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便用彩超檢測2型糖尿病病人頸動脈粥樣硬化,探討二者之間的關系及相關性。方法 對176例2型糖尿病和156例非糖尿病病人進行超聲檢查,觀察雙側頸動脈內膜一中膜厚度(IMT)、斑塊形成、狹窄程度變化。結果 IMT隨年齡增加而增厚(P<0.01),相同年齡段之間比較,糖尿病組較非糖尿病組增厚(P<0.01)。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糖尿病組發生率均顯著高于非糖尿病組(P<0.01),狹窄程度≥40%的發生率糖尿病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通過觀察頸動脈內膜一中膜厚度(IMT)和粥樣斑塊,可以判斷2型糖尿病動脈硬化程度,預防并友癥的發生。
關鍵詞:糖尿病;彩超;頸動脈;粥樣硬化
中圖分類號:R587.1 R255.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349(2007)06—0497—02
糖尿病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健康與生命的非傳染性流行病,通過高頻彩超檢測2型糖尿病病人頸動脈內膜一中膜厚度(JMT)及斑塊形成、狹窄程度等,探討二者之間關系及相關性。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糖尿病組:選擇2005年1月一2006年12月門診和住院2型糖尿病病人176例(按照WHO推薦的診斷與分型標準確診),其中男90例,女86例,年齡45歲~8()歲(60.1歲±10.0歲),病程6個月至30年。非糖尿病組:選擇同期檢查中年齡、性別相匹配的無高血脂、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的非糖尿病病人156例,年齡44歲~78歲(62.4歲±10.0歲)。
1.2方法 采用GE公司LOGIQ400PRL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7.5MHz,病人取仰臥位,頸后墊一軟墊,頭后仰,囑病人將、頭偏向對側,以充分顯示檢查一側的頸部。掃查范圍包括頸總動脈全程、頸動脈分叉處、頸內動脈及頸外動脈。
1.3觀察指標 IMT:為頸動脈血管腔內膜界面和中外膜界面之間的距離。取舒張末期頸總動脈壁最厚處測量IMT,測量時避開斑塊,或選擇頸總動脈分叉處近心端(1~2)cm測量,以左右頸動脈測值的平均值為最后結果。粥樣斑塊:IMT局部增厚≥1.5mm為斑塊形成。管腔狹窄程度:斑塊處面積與正常管腔面積百分比評價,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CDFI)觀察,證實斑塊存在及血流狀態。
1.4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樣本均數間的比較采用t檢驗,應用方差分析及非配對t檢驗進行組間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不同年齡段IMT比較 兩組IMT均隨年齡增加而增厚,兩組間各年齡段間均存在明顯差異(P<0.01),相同年齡段之間比較,糖尿病組較非糖尿病組增厚(P<0.01)。詳見表1。
2.2兩組頸動脈硬化斑塊超聲檢查結果比較 糖尿病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生率顯著高于非糖尿病組(P<0.01)。對于頸動脈狹窄程度20%~39%的粥樣斑塊,糖尿病組明顯高于非糖尿病組(P<0.05),狹窄程度≥40%的粥樣斑塊,糖尿病組顯著高于非糖尿病組(P<0.01)。狹窄程度≥60%的兩組間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2.3糖尿病大血管合并癥與頸動脈硬化斑塊關系(見表3)有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高脂血癥頸動脈硬化斑塊均顯著高于無合并癥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3討論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全身性代謝性疾病,大血管病變合并癥出現是導致糖尿病病人病死率增加的主要原因,其病理基礎是動脈硬化。IMT和斑塊是目前臨床評價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指標。頸動脈位置表淺,便于超聲檢查。有學者研究證實,通過超聲顯像得到的內中膜厚度與解剖結果是一致的。本組研究發現,各年齡段之間都存在明顯差異,而且對應的年齡段之間也存在統計學意義,因此糖尿病病人的動脈粥樣硬化比非糖尿病者要早(10~15)年。
糖尿病性大血管病的發病機制及其與糖尿病代謝紊亂之間的關系未完全明了,已知動脈粥樣硬化的某些易患因素如肥胖、高血壓、脂質及脂質蛋白代謝異常在2型糖尿病人群中的發生率均高于相應的非糖尿病人群。本研究結果顯示,2型糖尿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生率顯著高于非糖尿病組,狹窄程度20%~39%、≥40%發生率高于非糖尿病(P<0.05)。2型糖尿病病人合并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病、高脂血癥、頸動脈粥樣硬化患病率明顯增加(P<0.01),糖尿病各種并發癥的出現均基于動脈硬化,所以通過觀察頸動脈內中膜厚度及粥樣斑塊,來推斷糖尿病病人的動脈硬化程度對預防大血管并發癥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