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余家菊是近代頗有影響的教育家。他的民族性教育思想內涵主要涉及三個方面:民族性教育對于國家的意義;民族性教育與外來文化的關系;民族性教育與個性發展的關系。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研究余家菊民族性教育思想對于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弘揚民族傳統優秀文化、促進教育自身的現代化等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關鍵詞:全球化; 余家菊; 民族性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03-0153-04
一、 問題的提出
當前,全球化已成為勢不可擋的潮流,但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密切了人類的交往關系,具有一定的社會進步意義。正如1972年出版的《圖說世界歷史》中湯因必所強調的:中西文明的交流與互補,對于人類生存和幸福意義重大。人類全新的生活方式的核心乃是中西文化的根本特性的交流融合。但另一方面,目前全球化的國際關系背景并不是一個真正公平的“共享”過程,它是西方大國的全球化,是以資本主義為主導,以實現全球少數人利益為目的的資本征服整個世界的現象和過程,是對20世紀50、60年代世界范圍內興起的社會主義運動和民族民主運動的反向清算和逆向報復,是對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的進一步侵害和“和平”戕伐,圖謀建立更加不公正、不合理的所謂國際新秩序。處于第三世界的人們對全球化的美好憧憬仍不斷為強權政治的現實和文化的本性與特質所顛覆。從教育方面看,西方國家在教育全球化進程中的支配地位與第三世界國家的不利地位是十分明顯的。教育的全球化與世界經濟的全球一體化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就此而論,教育的全球化直接是資本主義國家開拓海外市場的殖民擴張的一部分,它包含了資本主義國家對第三世界的人力資本的剝奪,從而不斷加劇了智力資源在當今世界上分配的不平等現象。對第三世界國家來說,教育的全球化更多地意味著引進西方發達國家的教育經驗和教育模式,而其本民族的教育傳統和文化傳統在這種歷史進程中卻面臨重重危機。對西方發達國家來說,教育的全球化則是影響后發展國家的教育現代化進程,從而使現在不平等的世界秩序固定化的過程。在某種程度上,這一過程也是幾個世紀以來的西方殖民主義“事業”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延續。總之,教育的全球化意味著西方在世界教育發展進程中從理論到實踐都取得了控制性的強權。
教育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國家的命脈。中華民族的教育自從開始了其全球化進程,就一直處于民族化與西方化兩種思想形成的張力之中。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中華民族的教育如何從容應對全球化的挑戰,如何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承擔起復興中華民族的偉大使命,是我們當代教育發展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古為今用”、“鑒往知來”、“在繼承、借鑒中求創新”一直是我們對待古今文化和發展社會主義新文化、新教育的基本方針。余家菊民族性教育思想對于我們的教育如何應對全球化的挑戰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余家菊(1898-1976),字景陶,又字子淵,湖北黃陂人,是近代頗有影響的教育家。他對中國教育的諸多問題都有獨到的見解,至今仍不乏時代意義。 特別是他的民族性教育思想在全球化到來的今天更煥發出它的生命氣息。盡管他的思想存在著許多不足,但我們仍有待從他的民族性教育思想中獲取養料,為我們當今的教育如何應對全球化的挑戰提供些許有價值的思考。我們認為,任何一種思想學說只要蘊涵文化價值,其恒在意義就會在時代之鏡的折射下發出新的光彩。今天我們挖掘余家菊民族性教育思想內容的現代意義,是當代教育發展的需要。我們珍視這份歷史遺產,不妄自菲薄或盲目崇拜,吸取其智慧,繼承其思想精華,進而作出新的詮釋和發展,這對于我們進行教育改革大有裨益。
二、 余家菊民族性教育思想的主要內涵
1. 民族性教育對于國家的意義。在余家菊看來,所謂民族性教育,簡單說來就是“教育要養成顯著的民族意識”。而民族意識包含有民族的“自覺”和民族的“心意”,“自覺是指民族的自覺意識,心意即民族底感情、信仰、目的而言。”[1]余家菊的民族性教育是國家在生存和發展中借助于民族自覺和意識追求獨立的理念,也是“大中華民族之使命”,因此,余家菊的民族性教育理念是其國家主義教育思想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宗旨與國家主義教育宗旨具有一致性:民族性教育乃是圍繞以國家利益為中心,以弘揚民族精神與民族文化為至上而進行的教育,是把民族觀念同國家利益思想結合在一起,使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興衰結為一體的教育。作為民族性載體的民族與國家表現出驚人的一致性,兩者互為載體,民族為了保衛文化共同體的邊界,需要成為國家,而為了建立統一的文化,國家也需要樹立民族性。因此,具有主權地位的國家建立,是民族性的最高體現,捍衛國家主權也成為民族性的主要目標。作為民族意志而體現的民族性必然本能地與維護國家利益相關,忽略國家含義的民族性概念也是不完整的。1922年,余家菊撰寫了《民族性的教育》一文,旨在“提倡國民的自尊心、國民的團結以及國民性的保持。”后收入《民族主義的教育》一書,在書中指出:“在近代史上之第一種大潮流就是民族主義,如意大利之建國,如德意志之興起,乃至后來之大日耳曼主義,大斯拉夫主義等,都是這種潮流之所表現。教育在這種潮流之下,自然要轉入漩渦而從事于鼓鑄民族底精神信念等。……到現在民族之獨立自決,已成歐、美人士之堅固信條,莫得而摧毀。”[2]在民族發展過程中,民族性替代了血緣的感召力,超越部落、家族的視野,是在相同或相近的文化、歷史、地域、語言共同體內共存的一種思想意識力量,這種思想意識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充實、整合,發展到一定文明階段后,形成民族獨特的性格、氣質和精神。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近代為了抗拒外來文化的威脅,需要有一個維系全民族各階級的教育。余家菊援用美國自由主義者孟祿的演講辭:“民族性是可以用文化造成的,而造成這種文化,就是教育的責任。”概括而言,余家菊認為民族性教育對國家的意義是重大的:(1)民族性與國家性是一致的,均為國民教育的基礎,與維護國家利益密切相關。(2)強調本民族獨特的歷史傳統文化,重視弘揚民族文化,培養本民族成員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精神,以此鞏固和發展本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進而以文化認同為基礎,保持或擴大本民族的生命力,促進民族文化自覺。(3)民族性教育應充分而切實地承擔起“發揚國風”、“鼓鑄國魂”的歷史使命,關鍵是綿續中國文化的根脈,弘揚中國教育的傳統,其是中國文化的骨干,是中國教育的根脈,也是中國民族精神的精髓。
2. 民族性教育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對于人類文化遺產,余家菊既反對盲目排外,固守民族舊有的、落后的、腐朽的東西不放,又反對全盤外國化,照抄照搬外國文化。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國情特點,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傳統,所以不要盲目照搬照抄,但是全人類的發展有些共同的歷史基礎,要求根據本民族的需要批判地吸收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并且在民族性的基礎上廣泛地、創造性地豐富和發展全人類文化成就。余家菊的民族性教育思想里充滿著一種較為理性的民族主義,既反對狹隘的民族主義也否定民族虛無主義。正因為如此,余家菊滿懷深情、充滿自豪而自信地指出:“吾族四千年來,飽經患難。文化亦數瀕危境,屢經震憾。只因富于彈性,且具消化力,卒能融合多種文化而銷納于其固有之中。既保持固有文化之精髓,復擷取他種文化之英華,于綿延之中,具生長之象。每經一度危機,即有一度進步。此其所以成其偉大也。”[3]在余家菊認為,正確認識和處理固有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必須通過民族性教育來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去除自卑心,反對崇洋媚外心,克服自暴自棄心。他痛切地指出:“有甲午一役和庚子一役,國人對于本國武力之信念乃完全打破;有辛亥一役,國人對于本國政治制度之信念乃完全打破;有五四一役,國人對于本國之一切思想學術之信念,皆完全喪失無余。至此,國民自顧其身,乃無復絲毫昂藏之氣、自尊之概。與外人相遇,無一是處。劣等民族之名號,不必要外人以之相加,而自己早已自認了。如此自暴自棄的民族,還有立足于天地之余地嗎?”[4]余家菊堅決反對“全盤西化”,反對“同化于西洋文化”,堅持文化的多樣性共存。他認為,“如果同化的性質和固有的性質絕不相投,或者背道而馳,則同化之結果,只能產生精神上之不安寧,以及社會上之紊亂,而決無成功之希望”。[5]
3. 民族性教育與個性發展的關系。通常認為,余家菊教育思想是國家中心的,排斥個性發展。的確,從教育理論來看,余家菊教育思想對當時流行的平民主義教育、實用主義教育思潮理論上的重自然性輕社會性、重個性輕群性、重學生輕教師等方面進行了批判與糾偏。但這并不能說他的教育思想是絕對排斥個性教育的。國家主義并不等于只承認共同性,決然否認個己性。“國家主義驟然看起來,似乎是和個人主義極其沖突,似乎是忽略了個人的精神,似乎是不甚注重個人的發展。因為就國家主義與個人主義看起來,國家主義是要個人為國家服務,個人主義是求個人的伸張;國家主義重視國民性的共同發展,個人主義則重視個性的發展,......其實國家主義不但與個人的伸張以及個性的發展沒有絲毫的沖突,而且個人主義實在是包含在國家主義之中,國家主義雖然主張一國須有共同的文化,但決不束縛個人的自由,國家主義者并不主張四萬萬人無論什么事,無論在什么地方都要一致,不過只要在某一種情形之下,某一種范圍之內,或者對于某一件事必須完全相同,除此之外,個人有個人的自由,個人愛怎么伸張便怎么伸張,個人能怎么發展便怎么發展,國家主義何嘗忽略個人呢?國家主義何嘗不是注重個人呢?”“試就國語運動來說,我們也只求全中國各省,也可以說,漢滿蒙回藏五族,有一共同的言語,以求感情思想容易相同,并不反對各地方的‘方言’,......。”[6]“我們必須給國民以最大可能的機會,讓他自由運動,自由研究,自由組織,自由表現;同時又當建立一種國民理想”。[7]“‘國家至上’,此血淚教訓,當重寶視之。然而國家對個己并非殘酷的壓迫者,個己對國家亦非機械的工具。二者非并存,亦非同在,二者實為一體。個己生存于國家之中,離國家則個己為虛空;國家誕生于個己之內,離個己則國家為幽靈。視國家為己外之物者非,視國家為己上之物者亦非,質實言之,國家即個己,個己即國家。”[8]“我與國家,同其寬博,同其高峻,同其悠久”。[9]“國家于何發生?發生于個己自性之內。國家對個己之要求,要個己基于本身自性之要求。”“就個體言之,國家生命優于個己生命。個己的身體,受保育于國家;個己的精神,受教化于國家。故謂無國家即無個己。就精神言之,個己于其始也,實為國家之一部;國家保養個己,實即國家自營其生活;個己于其終也,實與國家同其長寬厚,而與國家融為一體,國即己,己即國。”[10]“個性的發展有多方面的可能,中庸學說注重各方面的均衡發展”,“西洋各國,皆歷年短淺,不必過于欣羨而昧于取舍也。”“國家生活之均衡發展,系于個己之各得盡量發展其自性。個己之人格有以崇高性見長者,國家宜聽其發展;個己之人格有以寬博性見長者,國家亦宜聽其發展。國家生活之特征,應如天地之無不覆載,應如日月之無不照臨,以博厚之氣象,為普遍之煦育,實保持國家生機之唯一樞紐。”[11]
顯見,余家菊教育思想并不是純粹的國家唯一而排斥個性發展。他排斥的只是是沒有群性的個性,他強調的是國家性與個性的統一。
三、 余家菊民族性教育思想的現實意義
1. 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性教育的國家安全功能更加突出。余家菊的民族性教育思想是圍繞民族國家這個中心而展開的,也是為了實現民族國家的存續和昌盛而實施的,以傳承民族文化為內容、以培養具有民族認同感的國家公民為主要目標。因此,民族性教育具有國家安全功能。隨著當代對“國家安全”含義的擴展,民族性教育在維護國家安全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國家安全”的含義已經超出了過去國家疆土不受侵犯的范圍,它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安全,同時也包括教育自身在內的安全,包括了人才和知識資源。民族性教育在國家安全系統中處于基礎地位,它通過提供知識和人才保證,促進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疆域等的安全與發展,進而促進國家安全。民族性教育通過傳播一定的社會政治意識形態,對青少年進行世界觀、價值觀、道德品質的教育,使青少年形成適應和維護一定的社會政治制度和政治活動的思想意識和行為方式,完成青少年一代的政治社會化任務;通過選拔和培養人才,促進政治的穩定和社會的安定;通過培養訓練各種合格的勞動力和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各種專門人才,從而促進經濟的增長,為國家的安全與穩定提供穩固的根基;通過傳遞、積累和發展,再生產新的科學技術,創造和開拓新的科學技術領域,促進科技的發展,為國家安全事業提供科技保證;通過民族文化的傳遞和更新,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質,提高本民族的文化水平。當今,一些西方大國憑借自己的強勢地位,利用全球化的大趨勢為自己謀取更多的利益,推行文化帝國主義,試圖以自己的文化同化他國文化,宣揚國家終結論,國家意義已不復存在,這正是他們欲稱霸全球的險惡用心之所在。許多人都清醒地意識到,盡管在全球化時代,但民族國家的命運并未終結,民族國家仍然是民族利益的主要體現者和維護者,是國際關系的主體,是跨國合作的重要推動者。可以說,民族國家不是全球化的犧牲者而是推動者,只是民族國家的安全受到了更大的挑戰。毋庸置疑,在全球化時代,為了維護民族國家的安全,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加強民族性教育。現在許多西方大國,他們打著全球化旗幟,一邊喊著國家終結、文化一體化,一邊在加強自己教育的國家安全功能,提倡普及國家安全教育思想,樹立公民的國家安全意識,加強民族傳統文明與文化的教育。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2. 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性教育的弘揚民族文化的使命更突出。文化是民族自身認同的根本所在。一定意義上,文化就是民族,民族就是它的文化。在特定條件下,民族文化對于一個民族的意義是高于一切的,它是維系民族團結和凝聚的紐帶,是促進民族經濟發展和民族進步的思想保證,也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載體。如果民族文化被“同化”或被消滅,該民族就不可能存在下去。世界上各個國家、民族的區別,首先就在于民族文化的不同。人類文明、社會進步以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民族文化為標志,它們是相互促進的。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一方面所謂的全球文化以鋪天蓋地的氣勢滾滾而來,威脅著民族國家的民族文化的延續與生存,另一方面,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利用與世隔絕、閉關自守的方法來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是再也不可能的了。在這種背景下,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只有保持好自己民族文化的特殊性,才能保持自己在這個世界中的特色,才能得到世界的認同,才能在世界文化教育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同時,也只有發揚民族文化的特殊性,才能使世界文化豐富多彩。因此,以弘揚民族文化為至上的民族性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其使命更加突出。在文化全球化的強勢威逼下,我們要加強民族性教育的意識,提高青少年理解民族文化的自覺意識和自立能力,加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提高對民族文化的鑒賞能力,從民族文化的內容到它發展的歷史,從民族文化的表達到文化形式的審美演進,都可以形成生生不息的動態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民族精神的培育,才能進行更有價值的民族文化創造。
3. 民族性教育是全球化時代教育自身發展的需要。在全球化時代,教育目的更加開放,是促進個體群性發展與個性發展的有機統一,是培養國家公民與全球公民的有機統一,即不僅要塑造胸懷祖國、認同本民族文化、具有民族精神的“民族國家公民”,而且要為培養胸懷全球、尊重異族文化、具有國際主義精神的“全球公民”即培養類主體打基礎。世界是多元的,是由不同民族文化、宗教、歷史、種族和社會制度構成的,只有相互理解和尊重才符合和適應全球化時代的要求。擯棄民族中心主義和文化霸權,樹立全球觀念和國家意識既是一個民族必要的文化心態,也是每個公民基本的文化素質。在世界日趨一體化的今天,人類從未象現在這樣迫切地需要傳播與溝通,未來的社會更需要具有人類意識與能力的世界性人才。人類意識的核心就是對于人類共同利益的關心和對人類賴以存續的和諧人類環境的渴求與關心,它與霸權主義、民族沙文主義、狹隘的地方主義、帝國主義等是水火不容的。通過開放的民族性教育,可以讓年輕一代克服狹隘的民族主義和狹隘的愛國主義,保持開放的民族主義,增強人類意識,讓他們感知、理解和鑒賞人類價值觀和利益共同性和差異性,讓他們既能從自己民族文化的觀點關照其他民族的文化,也能從其他民族的文化的觀點透視本民族的文化,從而發現到底哪些是整個人類的共同性,哪些是由于不同的地域造成的民族文化的特殊性,進而形成健康的文化心態,從而走向自覺的類主體。我國教育雖然在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也不能否認它存在著許多問題,特別是受唯科學主義的影響,人文教育沒有得到很好地發展,民族文化教育內容與過程功利化的事例俯拾皆是——過分重視文史哲藝的科學性、知識性,人文教育的情感、體驗、陶冶與熏陶價值受到忽視。祖國歷史與文化的富與美只是被簡單地分解成考生筆下的問答題,缺少智慧的啟迪、心靈的潤澤、精神的熏陶和人性的升華,對青少年缺乏吸引力、感染力和說服力。這種功利化的教育追求確實培養了一些沒有精神、沒有個性、缺乏情感的“機器人”和“空心人”,以功利為最高追求的一些受教育者缺乏崇高的信仰、價值觀念空虛,給社會帶來了很多負面效應。可以說,不重視民族性教育是這些問題產生的主要癥結所在,教育應該在一定程度上對這些問題負主要責任。當代民族國家的教育發展融合了全球化與民族化兩種潮流,兩者如同一個硬幣的兩面,相互依存、相互斗爭、相互促進。其表現為:既是科學教育的繁榮又是人文教育的昌盛;既有適應全球開放社會的趨同性、國際化的趨向,又有表現其文化傳統和民族特色的特殊性和民族化;既有以援助和合作為目的的國際教育交流,也有以贏利為目的的國際教育貿易;既有培養胸懷全球、尊重異族文化的“全球公民”的宏偉設想,也有塑造胸懷祖國、認同本民族文化的“民族國家公民”的現實考慮。總之,在全球化時代,重視與創新民族性教育是我們教育發展的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1][2]余家菊.民族主義的教育[A].余家菊景陶先生教育論文集(上)[C].臺灣:慧炬出版社,1997.
[3]余家菊.中國教育史要[M].上海:上海中華書局,1934.
[4][5]余家菊.民族主義的教育[A].余家菊,李璜.國家主義的教育[C].上海:上海中華書局,1923.
[6][7][8][9][10][11]余家菊.國家主義教育學[M].上海:上海中華書局,1925.
責任編輯 李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