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普伐他汀調脂的同時對高脂血癥病人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及凝血系統的影響。方法 選擇高脂血癥病人30例為血脂紊亂組,口服普伐他汀20mg,每日1次,用12周;血脂正常者30名為正常對照組,分別對正常對照組及血脂紊亂組于治療前及12周后進行血脂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IMT、纖維蛋白原(FIB)、凝血酶時間(TT)、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APTT)、凝血酶原時間(PT)檢查。結果 與治療前比較,血脂紊亂組治療12周后的TC,TG,LDL—C,FIB均顯著降低(P<0.01),頸動脈IMT顯著變薄(P<0.01),TT,PT,APTT均有顯著延長(P<0.01或P<0.05)。治療后TC,TG,LDL~C,HDL—C,IMT,FIB,PT均接近正常對照組各指標(P>0.05)。TT,APTT均超出正常對照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普伐他汀在有效調脂同時可發揮其非調脂作用,逆轉或延遲頸動脈IMT的進程,并改善凝血系統。
關鍵詞:高脂血癥;普伐他汀;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
中圖分類號:R589.2 R25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349(2007)06—0498—03
他汀類藥物可以有效降血脂,是目前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最強的調脂藥,研究發現他汀類藥物治療帶來的臨床益處遠超其調脂作用,其非調脂機制已漸引起臨床的重視,尤其對平滑肌增生抑制的影響在臨床上的作用備受關注。本文旨在通過對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及凝血機制的觀察,評價他汀類藥物的非調脂作用。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血脂紊亂組:依據1997年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血脂異常防治對策建議,選取高脂血癥病人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高膽固醇(TC)血癥10例,混合型高脂血癥9例,高三酰甘油(TG)血癥6例,高LDL—C血癥5例;年齡38歲~75歲(59.6歲±8.9歲)。血脂正常組:選擇血脂正常者30名作為正常對照組,男20名,女10名,年齡36歲~74歲(58.2歲±8.6歲)。同時排除高血壓病、冠心病、甲狀腺疾病、肝腎疾病及糖尿病。兩組在性別、年齡方面經統計學處理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入選后血脂紊亂組服用普伐他汀(商品名普拉固,中美上海施貴寶制藥有限公司生產)20mg,每日1次,共12周。治療前后采用酶法測TC,TG,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用普利生2000—1血凝儀測纖維蛋白原(FIB)、凝血酶時間(TT)、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AKTT)、凝血酶原時間(PT),采用日本阿洛卡公司SSD-1700彩色超聲儀測量頸動脈IMT及頸動脈粥樣斑塊(管腔內中膜局部隆起增厚,突出管腔,IMT≥1.2 mm)。血脂正常組于12周時觀察以上數據。所有研究對象在實驗期間保持平時的生活和飲食習慣,不應用其他影響血脂代謝和凝血機制的藥物。
1.3統計學處理 所有資料采用SPS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以均數±標準差(i±s)表示,組間及自身比較用t檢驗。
2結果
2.1兩組血脂比較 血脂紊亂組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TC,TG,LDL—C均顯著降低(P<0.01),HDL—C明顯升高(P<0.05)。血脂紊亂組治療后于正常對照組接近(P>0.05)詳見表1。
2.2血脂紊亂組及正常對照組頸動脈IMT及凝血指標比較血脂紊亂組治療后IMT顯著變薄(P<0.01),檢測頸動脈粥樣斑塊由治療前10例減少為治療后2例(P<0.01);FIB顯著降低(P<0.01);與正常對照組比較發現:IMT,FIB略高于血脂紊亂組(P>0.05)。PT,TT,APTT亦顯著改善(P<0.05或P<0.01),TT,APTT超出正常對照組(P<0.05)。詳見表2。
2.3不良反應 血脂紊亂組腹脹1例,谷丙轉氨酶(GPT)升高(<正常上限的1倍)1例,無退出試驗,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5.0%。
3討論
血脂異常影響動脈硬化的研究越來越多,高脂血癥病人LDL—C及TG是重要的致動脈硬化脂蛋白,可加速IMT增厚的進程。本研究結果表明,在高脂血癥病人應用普伐他汀20mg/d 12周時,可顯著降低LDL—C及TG,IMT明顯變薄,說明他汀類藥物調脂治療的同時可逆轉或延遲IMT增厚的進程。他汀類藥物通過降低LDL—C及TG抑制動脈粥樣硬化(AS)的發展。另外還通過減少平滑肌細胞的數量延遲AS的進程。Fukumoto等報道,在體外氟法他汀(fluvastatin)減少兔子和人的主動脈平滑肌細胞的數量。Alfon等研究發現應用阿托伐他汀治療過程中可減少FIB、巨噬細胞和平滑肌細胞總數。他汀類藥物抑制血管平滑肌細胞(VSMC)增殖及遷移的機制,目前多認為與其抑制HMG—CoA還原酶,使羥甲戊酸衍生物的產生減少有關。Knapp等也發現他汀類藥物可以刺激某些蛋白質,使得其調控誘導平滑肌細胞凋亡的敏感性增加。
本研究還顯示,血脂紊亂組服用普伐他汀12周后,FIB顯著降低,TT,APTT顯著延長(P<0.01)。降低高脂血癥病人高凝狀態,降低代償性增高的FIB,減少血栓形成。其機制可能通過直接降低FIB發揮作用。Undas等發現20 mg/d辛伐他汀治療3個月后可減少凝血酶原、Va因子、XⅢ因子的生成,降低血液FIB含量。本實驗結果FIB降低與以上實驗結果相近。他汀類藥物還通過改變血小板膜膽固醇的含量來改變膜的流動性,從而減少血小板的聚集,以及使血小板依賴的血栓素生成正常化,也能減少細胞溶質鈣和血小板聚集,降低凝血反應。一項隨機雙盲對照試驗提示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可明顯降低凝血反應。國內研究也提示氟伐他汀可以降低血小板的聚集,但在治療8周后發現與4周相比血脂仍有明顯下降,而反映血小板聚集的指標已無明顯改變,提示血小板聚集的降低與血中膽固醇水平的下降程度無直接關系。
本研究證實:普伐他汀在有效調脂同時可逆轉或延遲動脈IMT進程,并改善凝血系統,通過減少血小板聚集及降低FIB含量從而降低凝血反應,在臨床上具體有廣泛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