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魁奈提出“純產品”學說以來,經濟學家對剩余認識的分歧一直難以彌合,這是由他們對剩余研究的目的決定的,但萬變不離其宗的是,研究剩余的來源或源泉都是為了給剩余的歸屬即剩余的占有找到更“合理”的出路,與剩余的真正來源無關。由他們所戴的理論有色眼鏡所決定,經濟學家把剩余的來源分為勞動說、創新說、不確定性說和監督說。勞動中體現的是社會公平正義,創新中注重的是激勵,不確定性中強調了企業家的責任,監督說意在減少偷懶。只要我們不懷任何偏見,這些不同的學說就會為解決目前的經濟發展與收入分配矛盾提供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剩余來源;認識分歧;現實應用
中圖分類號:F0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848-2007(03)-0114-05
一、對剩余認識分歧的簡要回顧
在經濟史上,較早發現剩余的是魁奈。1758年,魁奈發表《經濟表》,提出了“純產品”學說。他認為,農業生產出來的產品,除了補償生產過程中消耗的生產資料,如種子、農業工人的生活資料和農業資本家的生活資料外,還有剩余的產品,這就是“純產品”也是增加的財富。魁奈把社會分成三個階級:一是生產階級,包括租地農場主和農業工人,他們生產“純產品”;二是土地所有者階級,包括地主、國王和官吏、教會等,他們通過收取地租和租稅從生產階級那是獲得“純產品”;三是不生產階級,包括工商業資本家和工人,他們不生產“純產品”。
李嘉圖在《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提出了自己的分配理論。他認為,土地產品要在土地所有者、耕種者所需的資本的所有者及進行耕種工作的勞動者這三個階級之間進行分配。地租是為使用土地的原有和不可摧毀的生產力而付給地主的那一部分土地產品;勞動的自然價格(工資)取決于勞動者維持其自身與其家庭所需要的食物、必需品_和享用品的價格;資本利潤則是全部商品價值中扣除勞動工資的剩余部分,即資本利潤是勞動的剩余價值。但是,對剩余的較為系統和專門研究是馬克思以來的經濟學家。
(一)馬克思的勞動說。馬克思在繼承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創立了剩余價值理論,這一理論對剩余的來源作了更為清晰的說明。馬克思認為剩余來源于工人的剩余勞動。剩余價值不是在市場上而是在企業這個特殊的裝置中生產出來的。從現象上看,“勞動力的買和賣是在流通領域或商品交換的界限以內進行的,在這個領域的確是天賦人權的真正樂園。那里占統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權和邊沁。自由!因為商品例如勞動力的買者和賣者,只取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他們是作為自己的、在法律上平等的人締結契約的。契約是他們的意志借以得到共同的法律表現的最后結果。平等!因為他們彼此只是作為商品所有者發生關系,同等價物交換等價物。所有權!因為他們都支配自己的東西。邊泌!因為雙方都只顧自己,使他們聯在一起并發生關系的唯一力量,是他們的利益心,是他們的特殊利益,是他們的私人利益。”
但是,平等關系只是體現在市場上的交易,“一離開這個簡單的流通領域或商品交換領域,原來的貨幣所有者成了資本家,昂首前行;勞動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隨于后,一個滿面笑容,雄心勃勃,一個戰戰兢兢,畏縮不前,象在市場上出賣了自己的皮一樣,只有一個前途——讓人家來鞣”。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考察,發現剩余價值是由工人在企業中用剩余時間創造出來的。企業生產過程是G—W—G,其中,G=G+AG,即等于原預付貨幣額加上一個增加額。我把這個增加額或超過原價值的余額叫做剩余價值。
在馬克思的分析中,有時是資本家、企業家、管理者三位一體,有時企業家也有了一定的位置,但其重要性不如奈特和熊彼特突出。在馬克思看來,企業家和管理者從屬于資本。一旦從屬于資本的勞動成為協作勞動,這種管理、監督和調節的職能就成為資本的職能。這種管理的職能作為資本的特殊職能取得了特殊性質。資本家的管理不僅是由一種社會勞動過程的性質產生并屬于社會勞動過程的特殊職能,它同時也是剝削社會勞動過程的特殊職能,所以,資本主義管理就其形式來說是專制的。資本家之所以是資本家,并不是因為他是工業的領導人,相反,他所以成為工業的司令官,因為他是資本家。可見,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表現的是雇用工人與資本的對立,消除對立的方式是剝奪剝奪者,實現生產資料的全社會占有。
(二)熊彼特的創新說。所謂創新就是建立一種生產函數,也就是說,把一種從來沒有過的關于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在熊彼特看來,作為資本主義“靈魂”的企業家的職能就是實現創新,引進新組合。熊彼特所說的創新、新組合或經濟發展包括以下五種情況:(1)采用一種新的產品一也就是消費者還不熟悉的新產品一或一種新產品的一種新的特性。(2)采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也就是在有關的制造部門中尚未通過經驗驗定的方法,這種新的方法不需要建立在科學上新的發現的基礎之上;并且,也可以存在于商業上處理一種新產品的新的方法之中。(3)開辟一個新的市場,也就是有關國家的制造部門以前不曾進入的市場,不管這個市場以前是否存在過。(4)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種新的供應來源,也不問這種來源是已經存在的,還是第一次創造出來的。(5)實現任何一種工業的新的組織,比如造成一種壟斷地位,或打破一種壟斷地位。我們把新組合的實現稱為“企業”;把職能是實現新組合的人稱為“企業家”。按照這樣的概念,它并不包括各個廠商的所有的頭目或經理們或工業家們,他們只是經營已經建立起來的企業,而只是包括那些履行那種職能的人們。
把企業家與資本家分開是熊彼特的一大貢獻。在一個原始游牧民族的首領的一般地位中,很難把企業要素同其他要素分開。由于同樣的理由,小穆勒時代以前的大多數經濟學家未能把資本家和企業家分開,因為一百年以前的制造商是一身二任的。早期的企業家,不僅照例也是資本家,他還常常是一在小企業,他今天仍然是——他自己的技術專家。
企業家利潤是一種超過成本的剩余,從企業家的角度看,它是一個企業的收入與支出之間的差額。所謂“支出”,是指企業家在生產中的直接和間接支付。對此,還必須加上企業家花費的勞動所應得的適當工資;加上企業家自己擁有的土地的租金;最后,還要加上風險的額外酬金。他們(企業家)并未積累任何種類的商品,他們并未首創任何獨特的生產手段,而是與眾不同地,更適當地,更有利地運用了現存的生產手段。他們實現了“新的組合”。他們就是企業家。他們的利潤,即我們所談到的剩余,對此沒有相應承擔什么義務,就是企業家利潤。這樣,熊彼特構建了一個少數人分享剩余的理論。
(三)奈特的不確定性說。奈特在《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一書中把剩余歸于不確定性。生產者承擔起預測消費者欲望的責任,預測的工作以及同時產生的大部分對生產的技術指導和管制,進一步集中到很少一部分生產者手中,這樣,我們發現了一種新的經濟職能——企業家。企業的本質就是對經濟生活進行有效管理的職能的專業化,人們所忽視的是這樣兩個不可分割的因素:責任和管理。在企業制度下,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即經理人階層在管理著經濟活動。在嚴格意義上,這個經理人階層才是生產者,而眾多的其他人等只是為他們提供生產服務,即把他們的人和財產交由這個階層支配,企業家則保證給這些提供生產服務的人一個固定的酬勞。
生產一分配制度是在預期的基礎上,通過雙方的出價和還價而產生的。勞動者索要他認為企業家能夠付給他的報酬,在任何情況下,他都不會接受少于他能從其他企業家那里得到的報酬。同樣,企業家給任何勞動者開出的價格,都是他認為為了獲取勞動者的服務而必須給出的價格。企業家的收入是一種剩余。這就是說,在某種意義上,企業家的收入根本不是由誰“決定的”,它是其他人的收入“被確定”了之后所“剩下的部分”。這種剩余就是利潤;利潤是從產品銷售所實現的價值中,扣除掉生產中被估計的所有要素的價值之后的余額。導致利潤的惟一“風險”,是一種產生于履行終極責任的絕無僅有的不確定性,即一種本質上不能進行保險、不能資本化、也無法付給工資的不確定性。利潤是從事物內存的、絕對的不可預見性產生的,即利潤產生于一種絕對蠻橫的事實,即人類活動的結果無法預期,甚至對這些結果進行概率計算也是不可能的、甚至毫無意義的。奈特認為,如果稍微放松一下這種完全競爭的極端假設,就能得到存在利潤的解釋。消除了完全信息的假設,“不確定”因素就成為經濟活動的一部分。正是因為有了這種不確定性才產生了利潤。運用概率微積分可以表示現實世界的特征,據此我們可以在某種確信程度上推論未來會是什么樣。預測未來事件的確信程度是衡量過去事件再次發生的可能性的方法,如果能夠完全準確地做到這一點,就不存在不確定性。只要當我們不能準確確定某一事件發生的相對性時,不確定性才存在。將這個概念與“風險”對照起來看,后者只有在我們能對其發生的可能性確定一個概率時才存在。因而風險是可以測量的不確定性,可以用保險來抵消之。風險與不確定性的現實區別就是,對前者而言,一組事件的結果分布是已知的(無論是通過計算、統計或是過去的經驗),而在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就不是這樣,原因在于根本就不能確定一組事件,因為要應付的情況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利潤就是因為承擔不確定性而得到的回報一無論是正是負。在這種體制下,自信和冒險家承擔風險或保證動搖者和膽小鬼獲得一定收入,以此作為對實際結果進行分配的交換。就我們所知的人類本性來說,要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行為的明確后果作出擔保,但又不賦予前者權力去指揮后者的工作,是行不通的,或非常不合理的。另一方面,如果沒有這一擔保,后者也不會聽從前者的指揮。
(四)阿爾奇安和德姆塞茨的監督說。在新制度經濟學中,對剩余索取權的安排的開創性研究是阿爾奇安和德姆塞茨。雖然新制度經濟學創始人科斯在《企業的性質》中隱約提到企業家的契約作用,但其重心在于節約交易費用。既沒有殘余權利者的地位,也沒有雇員與分合約者的地位的區別。但是,在阿爾奇安和德姆塞茨的解釋中,對隊生產、隊組織計量產出的困難,以及偷懶問題的考慮都是很重要的。新制度經濟學拋開經濟史上剩余來源的爭議,把誰來獲取剩余作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來研究。“隊生產是投入的一種聯合與聯合使用,它產出了一個比投入的分別使用所得的產出總和更大的產出”。在生產中,參與合作的成員的邊際產品并不是可以如此直接地(即廉價地)觀察得到的。一個隊向市場提供的產品是整個隊的,而不是每個隊員的邊際產品,對隊員邊際產品的計量與確定的成本產生了新的組織方式。把握每一投入的生產率的線索是觀察單個投入的行為:當一個人將貨物搬到卡車上時,他轉向裝運下一件貨物的速度有多快,他吸了幾口煙,被舉起的貨物有多大程度傾斜于他那邊?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報酬的支付是隨機的,也不考慮生產者的努力,這種組織就沒有提供生產努力的激勵;如果報酬與生產負相關,這種組織就是具有破壞性的。減低偷懶的一種方法是,由某人專門作為監督者來檢查隊員的投入績效。但是,由誰來監督監督者呢?如果監督者是“剩余索取者”就可能對監督者產生激勵。“監督”一詞意指除它所包含的紀律以外的一些活動,包括對產出績效的衡量,按比例地分配報酬,以及作為監察與估計投入的邊際生產率的方式來觀察投入者的投入行為,并給出應該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分派與指令。那么,剩余從何而來呢?監督作為一種信息費用,“這種費用就相當于對勞動報酬征一種稅”。可見,阿爾奇安和德姆塞茨對剩余的來源與馬克思是一致的,即勞動創造的。與馬克思不同的是,他們認為,在企業中,對剩余(或殘余)的分享只能是少數人,而不是普遍地分享。“對殘余的普遍分享會導致由監督者增加偷懶所帶來的損失超過分享殘余的雇員的偷懶減少所帶來的收益。如果不是如此,雇員的利潤分享就應該更頻繁地發生于西方社會,因為在這里這些組織既不會被阻止,也不會有政治上的偏好”。由此可見,企業制度在創立時,并沒有也不會產生一個大多數人分享剩余的機制。
二、對剩余認識的分歧說明了什么
經濟學對剩余來源的研究由他們的目的所決定,與剩余的真正來源_無關。不同時代的經濟學家由于其歷史任務不同,他們所戴的理論有色眼鏡不同,因而對剩余認識的來源大相徑庭。但萬變不離其宗的是,研究剩余的來源都是為給剩余的占有找到“合理”歸宿,只不過其側重點不同。
(一)剩余勞動中體現的是社會公平正義。古典經濟學家和馬克思對勞動者給予充分的位置,表現出了極大的人文關懷。資本主義發展史上,勞資矛盾突出,關系不和諧現象比比皆是。馬克思認為,資本對勞動的剝削是造成工人階級貧困的根源,剩余的資本家占有和由它引起的經濟過程的扭曲一直是獲得利潤者除外的所有人的凈損失,因此只有使私人利潤社會化才能使人民獲得凈收益。但馬克思留下了娜拉之后的激勵難題同樣是不可忽視的。
斯密看到了勞資矛盾中資方處于主導地位的現實,主張采取“勸說”的方式解決勞動者收入過低的問題。因為在存在工資爭議的場合,往往是雇主處于有利地位,勞動者處于不利地位。所以,勞動者優厚的報酬并不是靠斗爭取得,而是需要政府和雇主做出努力以建立和諧的勞資關系。以下主張無疑是斯密對當政者和雇主的勸說,也表明斯密對三大階級之間的分配關系有比較樂觀和自然調和的傾向。(1)下層階級生產生活狀況的改善對全社會有利。社會最大部分成員境遇的改善,決不能視為對社會全體不利。有大部分成員陷于貧困悲慘狀態的社會,決不能說是繁榮幸福的社會。而且,供給社會全體衣食住的人,在自身勞動生產物中,分享一部分,使自己得到過得去的衣食住條件,才算是公正。(2)高工資的地方是高效率的地方。“充足的勞動報酬,鼓勵普通人民增殖,因而鼓勵他們勤勉。勞動工資,是勤勉的獎勵。勤勉像人類其他品質一樣,越受獎勵越發勤奮。豐富的生活資料,使勞動者體力增進,而生活改善和晚景優裕的愉快希望,使他們益加努力。所以,高工資地方的勞動者,總是比低工資地方的勞動者活潑、勤勉和敏捷。”
現在看來,無論什么樣所有制形式的企業,勞資矛盾總是存在的,并且勞動者處于不利地位。《資本論》中所指出的資本主義早期出現的克扣工資,延長勞動時間這些不公平現象在我國目前的企業中都有所表現。勞資矛盾是工資與剩余之間此消彼長關系的反應,解決這一矛盾成為國家的重要任務。這一矛盾是社會公平的焦點,又是生產力發展的標志。如果不是主動地去解決就是被動地解決,而被動解決給社會造成的破壞更大。馬克思以來的經濟學家都對解決這一矛盾做出了巨大努力。如建立工會組織、實行最低工資制度、勞動時間立法等,特別是凱恩斯把充分就業作為宏觀經濟目標提出來,使國家解決勞資矛盾有了理論上的依據。
(二)剩余創新中注重的是激勵。熊彼特把企業家作為一個要素從資本家中獨立出來,使之成為勞資矛盾的緩沖地帶,從而使社會結構發生了變化。作為資本主義“靈魂”的企業家通過剩余激勵不斷地破壞舊結構,不斷地創造新結構,在創造性破壞過程中通過協商談判而不是沖突對抗的方式解決勞資矛盾。熊彼特堅信,在市場經濟制度框架內,工廠主和商人爭取更大成就的自我利益對全體人民有利。科技進步使勞動者的生活水平提高,在西方世界已經得到證明。在發達國家,形成了一個龐大的中產階級,富人和窮人成為少數。窮人也能從社會進步中得到實惠。工業的進步、機器的改進、所有新時代的偉大奇跡,對于有錢人來說,關系較少,而主要是增長了普通老百姓的利益。從較長時期來看,社會中最富有的人相對于最貧窮的人的收入不論會發生怎樣的情況,有一點是無可懷疑的,即兩者的相對消費水平的差距是大大地縮小了。電燈對有錢買足夠蠟燭和雇傭照料蠟燭的任何人來說,不是巨大的恩惠。便宜的衣服、便宜的棉織品和人造絲織品、皮鞋、汽車等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典型成就,但一般說來這些并不是對富人生活有了不起的進步。
把剩余歸于企業家就會有力地吸引大多數優秀人才,并把個人的成功等同于經營企業的成功,它能以較平等和較“公正”的分配方法更為有效地推動大多數實業家積極工作,他們中有的得到很有限的補償或者得不到補償或者還要虧本,但他們還要盡力工作,因為有巨大的獎賞閃耀在他們眼前。
在我國并不缺乏一般的管理人員,也不缺乏“資本家”,真正稀缺的是熊彼特意義上的企業家。由于沒有創新,就生產不出利潤來,就只有對工人進行壓榨。不僅高科技領域沒有創新,低檔商品也缺乏自主品牌。以襯衫生產為例,一件在我國加工的Hugo Boss襯衫,在美國第五大道的Saks FifthAvenue百貨公司的零售價是120美元,其中渠道商Saks Fifth Avenue賺了72美元(占60%),名牌商Hugo Boss賺了36美元(占30%),中國的制造商只賺12美元(占10%),而生產這件襯衫的中國工人只能拿到0.2美元的報酬,不到這件襯衫售價的1/500。所以,只有創新型的企業家才能改變這一被動局面。
(三)剩余不確定性中強調了企業家的責任。企業家要指揮別人,就要保證勞動者獲得工資,承擔起不確定性的后果。以確定性來保障勞動者的工資,以不確定性決定企業家的剩余。而我國各種形式的企業盈利時,經營管理者既得到工資又分享利潤,企業虧損他們并不承擔責任,而采取克扣勞動者工資的辦法來中飽私囊。公有企業的廟窮方太富與企業家收入的不確定性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運行機制,需要把剩余給予真正的企業家以增強其責任意識。
(四)監督說意在減少偷懶。監督說發現了對投入品監督的重要性,由此向監督者支付殘余權利的體制是一種減少偷懶的有效手段,它能使隊生產更為經濟,這是團隊生產之和大于各別生產之和的重要條件。列寧也認識到監督對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決定意義。他說:“有決定意義的事情就是對產品的生產和分配組織最嚴格的全民計算和監督。……而做不到這一點,便談不上實施社會主義的另一個非常重要的物質條件,即在全國范圍內提高勞動生產率。”
三、結論及啟示
(一)經濟學家對剩余認識的分歧是由他們的研究目的所決定的,而與剩余的真正來源無關。不同時代的經濟學家面對改造客觀世界的不同任務,對剩余認識出現了不同的解釋,但萬變不離其宗的是,研究剩余的來源都是為給剩余的占有找到“合理”的歸宿。
(二)監督者獲得剩余索取權是企業分配制度的核心。這里的剩余是扣除生產中能被估計到的所有的要素價格之后的余額包括負的殘余。向監督者支付剩余權利的分配制度是集激勵與約束于一體的有效手段,監督者享有剩余權利的同時也對企業的虧損負連帶責任。在企業中,對剩余的分享只能是少數人而不是普遍地分享。對剩余的普遍分享會導致由監督者增加偷懶所帶來的損失超過分享殘余的雇員的偷懶的減少所帶來的收益。這是現代企業一般不采用普遍分享制度的原因。
(三)把勞動者工資納入合約框架解決。在這個框架下,工資是勞動者與企業的一個合約,勞動者有權利得到合約規定的工資,并不負虧損的連帶責任;企業在規定范圍內有履約的責任,確保工資按時足額發放;如果企業不履約勞動者可以訴諸法律。
(四)建立健全制度化設施是人民群眾致富的保障。在構建和諧社會而不是階級社會的現階段,需要建立制度化的設施排除人民群眾致富的障礙,這既是后來者致富的希望又是社會充滿活力的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