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療效。方法將108例冠心病心絞痛病人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44例給予。常規治療:休息、鎮靜、止痛、吸氧、β-受體阻滯劑、硝酸甘油、腸溶阿司匹林口服液及極化液(GIK)靜脈輸注,每日1次。治療組64例在對照組用藥的基礎上加服自擬益氣活血通脈飲。兩組均以15d為1個療程,兩個療程后統計療效。結果心絞痛總有效率治療組為84.4%,對照組為43.2%,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1);心電圖總有效率治療組為70.3%,對照組34.1%,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心絞痛發作次數及持續時間治療組均明顯優于對照組。結論 益氣活血通脈飲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效果顯著。
關鍵詞:冠心病;心絞痛;益氣活血通脈飲
中圖分類號:R541.4 R289.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349(2007)05—0387—02
冠心病心絞痛是臨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其防治研究已成為醫學界的主要課題。根據中醫辨證和西醫辨病相結合理論,2002年5月-2006年8月應用西醫常規配合中藥益氣活血通脈飲治療冠心病心絞痛64例,取得了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病例選擇①入選標準:符合1979年國際心臟病學會及WHO臨床命名診斷標準和1979年中西醫結合冠心病及心律失常座談會擬定的冠心病心絞痛及心電圖療效評定標準,中醫診斷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冠心病心絞痛)的標準及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血瘀證診斷標準》。②剔除標準:急性心肌梗死及其他心臟病所致胸痛者,合并中度以上高血壓、重度心肺功能不全、嚴重心律失常、肝、腎及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精神病病人,妊娠或哺乳期婦女,過敏性體質及對多種藥物過敏者。
1.2分組 納入觀察的108例冠心病心絞痛病人均為住院病人,根據隨機數字表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64例,男42例,女22例;年齡45歲~68歲;病程0.5歲~10.0年,平均6、7年;其中合并高血壓11例,高血脂13例,糖尿病3例;心律失常3例,腦動脈供血不足10例,陳舊性心肌梗死3例;穩定型心絞痛33例,不穩定型心絞痛23例,梗死性心絞痛8例;心絞痛程度分級:輕度心絞痛32例,中度心絞痛22例,重度心絞痛10例。對照組44例,男29例,女15例;年齡47歲~66歲;病程0.6年~10.0年,平均6、5年;其中合并高血壓7例,高血脂9例,糖尿病2例,腦動脈供血不足7例,陳舊型心肌梗死2例;穩定型心絞痛23例,不穩定型心絞痛16例,梗死性心絞痛5例;心絞痛程度分級:輕度心絞痛23例,中度心絞痛14例,較重度心絞痛7例。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陣發性胸部悶痛、刺痛,并伴有心悸、氣短、乏力、舌質紫黯,苔白,脈弦澀。兩組年齡、性別、病程、心絞痛疼痛程度分級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3治療方法對照組予常規治療,即休息、鎮靜、止痛、吸氧,極化液(GIK)500 mL(含10%葡萄糖500 mL、胰島素8 U~12U、氯化鉀1.0g)靜脈輸注,β-受體阻滯劑、硝酸酯類藥物、腸溶阿司匹林口服液。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服自擬的益氣活血通脈飲。藥物組成:人參10g,黃芪30g,川芎30g,丹參30g,三七粉2g(沖),麥冬12g,生地10g,薤白10g,生山楂15g,甘草6g。兼陽虛加制附子、巴戟天;兼氣滯加柴胡、枳殼;兼陰虛加何首烏、白芍;兼痰濁加半夏、栝蔞;兼寒凝加桂枝、細辛。每日1劑,水煎300 mL,早晚溫服,兩組均連續治療15d為1個療程,兩個療程結束后統計治療效果。
1.4觀察指標記錄兩組病人用藥前后的心率、心律、血壓、心絞痛發作頻率及程度,硝酸甘油耗減量,治療前后的12導聯心電圖(部分病人做動態心電圖)、肝腎功能、血糖、血脂及血常規,觀察用藥的不良反應。
1.5療效判定標準心絞痛療效標準參照《冠心病心絞痛療效判定標準》擬定。顯效:心絞痛分級改善≥2級,且硝酸甘油耗減量減少>80%;有效:心絞痛分級改善≥1級,且硝酸甘油耗減量減少50-80%;無效:心絞痛無改善,且硝酸甘油耗減量減少<50%或勞累性心絞痛分級加重,或硝酸甘油耗減量增加。心電圖療效標準參照《新藥(中藥)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擬定。顯效:心電圖恢復至“大致正常”(即“正常范圍”)或達到“正常心電圖”;有效:ST段降低,以治療后回升0.05 mV以上,但未達到正常水平,在重要導聯倒置T波改變變淺(達25%以上者),或T波由平坦變直立,房室或室內傳導組織改善者;無效:心電圖與治療前基本相同。
1.6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r2檢驗和t檢驗。
2 結果(見表1~表3)
3 討論
冠心病心絞痛是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肌急劇的、暫時性的缺血缺氧所引起的綜合征。現代醫學對于奉病有較多有效的藥物,但屢有復發,緩解心電圖缺血性改變欠理想,對血壓、心率有一定的影響,而結合中藥治療可減少這些缺點。
冠心病心絞痛屬于中醫學胸痹、心痛的范疇,臨床多見于40歲以上病人,尤以大于50歲者居多,故也有老年病之謂。本病病位存心及心之脈絡,并涉及肝、脾、腎三臟,病性屬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證。一方面心、脾、腎等臟虛損,功能低下,血運無力;另一方面心陽不振,脾陽小運,又可導致血瘀、寒凝、痰濁內生,閉阻心脈,則血運障礙,胸脈不通而引發劇烈的心絞痛,其中氣虛血瘀是最為關鍵的基本病機。根據“心主血脈”和“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的理論,氣血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病理上相互影響,氣行則血行,氣虛無力推動血液運行,血行無力遲緩而留滯為瘀,瘀血停留脈中,阻礙氣的運行,進一步加重血運障礙,從而加重血瘀。而氣虛則體內津液蒸騰氣化無力,運化輸布障礙,津液停聚為痰,痰瘀互結,相互加重。痰瘀、氣郁日久化熱,熱邪傷陰,陰血內耗,血行不暢,瘀滯加重。氣虛日久及陽,陽虛則內寒生,津血為塞所凝,運化無力,痰瘀加重。故可認為血瘀、痰濁、氣結、寒凝、熱邪等諸多病實,均可以氣虛為本,而瘀血每每多見。同時冠心病心絞痛病程長,病情反復發作,經久不愈,一方面使臟腑氣血陰陽虧耗,一方面又深入血脈而致脈絡受損,瘀血內阻,正如葉天士所謂“久病人絡”之理。根據“虛則補之、菀陳則除之”的治療大法,筆者自擬益氣活血通脈飲。方中人參、黃芪補益心氣,冀氣旺血行,脈絡通暢,且可免除祛瘀傷正之弊。藥理研究證明:人參、黃芪能改善缺血心肌代謝,減少心肌的耗氧量,擴張血管,增加心排出量,同時通過補益心氣而起到活血祛瘀、改善微循環的作用;川芎、丹參、三七粉活血祛瘀,通脈止痛,益氣藥與活血藥相伍,可明顯增強益氣藥改善心功能及活血藥改善血液流變效應的作用;麥冬、生地養陰生津,既寓有“陰中求陽”之意,又可防止以上辛溫走竄藥傷津之慮;薤白、生山楂化瘀消痰、宣痹通陽;甘草緩急止痛,調和藥性。諸藥合用,共奏益氣活血祛瘀、通脈止痛之功,使痰化血行,瘀祛痛止。
本觀察表明,在常規西藥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基礎上,加服益氣活血通脈飲能進一步改善病人的臨床癥狀,減少心絞痛發作次數,對心電圖ST—T改變有良好的改善作用,較單純西藥治療更為突出(P<0.05或P<0.01),且無不良反應發生。提示以活血化瘀為主要作用的益氣活血通脈飲為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有效藥物。
作者簡介:孟兆君(1950—),男,畢業于山東醫學院,副主任醫師,現工作于泰山醫學院附屬醫院(郵編:271000);房澤岱,工作于山東省泰安市中心醫院。
(本文編輯 王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