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有限語言手段的無限運用導致了歧義的產生。歧義按交際效應可分為蓄意歧義和無意歧義。蓄意歧義是對話中的任意一方巧妙地利用某些語言現象,對語句所傳達信息的刻意曲解,以達到其主觀上特定的交際目的的一種積極的話語方式。這種話語方式可以締造出人意料的含蓄美、音韻美、形象美、模糊美以及諧趣美。
關鍵詞:蓄意歧義; 無意歧義; 美學效應
中圖分類號:I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7)03-0134-04
一、 歧義的定義與分類
語言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任何語言在使用過程中都不可避免地有歧義現象產生,英語也不例外。Herndon認為歧義是具有相似表層結構的句子在深層結構上的差別。[1] Kemspson爭辯說:“如果一個句子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都正確,它就是歧義的?!?sup>[2]語言學家Leech從句法和語義的關系出發闡述了歧義現象,他認為:“歧義是句法和意義之間存在的一與多的關系”,“可以把歧義的句子說成是表示一個以上命題的句子”。[3]Cann的定義則來得更直截了當,“一個句子只要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含義,它就是歧義句?!?sup>[4] 我國學者邱述德也指出:當一個詞表示諸多意義,一個結構形式體現多種結構層次關系,一個言語表現不同意圖或含義時,便容易產生歧義。對有限語言手段的無限運用是歧義產生的根本機制。[5] Kess和Hoppe在其專著《Ambiguity in Psycholinguistics》一書中甚至提出了“語言無處不歧義”的理論。[6]我們認為雖然不必極端地理解歧義的普遍性,但其在語言中的客觀存在是不容忽視的。
對于歧義的分類,有多種見解。有人將它分為一是客觀型歧義(objective ambiguity)。指說話人或文章作者主觀上并無雙關之意,只是由于詞的本身具有多種解釋的特點, 客觀上造成了“雙關”語意,可稱之為假性雙關(pseudo-pun)或“巧合雙關”(coincidental pun);二是主觀型歧義(subjective ambiguity)。指說話人主觀有意而為之,言此及彼所造成的歧義,這類歧義詞等同于雙關詞(pun)。
從交際效應的角度出發,根據說話者的意圖和目的,歧義可分為蓄意歧義(intentional ambiguity)和無意歧義(unintentional ambiguity)。前者指說話者主動積極地運用英語語言中的字、詞、句結構和發音的矛盾沖突,達到一語雙關或聲東擊西的交際效果和目的;而后者是說話者英語語言中掌握的語言項目或語篇的矛盾和缺陷的無意流露。在語言交際中會導致語病,引起聽者或讀者的誤解。
二、 蓄意歧義的再分類
一般來說,蓄意歧義又可細分為語音蓄意性歧義、詞匯蓄意性歧義和句法蓄意性歧義。
1. 語音蓄意性歧義。每一種語言,都存在著大量的同音異義詞(homonym),即同音異形異義詞(homophone)以及同音同形異義詞(homograph),這些詞在口語交際中很容易引起不同的理解。此外,說話人對語調、重音和停頓的蓄意把握,也會使句子產生截然不同的內涵。
例1:Make your every hello a real good-buy. 讓你的每一聲“哈羅”都物有所值。
這是一則電話機銷售廣告。打電話通常以“hello”問好開頭,又以“good-bye”告別結尾?!癎ood-bye”(再見)與“good-buy”(物有所值)的同音引起了歧義,更賦予這則廣告的潛在顧客以獨特的誘惑力。
例2:When a woman complained to her butcher that his sausages tasted like meat at one end but like bread at the other, he replied: “Madam, in times like these no butcher can make both ends meat.”
Meat和meet為一對同音異形異義詞,常用習語“make both ends meet”表示“收支相抵”。肉店老板的回答非常巧妙,一語雙關。為了替自己偷工減料,以面包屑充肉來做香腸的行為做辯解,他強辯說“眼下沒有一個肉店能夠做到兩頭都是肉”,實際上他是在抱怨“眼下肉店無法做到收支相抵”,策略性地回答了顧客的質問。
例3:WEAR-EVER introduces a new concept in glass ovenware: Clean ability.
WEAR-EVER給玻璃烹調鍋帶來了全新的理念:清潔能力。
WEAR-EVER連讀起來和wherever讀音一樣,生產商通過這則廣告實現了一舉三得之功效:一方面推介其產品名稱(Wear-ever),一方面介紹產品經久耐用(wear forever),另一方面說明其受歡迎程度——隨處可見(wherever)。廣告語的言簡意賅,回味悠長的魅力在這里一展無余。
例4: “Why can you never expect a fisherman to be generous?” 為什么你永遠不能指望漁夫慷慨大方?
“Because his business makes him sell fish” 因為他干的那行要他賣魚。
Sell fish在詞尾,讀降調,其聲音效果與selfish相同, 從而巧妙的回答了漁夫自私自利的原因,讓人捧腹不已。
2. 詞匯蓄意性歧義。詞匯都有其指稱意義,它在語言交際中起著傳遞信息的重要作用。英語中一詞多義現象十分普遍,有時一個單詞的多個意思在句中都能講得通,使得同一個句子產生多種理解。在交際中,說話人或聽話人有時會故意利用英語詞匯的多義性引發歧義,以達到一語雙關的特殊交際效果。
例5: Lawyer: I can't bear a fool.
Farmer: Your mother could.
律師對農夫說:我受不了(你這)傻瓜。農夫故意曲解了他話中bear(忍受)的含義,將它解釋為“孕育,生(兒女)”,回答說“你母親能孕育出你這傻瓜!”這也是對傲慢無禮的無知律師的最好回擊。
例6:Dentist to talkative patient: “Open your mouth and shut up.” 牙醫對喋喋不休的患者說:“張開嘴巴,然后閉嘴?!?/p>
在這個例子中,從字面上看“open your mouth”和“shut up”只是牙醫給患者看病時的常用語;其實,牙醫巧妙地使用了慣用語“shut up”表達了他對太多話的患者的不滿,也間接地傳達了他希望患者馬上閉嘴的強烈愿望。幽默中見諷刺,讓人忍俊不禁。
例7:Marriage is not a word. It is a sentence, a life sentence.
“Sentence”有兩大含義:“句子”;“宣判、判決”。通過詞匯蓄意性歧義,這句話表達了說話人對婚姻的看法“婚姻是一種判決,被判無期徒刑?!?/p>
3. 句法蓄意性歧義。不同的句法關系可以產生蓄意性歧義的效果,即同一句子的結構可以作不同的句法分析或同一個句中由于存在著不同的內在句法關系而可以做出不同的解釋,從而形成蓄意性歧義。可以說,句法蓄意性歧義是聽話者有意地利用不同的結構關系所產生的語用效果而引起的。
例8: A: My wife doesn't appreciate me. Does yours?
B: I wouldn't know. I've never heard her mention your name.
這里A的本意是很清楚的,“我的妻子不賞識我。你的呢(即你的妻子賞識你嗎)?”但B卻利用了省略句“Does yours”的同形雙義。因為Does yours在上下文中既可以理解為“Does your wife appreciate you?”,也可以理解為“Does your wife appreciate me? ”B故意取其后者,回答說:“不知道。我從未聽她提過你的大名。”
例9:Wife: “Our neighbor Mr. White always kisses his wife when he goes out. Could you do that like him?”
Husband: “Of course, but I'm not familiar with her yet!”
妻子說“Could you do that like him?”意為“你能象他那樣(與我)吻別嗎?”,丈夫卻利用了句法蓄意性歧義,把它理解為“……你能象他那樣吻他(鄰居)的妻子嗎?”,開玩笑說“當然,但我和她還不熟呢!”
有時幾種蓄意歧義表達法會同時出現。
例10:Seven days without water makes one weak. 七天不喝水使人虛弱。(不折不扣的七天就是一周)
這則幽默以weak與week諧音為主,兼有語義和語法幾個層面構成的歧義?!皐ithout water”作為普通短語意思是“無水、不喝水”;作為習語意思是“不摻假、不折不扣”?!皁ne”作為代詞,泛指任何人;作為數詞指“一”。由于語音、語法以及語義上的歧義使這句話有了兩種解釋。
上述蓄意性歧義例子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交際的一方在充分理解對方話語意圖的前提下,利用英語詞語之間的諧音關系、詞匯的多義性或句法結構的矛盾性等,對語句所傳達信息的刻意曲解,故入歧途,以達到其主觀上特定的交際目的。這種積極的話語方式無疑會產生積極的美學效應。
三、 蓄意歧義的美學效應
語言學探討的歧義是指話語自身可能出現的多種解釋。從嚴格語義學角度看,任何句子都可能有歧義,但本文關心的只是具有審美價值的歧義,而不是作為語言必然性質的歧義。在語言實踐中,由于歧義具有意義不確定性和多義性特點,人們不但不設法避免歧義,反而將歧義作為一種獨特的文體手段,廣泛地運用于文學作品、廣告、幽默、笑話、人生箴言等不同語言場合,或表達復雜的思想,實現語言意義的增值,突出語言的表現力;或創造一種懸而未定的意象,喚起人們豐富的想象;或表達某種特殊的語用效果或語用目的,充分展示出歧義在語言使用中的含蓄美、音韻美、形象美、模糊美以及諧趣美。
1. 含蓄美。傳統美學十分注重語言的含蓄美,宋代姜夔《白石道人詩說》認為“語貴含蓄……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也”。含蓄美是言語交際的極致,是言語表達藝術圓潤的重要表現。眾所周知,交際中的言語有兩個層面的語義:語表意義和語里意義。通過歧義手段,表達者可以有意制造語表和語里意義的離異、對立,這些離異和對立會產生大量的潛在信息。接受者不能直接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學會聽懂話中話,并通過聯想、透過表層去捕捉其背后的蘊意。從美學角度來看,潛在信息蘊含越豐富,美學信息越大,[7]這就是含蓄美的基礎。
例11: Lawyers To Offer Poor Free Advice.
這是一則新聞標題,作者有意使用不確定因素產生歧義。該標題根據不同的停頓有兩種理解:Lawyers To Offer Poor / Free Advice,意為“律師為窮人提供免費咨詢”;Lawyers To Offer / Poor Free Advice,意為“律師咨詢免費卻蹩腳”。作者有意利用句法蓄意性歧義手段將兩種意義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起到了一語雙關的效果。
例12: Spoil yourself and not your figure. 盡情享受,無懼體型。
這是Weigh-watcher(體重守護者)冰淇淋公司推出的一則廣告,它專門為那些想減肥的人生產冰淇淋。這里“spoil”是一個歧義詞,“spoil oneself”意為“盡情享受”,而 “spoil one’s figure”意為“損壞人的體形”。這則廣告中的歧義性語句含蓄地表達了制造商對消費者的鄭重承諾:Weigh-watcher冰淇淋能讓你大飽口福卻又不會有損于你的身材。這恰好迎合了那些節食者的心理需求,讓她們愉快地接受這種產品。語句含蓄簡練,節奏流暢自然,涵義雋永豐富,激發了廣大消費者本能的想象,增加他們對商品的了解和信任度,產生認同感和消費欲望。
2. 音韻美。運用同音異義或頭韻等語音手段可以構成一種音位歧義。含有這種歧義的句子、段落、篇章不僅朗讀起來瑯瑯上口,鏗鏘有力,而且可以渲染主題,發揮出一種特殊的美學功能——音韻美功能。
例13:Wing your way with wings waiting for you.(韓亞航空公司廣告)
此廣告一連用了四個W,使語流徐緩悠長。它不僅具有音樂美,而且此起彼伏,讓人遐想聯翩,仿佛置身云海,舒適愜意。盡管它所提供的表象只有模糊的直覺價值,然而由此造成的不確定性促使我們根據自己以往的審美經驗和當前的審美情趣去再創造,從而感受創造性審美的愉悅?!癢ing”讀起來和“win”類似,讓人產生“韓亞航空公司的服務讓你走上成功之路的”感受。此外,“wings”既可以指“飛機(機翼)”又傳達出“給你插上雙翼”的意味,由此產生的豐富聯想余韻裊裊不絕。
例14: 7 days without 7-up make one weak.
這是暢銷全美的飲料“7-up”(七喜)之廣告詞。7 days對應7-up;句中“weak”與“week”為同音異形異義關系。而“one”既可作不定代詞解,表示“任何人”,又是數詞表示“一(周)”。該廣告語給消費者傳遞了這樣的信息:一天不喝“七喜”,身體就會變虛;每天一瓶“七喜”,才會充滿生機。讀來妙趣橫生,讓人回味,它將信息價值,注意價值和推銷價值有機地結合成一體,充分體現了蓄意歧義在廣告用語中的修飾效果。
例15:Sagging Spirits in Scotland. (Newsweek, 1983)
蘇格蘭酒價下跌/蘇格蘭造酒業情緒低落。
這是《新聞周刊》1983年關于蘇格蘭造酒業蕭條、酒廠紛紛倒閉一則消息的標題?!癝pirits”一詞即作“烈性酒”解,又作“情緒”解;“sagging”也有兩義:a.跌價;b.(情緒)低落。報紙標題和報道一般要求語意單純,表述準確,邏輯性強。該標題作者巧妙地利用了這兩個詞的多義性,不僅報導了酒價下跌、生產蕭條,而且描繪了那個行業的人員情緒沮喪的現狀。三個/s/頭韻的并列使用賦予了它音韻美。
3. 形象美。我國著名美學家土朝聞指出:“在科學理論著作中,作為外部形成的語言,它所體現的是概念,判斷等,而在藝術中,例如文學作品中的語言,其所體現的則是形象”(美學概論:218)。由此可見,語言的形象美在言語表達中是不可缺少的。在言語交際中巧妙地運用各種蓄意歧義手段,能給人以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如歷其事之感。在似與不似間給人真實完美的形象,讓讀者獲得形象美的美感享受。
例16:Ask for me tomorrow and you shall find me a grave man.
《羅密歐與朱麗葉》中Mercutio在受了致命傷后,臨死前說了這句令人聞之淚下的俏皮話:如果你明天要找我,就到墳墓里來吧?!癎rave”是個多義詞,用作名詞時表示“墳墓”;用作形容詞時,表示“莊重的”。所以,本句也可理解為:要是明天來找我,你會見到一個莊重嚴肅的人。同形異義詞“grave”的兩種詞義構成歧義,Mercutio詼諧幽默的性格和勇敢直面死亡的氣概在短短一句話中盡顯無遺??梢哉f,蓄意歧義對于Mercutio形象的刻畫功不可沒。
下面是19世紀詩人奧雅的一首詩:
例17: O dreamy eyes, They tell sweet lies of paradise;And in those eyes the love light lies. And lies一and lies一and lies!
迷朦的眼睛里,
流淌著天堂般美麗的謊言;
在閃耀著愛火的眼里,
不斷地欺騙,欺騙,欺騙!
這首詩中,詩人運用lies這個同形異義式的歧義,先用它表示“撒謊”;接著用lies指“存在、處于”;然后又轉義成“欺騙”并重復數遍,使讀者在視覺、聽覺和感覺上產生審美的共鳴。
4. 模糊美。模糊思維具有高度的整合性。思維主體通過直覺、靈感、頓悟、回憶、想象、聯想等多種跳躍性的思維方式對經驗、信息、原型等思維素材進行模糊整合,構成模糊表達,創造出超越時空和個體界限的意蘊豐富、具有持久生命力的美。模糊化有多種類型:有模糊時空限度,有模糊對象特指性,有模糊現實與夢境,有模糊客觀事物外在區別而求傳神寫意,還有模糊已知和未知、可知和不可知等等。
例18: The unique spirit of Canada.(獨特的加拿大威士忌酒/獨特的加拿大精神。)
該廣告中的“spirit”的詞面意義指別具風味的加拿大酒,詞里意義則隱含了加拿大獨特的國民精神??梢娺@酒不僅美味,而且體現了加拿大人民的精神和盛情。這種模糊概念能喚起受眾的審美情趣,讓其沉浸在美妙的意境中,最終做出購買的行為。
新聞題目中的歧義用法也很多,如:
例19:Wright and Wrong
By David Ekserdjian
作者在這篇文章中抨擊了對手懷特的論點?!癢right”和“right”的同音異義現象的運用使得這個標題模糊了對象特指性。它既可以理解成:“誰錯誰對”,也可以是“懷特大錯”,兩意交叉出現顯得格外生動。模糊語言的恰當使用能給受眾提供廣闊的想象余地,誘發人們的想象思維以及對文章內容的聯想,激起他們的閱讀欲望。標題中的核心詞“Wright”以及“wrong”,無論是拼寫,還是頭韻的使用,都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5. 諧趣美。蓄意歧義的諧趣美在腦筋急轉彎中表現得最淋漓盡致。
例20:Who is closer to you, your father or your mother? --Mother.
例21:——Why is an empty purse always the same? (為何空錢包總是一成不變?)
——Because there is never any change in it. (因為里面毫無變化/ 因為里面沒零錢。)
例20中Smart riddle的答案為什么是“媽媽離你更近”呢,究其原因還在于“father is farther”?!癋ather”與“farther”的同音異義關系成了解答的關鍵。例21則利用了“change”的多義性(變化;零錢),給出了一個詼諧幽默的答復。類似的蓄意歧義引發的幽默,笑話,腦筋急轉彎還很多,它們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別樣的色彩,讓我們體會到一種諧趣美。
四、 結語
Deemster曾提出:“交際并不總是要求準確明了的……?!?sup>[8]歧義是由語言結構和語言意義之間的矛盾而生。作為一種獨特的語言現象,對歧義加以研究,有著廣泛而切實的意義。無意歧義會造成交際活動的障礙,應盡力避免、消解和排除;而蓄意歧義的巧妙使用,又可以達到特殊的交際效果,帶來意想不到的美學效應。
參考文獻:
[1]J. H. A Survey of Modem Grammar[M].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76.
[2]Kempson, R. Semantic Theory [M].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977.
[3]Leech, G. Semantics [M]. Harmandworth: Penguin,1981.
[4]Cann, R. Formal Semantic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1993.
[5] 邱述德.英語歧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6]Joseph F. Kess Ronald A. Hoppe. Ambiguity In Psycholinguistics[M].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72:12.
[7]王德春.信息學與修辭[A].中國修辭學會.修辭學論文集(2)[C].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8]Deemster, K. Towards a Logic of Ambiguous Expressions’ citedin Deemster, K and Peters, S (editors) Semantic Ambiguity andUnder- specification[M]. Standford: Herndon, CSLI Publications,1996.
[9]K and Peters, S (editors) Semantic Ambiguity and Underspecifzc-ation[M].CSLI Publications.
[10]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11]何自然.語用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責任編輯 仝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