更多地關注了語言知識,削弱甚至忽視了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和表達方式。“說話”項為我們探索口語測試提供了一個契機,事實證明這是一個成功的探索。“說話”是應試人單項說話,要求應試人就某一特定話題發表談話,限時3分鐘。從分值比例上看,在測試的各個題型中,“說話”項所占分值最多,達到40%。從評分方式上看,“說話”屬于典型的主觀性測試。在“說話”項中采用主觀性測試并不等于缺乏真實性,因為在測試應試人的語音純正和清晰#65380;語調準確#65380;語言表達的流暢性等方面,在反映應試人運用普通話的能力和所能達到的規范程度方面,主觀性測試的真實性遠遠高于客觀性測試,信度更為準確#65380;可靠。
二、“說話”項與諸因素的關系
(一) “說話”項與方言背景的關系
應試人來自不同的地區,具有不同的方言背景。普通話的標準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作為語法規范。”漢語方言分為七大方言區,對于北方方言區的應試人來說,正確說普通話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因為這些方言中的語音#65380;文字#65380;詞匯與普通話有較大的共通性,所以他們在“說話”項中常常顯得比較放松。南方方言區方言與普通話的差異極為顯著,因而南方方言區的應試人覺得說好普通話很困難,在“說話”項中常常表現出焦慮#65380;局促#65380;畏懼等情緒,出現心理障礙。語音的不同集中體現了南方方言區方言與普通話的差異。例如,舌尖后音zh在南方方言中不存在,為了發好這個音,南方方言區的應試人需要花費很多精力,從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上去分析,然后不斷地練習。而在大部分北方方言的語音系統中,本來就存在舌尖后音zh,所以這些方言區的應試人幾乎不需要花任何時間就可掌握這個使南方方言區的應試人需要花很多時間才能掌握的zh。與來自北方方言區的應試人相比,南方方言區的應試人由于語音差異不僅影響了他們學習普通話的速度,造成了在測試中出現的焦慮,而且也影響了在“說話”項的考試水平。
南方方言區的應試人在“說話”項中總是“怕自己的普通話說得不好”,認為自己的“口音不好改”。據統計,大約60%的南方方言區的應試人不愿意和北方方言區的應試人一起參加測試。其實,普通話并不等于北方方言,也不等于北京話。大部分人說的普通話都帶有方言色彩,北京人也不例外。南方方言區的應試人只要掌握了自身方言與普通話的對應規律,盡力把每個字都吐清楚,在“說話”項中一樣可以取得好成績。
(二) “說話”項與應試動機的關系
動機是學習者進行學習活動的內部動力,應試人具有不同的應試動機。動機是影響應試人“說話”項的情感因素,多來自外部,誘因是職業需要,如想成為教師#65380;主持人#65380;國家機關公務員#65380;影視話劇演員等。不同的應試動機影響甚至決定了應試人在“說話”項中的成績。國家對一些崗位和專業人員的普通話等級作了明確要求,并已實行持普通話等級證書上崗的制度,不同的崗位和專業人員對普通話等級有不同的要求。由于普通話等級證書與職業聯系在一起,所以對于想成為國家級和省級廣播電臺#65380;電視臺的播音員和節目主持人的應試人來說,動機最為強烈,他們追求規范的普通話,唯恐在“說話”中失分,因為如果在“說話”項中失分過多的話,很有可能就進入不了一級甲等。然而,對于有些崗位的應試人來說,動機相對來說小一些,因為不少地區規定某些崗位只要具備三級甲等證書就算通過。三級甲等是一般水平的普通話,標準比較寬,總失分率在30%之內,所以在“說話”項中只要不出現過多的語言失誤就不會影響證書的獲得。在應試人當中,還有一類人沒有明確的應試動機,只是為了消遣而參加測試,所以在“說話”項中表現得十分放松。
動機是學習需要的體現。不同的職業對語言能力的要求各不相同,體現在應試人身上,就是具有不同的應試動機。應試動機在測試中具有激發和指向作用,動機越強烈,在“說話”項中越容易得到高分,反之亦然。
(三) “說話”項與性格的關系
應試人的性格與“說話”項有直接的關系。個性有外向型和內向型之分。外向型應試人比內向型應試人更適合于“說話”項測試。普通話水平測試“說話”項是單向說話,就選取的話題連續說一段話,限時3分鐘,時間不足,酌情扣分。外向型應試人喜歡說話#65380;會說話,愿意充分表現,對“說話”項有較濃厚的興趣。在“說話”項中,外向型應試人樂觀#65380;自信,思想活躍,即使抽到不熟悉的#65380;準備不充分的話題,也能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不怕出錯,語速較快,3分鐘的時間對他們往往顯得不夠,一般需要測試員提示時間已到,不會出現因時間不夠而扣分的現象。內向型的應試人在“說話”項中不占優勢,更愿意就選取的話題冷靜考慮,不敢在測試員面前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不敢正視測試員,說話時語速較慢。選取到不熟悉的話題時,在說話過程中會出現沉默,覺得3分鐘的時間過長,從而出現因說話時間不夠而扣分的情況,如果缺時1分鐘以上,被扣分數可高達6分。
性格是影響應試人在“說話”項中的個體差異因素之一,與內向型的應試人比較,外向型應試人更擅長口試,更容易在“說話”項中取得高分。
(四) “說話”項與學習普通話時間長短的關系
從小學習普通話的應試人在測試中的自信心遠遠大于進入成年以后學習普通話的應試人的自信心,在“說話”項中容易出現“失誤”,而進入成年以后學習普通話的應試人在“說話”項中出現更多的是“偏誤”。“偏誤”是語言的系統性錯誤,“失誤”則是語言的非系統性錯誤。例如,粵方言區人使用比較句時,采用的句式常常是A+形容詞+過+B,相當于普通話A+比+B+形容詞。學說普通話晚的廣州應試人在“說話”項中遇到比較句時,極易受粵方言的干擾,常用A+形容詞+過+B,說出“火車快過汽車”這樣的句子。這種錯誤呈系統性,是一種“偏誤”。而從小開始學說普通話的廣州人則很注意“A+形容詞+過+B”和“A+比+B+形容詞”的差異,在“說話”項中盡量用“A+比+B+形容詞”代替“A+形容詞+過+B”,盡管有時也會使用“火車快過汽車”這樣的句子,但出現的頻率很低,只是使用中出現的一種“失誤”,而非系統性錯誤。
從“偏誤”到“失誤”是一個“過渡性”的過程,這也是應試人不斷改變錯誤的用法#65380;不斷靠近普通話的過程。“過渡性”的過程越短,應試人的自信心增強得越快。
三、提高普通話水平的對策
(一) 加大普通話輸入
1. 輸入是學習者聽到或讀到的語言。增加普通話的輸入,就是要大量接觸普通話,獲得正確的輸入機會,從而形成良好的語言環境。良好的語言環境對學習者有強大的吸引力。普通話輸入由“聽”和“閱讀”兩部分構成。“聽”是普通話輸入的第一個來源。廣播#65380;電視#65380;電影等媒體提供了經濟#65380;快速的“聽”的輸入渠道。通過這個渠道,能夠吸取地道純正的普通話的語音語調。在“說話”項中,不少應試人語言流暢,用詞準確,但由于方音嚴重,造成系統性語音錯誤,導致失分過多,關鍵在于日常缺乏正確的語音輸入,缺少“聽”的語言環境。因為我們生活在方言區中,在社會上又被當地方言包圍,所以輸入方言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總是輸入方言的話,必然導致普通話發音不準確。媒體的語音是純正的#65380;規范的,通過媒體輸入的普通話的標準語音,能夠不斷打破方言原有的語音結構系統,重新構建標準的普通話的語音認知結構。
2. “閱讀”是語言輸入的另一個來源,方式由報紙#65380;雜志#65380;書籍等媒體的語言構成。閱讀的過程是思維的過程,思維活動只有通過語言才能表現出來。通過閱讀,學習者接觸到體裁多樣#65380;題材豐富的語言材料和多種多樣的表達方式,這樣的練習不但能夠培養出普通話語感,也能夠培養用普通話進行思維。在“說話”項中,一些應試人在運用普通話當中說出不少方言詞語和方言句式,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帶方言色彩的普通話,這些帶方言色彩的普通話實際上反映了用方言思維的方式。比如,南方方言的應試人會說出“周末我常常和朋友一起去吃酒#65380;吃煙#65380;吃茶”這樣的句子,從表面上看,這個句子是成立的,是符合普通話的,如果仔細分析,就知道詞語的搭配方式是受到南方方言影響,是按照南方方言的概念和判斷硬推到普通話中來的,反映了南方方言的思維方式。在南方人的思維方式中,“吃”的對象除了固體之外,還可以是液體#65380;氣體,所以動詞“吃”搭配的對象也可以是表示液體#65380;氣體的名詞。但是,根據這樣的思維方式造出的句子卻不符合普通話的習慣,普通話只能說“吃飯”,其它則要說“喝酒”#65380;“喝茶”#65380;“抽煙”。閱讀是思維和語言相互作用的過程,思維方式上的差異直接影響到語言表達方式,應試人說話中出現的錯誤,往往是由于方言的思維方式的影響,所以,必須加強閱讀,培養用普通話進行思維。能夠造出符合普通話語法的句子和搭配規則的詞語,反映了用普通話進行思維的準確性和靈活性。
3. 良好的語言環境是提高普通話水平的重要條件。在方言氛圍濃厚的地區,更要善于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變不利的環境為有利的環境,提高語言輸入的“質”,增加語言輸入的“量”,擴大語言輸入的范圍,把輸入的語言逐漸地變成自己的語言,從而能夠熟練地運用普通話。
(二) 加強普通話運用
普通話的運用就是指普通話的輸出,輸入普通話的目的就是為了普通話的輸出,也就是為了更好地運用普通話。目前普通話的運用現狀并不令人十分樂觀。據統計,有一半中國人不會說普通話,在一些方言地區,尤其是強勢方言地區,沒有說普通話的意識,而會說方言的人卻具有優越感,成為有身份的象征;在農村,相當一部分中小學教師的普通話水平只達到三級甲等的程度,學生缺乏對普通話的駕馭能力,不能熟練運用普通話,甚至在一些大城市媒體的普通話中也出現港臺化傾向,不時蹦出“哇......耶”等語氣詞。為此,應做好以下兩點:
1. 樹立在正式場合和公共場所運用普通話的意識。國家對普通話使用場合作了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九條規定:“國家機關以普通話和規范漢字為公務用語用字。”第十條規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以普通話和規范漢字為基本的教育教學用語用字”第十二條規定:“廣播電臺#65380;電視臺以普通話為基本的播音用語。”這部法律在其它條款中,對普通話的使用場合也作了具體規定,這里不一一列舉。普通話是法定語言,是國家通用語言,國家推廣普通話已經列入憲法。《憲法》總綱第十九條明確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隨著普通話的推廣普及,普通話的運用范圍必然會越來越廣,使用人數必然會越來越多。普通話水平測試和每年一度的推廣普通話宣傳周作為推廣普通話的基本措施,有助于形成正確使用普通話的輿論導向,對促進普通話運用起了推動作用。為了促進社會交流#65380;經濟發展,為了發展科學文化教育事業,為了迎接中文信息處理技術的挑戰,必須推廣普通話,促進普通話運用,擴大普通話使用范圍。
2. 提高普通話運用能力需要不斷的實踐。呂叔湘先生說“語言的使用是一種技能,一種習慣,只有通過正確的模仿和反復的實踐才能養成。”正確使用普通話是長時間不斷實踐的結果。因為,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去體會#65380;去表達,才能把語言知識轉化為言語技能,加深對普通話的了解,從而最終掌握普通話。指望通過一朝一夕掌握普通話是不可能的。很多人認為說普通話費勁,不愿意花時間實踐,或者學了一半,半途而廢,不能堅持。“說話”項限時三分鐘,且是單項說話。很多應試人在“說話”時發揮不好,認為很難在一定的時間內做到連續性語言產出,原因與其說是因為緊張造成,不如說是平常練習不多,缺乏實踐所致。應試人一般都是成年人,成年人特別看重自己的面子,唯恐發音不準招致別人笑話,對說普通話普遍有畏懼心理,在用普通話講述某個問題時,常常緊張得要命#65380;渾身不自然,往往開頭還是用普通話,隨后又改用方言。其實,提高普通話水平,沒有捷徑可走,最佳途徑就是多運用普通話,要多說#65380;多實踐#65380;多運用,在時間上大量投入,不怕犯錯誤,抓住一切機會練習普通話。只要堅持下去,持之以恒,一定能夠熟練掌握普通話。
(三) 加強方言和普通話的對比研究
方言和普通話的對比是針對性地提高普通話水平的重要基礎。方言和普通話在語音#65380;詞匯和語法等層面都存在著差異,在普通話的學習過程中,方言總是在施加影響,發生遷移作用。遷移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正遷移有助于認識方言和普通話的共性,對普通話的學習起促進作用,而負遷移則對普通話的學習起阻礙作用,影響學習效率。學習普通話的重點,或者說是難點,主要是它與方言不同的地方。這些來自方言的與普通話不同的地方常常起干擾或抑制作用,形成負遷移。由于負遷移的作用,學說普通話的時候,常常覺得很難,容易犯錯誤。負遷移在初學普通話的階段往往表現為語音負遷移。例如,操南方方言的人,在讀普通話的時候,一般都不能正確區分“難”和“藍”#65380;“雷”和“內”#65380;“棱”和“能”#65380;“辣”和“納”,因為在南方方言里,舌尖中鼻音n和邊音l不分,是同一個語音單位,聲母n都被聲母l取代,把該讀n聲母的字都讀為l聲母的字。然而,在普通話語音系統中,n和l是兩套不同的聲母,屬于不同的音位,具有區別意義的功能,不能混淆。受南方方言負遷移的影響,南方人在說普通話的時候,往往把應該讀n聲母的字都用l來代替,從而影響了自身的普通話語音面貌。方言和普通話是兩套不同的語音系統,初學者普通話水平有限,方言的干擾作用很大,極易產生負遷移,這種負遷移表現在語音#65380;詞匯和語法等各個層面。為了提高普通話水平,只有通過不斷的練習,不斷地克服負遷移的作用,排除方言的干擾。
在普通話的學習過程中,當方言與普通話有相同或相似的特征時,能夠誘發學生學習普通話的興趣,對普通話的學習有促進作用,從而產生正遷移。例如,南方方言和普通話都有相同的句型“A+連詞+B+形狀詞”,表達的意思也相同,所以,學習者在學習這一句型時,很容易發生正遷移,對普通話的學習起推動作用。方言與普通話盡管存在差異,但在語音#65380;語義和句法等方面也有不少相同的地方,為了加快普通話的學習步伐,提高學習效率,應該有意識地促進正遷移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普通話培訓測試中心編制.普通話水平測試實施綱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2]劉照雄.普通話水平測試大綱[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3]宋欣橋.試論普通話水平測試[C].2002年首屆全國普通話水平測試學術研討會論文.2002.
責任編輯 宋敬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