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研究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病人血漿溶血磷脂酸(LPA)含量變化的特點及其臨床意義。方法 選取經臨床和輔助檢查確診的TIA病人51例(TIA組),測定其血漿中LPA含量變化,另選擇年齡匹配的50名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結果TIA組病人于癥狀發作后24h內血漿LPA含量為(4.58±0.71)μmol/L,顯著高于正常對照組的(1.36±0.41)μmol/L(P<0.001)。結論 LPA有可能作為一個指示體內凝血和血栓形成啟動的分子標記物,而且有可能進一步用于指導臨床抗血小板治療。
關鍵詞:腦缺血發作,短暫性;溶血磷脂酸;動脈粥樣硬化
,
中圖分類號:R743.31 R255.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349(2007)06—0534—02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磷脂類信使分子溶血磷脂酸(LPA)在動脈粥樣硬化及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中起重要作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脂質核心中富含LPA,它是導致局部血小板栓子形成的主要因子,因而備受關注。本研究收集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急性期病例,檢測血漿LPA水平,以進一步探討LPA作為指示凝血和血栓形成的分子標志物的可能性。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04年2月一2006年12月在我院神經科門診或住院的TIA病人共51例(TIA組),其中男36例,女15例;年齡56.0歲±14.2歲;其中頸內動脈系統TIA30例,椎-基底動脈系統21例,癥狀最短持續3 min,最長持續約2h,平均持續17.8min;1個月內只有1次TIA發作24例(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齡53.0歲±12.7歲),反復TIA發作27例(其中男15例,女12例,年齡58.0歲±13.1歲);伴有高血壓病25例,糖尿病8例,高脂血癥11例,冠心病4例,無以上合并癥3例。正常對照組50名,為同期健康體檢者,男30名,女20名,年齡55.0歲±13.4歲。
1.2人選標準 ①起病突然;②腦或視網膜局灶性缺血癥狀;③持續時間短暫,頸內動脈系統平均發作14min,椎基底動脈系統平均發作12 min,在30 min內緩解;④恢復完全;⑤發病24 h后CT或磁共振成像(MRI)未見梗死灶。
1.3排除標準 近1周內使用過抗血小板或抗凝藥物;②存在癌性疾患,尤其是卵巢癌、前列腺癌。
1.4測定方法 全部TIA病人均于癥狀發作后24h內空腹采取靜脈血3mL,置于抗凝管中,3 500 r/min離心15 min,準確吸取上清液1mL。采用LPA測定套試劑(購自北京泰福仕科技開發公司),抽提磷脂成分,濃縮分離后加入顯色劑,于90℃水浴放置5min,取出于室溫放置35 min后測定。
1.5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采用SPSS 11.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
2結果
2.1 TIA組與正常對照組LPA含量比較(見表1)
2.2 TIA組內多次發作與發作1次的LPA含量比較(見表2)
3討論
目前認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是由于腦動脈狹窄、閉塞或血流動力學改變造成的暫時性腦供血不足,使該供血區腦組織發生缺血性損傷,臨床出現相應的定位體征。動脈狹窄或閉塞的原因主要是動脈粥樣硬化或高血壓,在此基礎上引起血管痙攣、斑塊脫落、血流紊亂、微栓黏附等,而血小板聚集、活化正是TIA的中心環節和病理生理基礎。
溶血磷脂酸是近年來引起關注的、具有多種功能的“磷脂信使”,在信號傳遞的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來的研究發現,LPA在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腦血管疾病發生過程中起關鍵作用,而且有可作為血栓形成前的一種釋放物,標志血栓形成的啟動和發生。LPA是血清的正常成分,血清中大約90%LPA由血小板產生。在正常人的血漿中,LPA水平很低,甚至檢測不到,但在血清中濃度為(5~20)μmol/L,其中的LPA是經過凝血,血塊退縮后生成的。在凝血過程中,血小板受到凝血酶活化產生LPA并釋放到血清中,導致LPA水平的大幅度增高。
本組觀察結果表明,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病人,癥狀發作24h內,血漿LPA水平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這提示血栓形成過程或凝血過程已經啟動,血小板已經活化并且聚集,甚而形成白色血栓。然后紅細胞開始在此基礎上聚集,進而形成紅色血栓,此時真正的血栓已形成,如血栓在較短時間得到控制并溶解,病人癥狀表現可為短暫性腦缺血。如果血栓形成時間過長,形成較大的血栓,則不能被溶解,就會導致急性腦梗死。結合臨床,則提示發生腦梗死的危險度增加。如果在血栓形成的最早期,能檢測到LPA,并針對性地進行干預,就可以避免血栓的進一步形成。因此在這個意義上,可視LPA為血栓形成的預警分子。
本研究將TIA組內多次發作與發作1次組LPA含量進行再次比較,反復發作TIA組LPA明顯高于1個月內發作1次TIA組。表明多次TIA發作者血漿中LPA含量明顯增加,進一步提示LPA作為預警分子在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診斷預防方面的作用。但是這一預警分子的升高,卻不能將它等同于必定會導致大范圍凝血和大面積血栓一定會形成。有研究認為,短暫性腦缺血經過抗凝抗血小板治療后,LPA明顯下降。這也說明LPA在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病中的獨特診斷作用。
LPA實際上是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活性部分,被它修飾的LDL可啟動血小板活化,刺激血管內皮細胞應激纖維及細胞間隙形成。LPA位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內,是其基本的激活血小板的脂類,人頸動脈粥樣斑塊LPA在富含脂質核心處含量最高,此區最易形成血栓、最易破裂。
本研究進一步證實,TIA病人癥狀發作的急性期血漿中LPA含量顯著升高,而LPA主要由活化的血小板和LDL輕度氧化過程中產生,且位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脂質的中心區,當斑塊破裂暴露LPA,便活化了循環中的血小板,形成大量的微栓子或“微栓子雨”,導致TIA的反復發作,因此,抑制或對抗LPA的促血栓形成作用,在預防和治療缺血性腦卒中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由于LPA是在凝血和血栓形成早期由血小板產生釋放到血液中,提示LPA又可能作為一個指示體內凝血和血栓形成啟動的標志物,在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診斷和預防方面,有較好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