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丹紅注射液與低分子肝素治療老年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療效。方法 將62例病人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均予常規治療,治療組采用丹紅注射液及低分子肝素靜脈輸注,對照組僅予低分子肝素。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9%;對照組為90.0%,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丹紅注射液聯用低分子肝素治療老年不穩定型心絞痛近期療效較優于單用低分子肝素。
關鍵詞:丹紅注射液;低分子肝素;不穩定型心絞痛
中圖分類號:R541.4 R289.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349(2007)06—0536—01
不穩定型心絞痛(UA)是急性冠脈綜合征的一種,是介于穩定型心絞痛(SA)與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間的一種狀態。觀察表明未經治療的UA有較高的病死率,由于病情不穩定,它既可逆轉為SA,又可惡化為AMI,甚至發生猝死。2006年我科應用丹紅注射液與低分子肝素鈉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62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病例選擇按WHO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選擇2006年1月-2006年9月我院住院UA病人62例,其中男41例,女21例;年齡(61~78)歲,平均69.5歲;其中初發型心絞痛14例,惡化型心絞痛48例。全部病例近兩周內無活動性出血及出血性疾病。
1.2治療方法 將62例病人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32例,給予丹紅注射液(濟南步長制藥有限公司生產)3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鹽水250 mL靜脈輸注,每日1次;低分子肝素鈉(江蘇蘇中制藥廠生產)2500U腹壁注射,12h1次。對照組30例,給予低分子肝素鈉2500U腹壁注射,12h1次。兩組療程均為10 d,均常規給予口服阿司匹林300 nag,之后改為100nag,每日1次。同時結合硝酸酯類(包括靜脈輸注)、鈣拮抗劑、β受體阻滯劑及調脂藥物(他汀類)治療。
1.3觀察指標 治療前預先制定統一表格,每日用藥前后詳細詢問并記錄心絞痛發作情況和有無出血傾向等不良反應,每天做靜態心電圖(ECG)及發病時做ECG,治療前后做血尿常規、心肌酶、肌鈣蛋白、血脂、血糖、肝。腎功能、心電圖檢查。
1.4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1978年9月全國中西醫結合防治冠心病心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談會所修訂的《冠心病心絞痛、心電圖療效評定標準》。顯效:心絞痛癥狀基本消失或程度減輕,持續時間及次數明顯好轉,ECG示正常或大致恢復正常,或ST段明顯恢復,倒置T波恢復直立;好轉:心絞痛的程度減輕,或持續時間縮短,或發作次數減少ECG示ST—T有所恢復;無效:心絞痛無效,ECG示治療前后基本相同。
1.5統計學處理 數據資料采用r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間總有效率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中復發及無效病例做介入治療。兩組臨床療效詳見表1。
3討論
不穩定型心絞痛最常見的發病原因是冠狀動脈內不穩定粥樣斑塊破裂,血小板聚集與黏附增加,血栓形成,冠狀動脈痙攣,冠狀動脈管腔不完全阻塞。由于其病情變化多端,可逆轉為穩定型心絞痛,也可迅速進展為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因此,積極的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積極的藥物治療可改善預后。
丹紅注射液是植物丹參、紅花經過現代工藝提取而成,主要成分有丹參酮、丹參酸、丹參酚酸、紅花紅色素、紅花酚甙等成分。有研究報道,丹參具有擴張冠狀動脈,降低血管阻力及血液黏度,增強紅細胞變形能力,改善微循環,并能清除氧自由基,抗脂質過氧化損傷,拮抗Ca2內流,改善三磷酸腺苷(ATP)酶活性,同時也可提高心肌組織耐缺氧能力,對心肌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紅花具有活血通絡、祛瘀止痛的作用,紅花提取物在體內、體外均能明顯抑制血小板聚集,對內源性凝血系統的激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有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及營養心肌細胞的作用,使心肌缺血程度明顯減輕,缺血心肌組織氧的供求關系得到改善。丹紅注射液可以促進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EGF)的表達,顯著延長內皮細胞的壽命,促進血管內皮細胞的良好生長,抑制凝血酶活性,并能刺激血管內皮細胞釋放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物(t—PA),具有阻止血栓形成和促進血栓溶解的作用。而冠心病多以瘀血阻滯為主要病機,因此活血化瘀是治療的根本。丹紅注射液中丹參和紅花作用相加,是治療冠心病明確有效的藥物。
觀察發現,丹紅注射液聯用低分子肝素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療效明顯優于單用低分子肝素鈉,在治療過程中未出現出血、過敏等不良反應,因此,丹紅注射液聯用低分子肝素治療不穩定型心絞痛近期療效顯著,臨床可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