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建立起資源配置效率的指標體系,然后對我國不同性質的工業企業的資源配置效率進行實證比較分析,并探尋了國有企業低效率資源配置的原因,最后對提高我國公有性資本配置效率及經濟體制改革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資源配置;效率;比較分析
中圖分類號:F2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848-2007(03)-0007-07
一、引言
在任何經濟社會中,都存在著生產資源的相對稀缺性與需求無限性的矛盾,為盡量處理好這對矛盾,需要對資源進行有效配置。在西方經濟社會中,普遍接受判定資源配置效率高低的標準是帕累托最優原理…,但帕累托最優原理過于理想化,缺乏實際的應用性。在一些經濟文獻中,有一些評價單要素配置或部分要素組合效率的指標,這些文獻都試圖用單一指標來衡量資源配置效率的高低,這些單要素效率評價指標不能對資源配置效率做出綜合客觀的評價,例如我國國有企業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就不能從這些指標中得到客觀的反映。本文擬建立一套評價資源配置效率高低的綜合性指標體系,并對我國不同性質的工業企業的資源配置效率進行比較分析。
二、生產函數的選擇
建立資源配置效率指標體系需要基于生產函數一定具體形式的基礎上,選擇不同生產函數會得到不同效率指標計算公式。在西方經濟學中有許多具體形式的生產函數,如VES生產函數、廣義列昂惕夫生產函數、多產出超越對數生產函數等等,歸納起來大體有四種基本類型:C—D生產函數、CES生產函數、超越對數生產函數和最大可能前沿生產函數。由于本文希冀在建立資源配置效率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對不同性質的工業企業資源配置效率進行比較分析,在同樣的基礎上,生產函數的選擇對研究的結果影響不是很大,以簡單起見,本文選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產函數(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作為研究的基礎。
三、資源配置效率單項指標體系的建立
對資源配置效率進行綜合評價需要從經濟、政治、社會等諸方面進行全面考慮。
(一)經濟性效率指標體系
經濟性效率指標包括微觀經濟效率指標和宏觀經濟效率指標。微觀經濟效率指標主要反映研究對象生產要素配置效率的高低;而宏觀經濟效率指標主要反映研究對象對宏觀經濟的作用和影響。
I、微觀經濟效率指標體系
微觀經濟效率指標包括單(部分)要素效率指標和全(聯合)要素效率指標。部分要素配置效率是指在生產過程中投入的某種要素有效使用程度;全要素效率指標是反映要素組合(或要素配比)狀況的效率指標。
1、部分要素配置效率指標體系
根據投入要素種類,可以分為資本要素效率指標、勞動要素效率指標和技術效率指標等。資本要素指標又可以從資本使用效率、總資產貢獻率、資本邊際收益率、資本產出增長貢獻率等方面體現;勞動要素效率也可以從勞動使用效率、全員勞動生產率、勞動邊際收益率、勞動產出增長貢獻率等方面來反映之。
(1)資本要素配置效率
①資本使用效率
資本的使用效率是在相同產出中資本的理論使用量與實際使用量的比值,根據只有勞動和資本投入的兩要素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



五、實證分析
本文選取我國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簡稱:國有及控股企業)、規模以上集體工業企業(簡稱:規模集體企業)和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工業企業(簡稱:外商及港澳臺商企業)作為目標企業,對這些企業的資源配置效率進行比較研究。
(一)數據及指標來源
不同性質工業企業的工業增加值(y)、總資本合計(K)、全部從業人員平均人數(L)、利潤總額、利稅總額、虧損總額、總資產貢獻率和全員勞動生產率等財務性數據均來源于各年的《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不同行業的人均工資率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不同性質企業的福利費用支出來自于《中國勞動統計年鑒》;不同性質工業企業的科技經費、擁有專利數、新產品銷售收入占企業銷售收入總額比重等來自于《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不同期限的利率來自于《中國金融統計年鑒》。
(二)比較實證研究
資源配置效率單項指標體系的計算
根據公式(1)~(25)計算出資源配置效率的單項指標值。在此,筆者認為此表雖然計算值比較粗糙,但仍可以用于不同性質工業企業資源配置效率的比較,并且能夠得出一些有意義的結論(由于篇幅所限,筆者在此不作贅述)。
六、主要結論及其原因探析
1、在資本的配置效率上,國有及控股工業企業明顯偏低。從表2可以看出,無論是資本使用效率、總資產貢獻率,還是資本的邊際收益率,國有及控股企業的效率指標值都明顯地低于規模集體企業和外商及港澳臺商企業。總資產貢獻率比規模集體企業低2.6個百分點,意味著國有及控股企業中平均每單位資本的獲利能力比后者低0.026元;資本的邊際收益低0.89,即是在兩種類型的企業中,在資本上同樣增加投入1元的費用,后者卻比前者多產出0.89元。
2、在勞動的配置效率上,規模集體企業則明顯偏低,而外商港澳臺商企業偏高。從表2可以看出,規模集體企業的全員勞動生產率、勞動邊際收益率都明顯低于外商及港澳臺商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低38990元/人(前者是后者的57.69%),即意味著外商及港澳臺商企業的每個員工平均每年比規模集體企業多產出38990元;而勞動邊際收益率低1.7表明,投入到規模集體企業比投入到外商及港澳臺商企業勞動中的每1元錢少收入1.7元。
3、國有及控股工業企業比較注重技術進步。國有及控股工業企業無論是勞動技術進步還是資本技術進步都高于其它兩者,就其原因分析,這與它具有較高的科技經費率(科技活動經費占產品銷售收入的1.2%)和發明專利擁有率(平均每一個企業擁有0.4項發明專利)是分不開的。
4、國有及控股企業具有較強的盈利能力和較大的利潤增長空間。從表中可以看出,國有及控股企業的成本費用利潤率和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都較高。較高的成本費用利潤率表現出較好的成本收益;較高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說明國有及控股企業的索洛余數比較大,產出增長受國家政策、政治、科學技術和經濟綜合環境的影響較大。在資源配置協調性方面,規模以上集體企業則表現為比較突出,因為集體企業的要素進退比較靈活,受到的約束比較小,而國有企業資本的投入、人員的增減受到種種限制,因而比例失調的狀況比較明顯。
5、雖然國有及控股企業虧損比較嚴重,但單位資本利潤增長率卻比較高。從表可以分析出,國有及控股企業的虧損面比較大,虧損度比較高,減虧能力比較弱。2003年有35.24%的國有及控股企業面臨虧損,虧損額占產出的3.61%,減虧速度卻僅僅只有5.26%;但另一方面,國有及控股企業單位資本利潤增長率雖然在2002年只有1.39%,但2003年卻高達37.34%,兩年平均也有19.37%,而規模集體企業和外商及港澳臺商企業在這兩年平均卻只有16.16%和17.90%。分析其原因,筆者認為國有及控股企業中大型企業盈利能力比較突出,而小型企業卻表現較差。
6、在宏觀經濟方面,國有及控股企業是我國經濟的中堅,有著其它企業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從表2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國有及控股企業的財政貢獻率高達31.32%,對全國GDP增長的貢獻率也比較大,國企投資對抑制通貨膨脹表現出積極的正向作用。國有及控股企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表現出促進經濟增長、穩定物價、抑制通貨膨脹的強大功能,是國家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中堅力量。
7、國有及控股企業肩負著沉重的社會負擔。無論是社會福利支出還是冗員經濟負擔,國有及控股企業都有著較高的比率,企業職工平均每人每年承擔離休、退休、退職人員的社會福利費用6422.9元,不在崗職工的生活費占企業職工勞動報酬的8.10%,這些負擔一直困擾著國有及控股企業的經營。國有及控股企業背負沉重的社會包袱雖然為減輕社會負擔、穩定社會秩序起到了很重要的積極作用,但它給企業的市場競爭、企業改制和運營管理等帶來了很嚴重的問題,這是我國目前國有企業改制需要進一步解決好的問題之一。
8、國有及控股企業的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國有及控股企業中每個企業平均擁有0.4項專利(規模集體企業有0.18個,外商及港澳臺商有0.56個),但其科技成果推動力卻只有7.9%(相應的其它兩種類型的企業卻分別是14.4%和18.6%)。

七、提高國有及控股企業的資源配置效率及國企改革對策
1、提高國有及控股企業的資本配置效率。由于國有及控股企業的產權歸國家或各級政府所有,由企業高級經理層經營,存在著委托代理關系弱化的現象,因而資本資源浪費比較嚴重。國企改革的重點在于明晰產權關系,理清委托代理關系,強化資本使用的硬性約束,明顯化資本的使用成本,加強資本的成本核算,提高資本的使用效率。
2、抓住中堅力量,做大做強國企,同時兼顧國企后備力量的培育。雖然大型國有企業是促進經濟增長、穩定物價和平抑通貨膨脹的中堅力量,但有相當大部分的國有中小型企業面臨著虧損,影響了整個國企經營業績。對于中小型國有企業,根據國家政策和未來發展的需要,加強其部分的改制工作,采取或兼并或聯合走一體化的道路,做大做強,形成規模經營;或出售、拍賣和破產,擺脫包袱,盤活國有資產,將退出的國有資本投資于新的領域。
3、減輕國有及控股企業的社會負擔,增強其活力。國有及控股企業背負著沉重的社會負擔,使國企在國內外市場處于不利的地位,嚴重困擾著國企的經營,限制了其活力的有效發揮。國家應加快社會保障制度的變革,大力發展社會保障體系,實現企業社會負擔市場化、社會化,使企業擺脫社會包袱的束縛,輕裝參與國內外市場的競爭。
4、加強國有及控股企業的科技成果轉化,增強企業發展的可持續性。國有企業有著較高的科技活動經費率和發明專利擁有率其科技成果推動力卻很低,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能力很弱。國有企業應注重科技成果的轉化,創造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條件,肅清其環境,使科技成果能迅速地轉化為生產力,在國企內真正做到講科學,用科學,將“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個真理落到實處。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國際環境中,產品的更新換代日益頻繁,也只有不斷應用新科技,推出新產品,才能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敗的地位,真正實現企業可持續性發展的宗旨。
5、大力發展集體企業,增強其活力,發揮它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由于集體企業的資源進退具有很強的自主性和自由性,資源協調配置能力比較強,能較高效率地利用資源;集體企業在產權上也帶有某些社會性等特征,對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也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再則集體企業也是國有企業改制的退路,可以考慮將一些國有企業改制為集體企業,減緩某些重點領域里的國有企業民營化給社會帶來的巨大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