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項七針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療效和對椎基底動脈血流動力學的影響。方法 將病人隨機分為項七針組38例和頸夾脊組34例,進行癥狀評分和經顱彩色多普勒檢查椎—基底動脈血流速指標。結果 經治療2個療程后,項七針組總有效率為89.47%,頸夾脊組為76.47%,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項七針組治療后椎—基底動脈平均血流速度(MV)、椎基底動脈搏動指數(PI)、阻力指數(RI)的改變與頸夾脊組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項七針組療效和改善腦供血方面均優于頸夾脊組。結論運用針灸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可收到一定的臨床療效,且在改善病人癥狀積分及椎—基底動脈血流速度等方面亦顯示出較好的治療作用。
關鍵詞:椎動脈型頸椎病;針刺療法;項七針;夾脊穴
中圖分類號:R543.4 R24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349(2007)05—0394—02
椎動脈型頸椎病(CSA)是頸椎病中常見的一種類型,其發病率僅次于神經根型頸椎病,好發于中老年人,近年發病年齡有降低趨勢。項七針為單秋華教授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經驗法,為了探討針灸治療本病的最佳配方,現將項七針組與頸夾脊穴組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72例病人均為2003年1月-2005年8月的門診病人,其中男30例,女42例;年齡18歲~65歲(45.63歲±12.54歲);病程3個月至17年(4.12年±2.35年)。根據隨機數字表分為項七針組38例和頸夾脊組34例。兩組一般情況詳見表1。
1.2診斷標準參照1993年第二屆全國頸椎病專題座談會制定的椎動脈型頸椎病診斷標準擬定。①頸性眩暈,可有猝倒史;②旋頸試驗陽性;③X線正、側、斜位片顯示頸椎節段不穩或鉤椎關節增生或椎問孔變形;④多伴有交感癥狀、視覺癥狀或神經根癥狀;③以顱彩色多普勒(TCD)顯示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1.3納入標準符合診斷標準,且符合以下條件:①年齡18歲~65歲,性別不限;②此次發病未經藥物治療;③能接受治療及檢測者。
1.4治療方法
1.4.1項七針組取雙側的風池、天柱、完骨及風府穴。病人取俯臥位,進針前先按揉各穴片刻,欲令氣散。穴位常規消毒后,用30號1.5寸華佗牌針灸針刺入風池、完骨、天柱6個穴位0.8寸~1.2寸,風池針尖向鼻尖方向,天柱直刺,完骨向下直刺,風府直刺0.8寸~1.0寸,得氣后行平補平瀉法,使酸脹感擴散至頸項部。留針30 min,每日1次,6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1 d,治療2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1.4.2頸夾脊組取雙側的頸(4~6)夾脊穴(棘突旁開(0.5寸),共6穴。病人取俯臥位,進針前先按揉各穴片刻,欲令氣散。常規穴位消毒后,用30號1.5寸華佗牌針灸針直剌各穴0.8寸~1.2寸,得氣后行平補平瀉法,使酸脹感擴散至頸項部。留針療程同項七針組。
1.5觀察指標癥狀和功能評分采用《頸性眩暈病人癥狀與功能評估的初步研究》標準,各組病人治療前、療程結束后3 d內分別進行癥狀評分,并做好記錄。TCD檢查采用德國EMETC2020型彩色經顱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治療前和療程結束后3 d內檢測病人椎一基底動脈平均血流速(MV)、血管搏動指數(PI)、阻力指數(RI)的變化情況。
1.6療效評定標準根據治療前后癥狀積分的總和計算百分率,治療后100%為治愈;≥50%為顯效;50%~21%為有效;≤20%為無效。
2 結果
2.1兩組臨床療效(見表2)
2.2兩組癥狀積分比較(見表3) 兩組病人治療后癥狀積分均得到改善,但改善的程度以項七針組為顯著(t9<0.01)。
2.3兩組病人眩暈等癥狀評分及消失時間 治療后對眩暈的改善項七針組優于頸夾脊組(P<0.05);對頸肩痛的改善,頸夾脊組優于項七針組(P<0.05);對頭痛的改善,兩組無統計學意義。詳見表4。
項七針組的起效時間為(2.12±1.76)d(從治療開始至可判定出有效的天數),頸夾背組為(4.11±2.56)d,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顯示項七針組見效時間快;兩組眩暈消失時間分別為(6.14±1.23)d與(11.05±1.15)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以項七針組為優。
2.4兩組椎一基底動脈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見表5)
3 討論
項七針中風府為督脈穴位,風池、完骨為足少陽膽經穴位,天柱為足太陽膀胱經穴位,配伍應用,符合循經和鄰近取穴的原則,有疏通經絡、調整氣血、清腦益髓、止暈定眩的功能。夾脊穴位于脊柱兩側,與督脈、足太陽膀胱經鄰近,又與督脈之別關系密切,可知夾脊穴與多經經氣相通。取頸夾脊4穴~6穴,符合局部取穴的原則,有疏經通絡、補益腦髓的功能,從而達到榮養腦竅、筋脈而止眩暈的目的。兩種方法均可以明顯改善眩暈、頭痛、頸肩痛等癥狀,提高病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以及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比較起來,經穴項七針的治療療效優于奇穴頸夾脊,項七針以補益腦髓、調整氣血見長,對眩暈癥狀有較好的治療作用;頸夾脊以通經、活絡、止痛見長,對頸肩痛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TCD可以敏感反映腦血管和腦血流情況,發現血流速度異常、血管痙攣、硬化等情況,是評價CAS的血管狀態和腦血流量的有效方法。兩組病人治療前椎 基底動脈平均血流速度均降低(低于正常下限值),血管搏動指數和阻力指數為反映腦阻力血管變化的可靠指標,其增高說明動脈硬化、彈性降低、阻力增加,治療后項七針組明顯降低(P<0.05)。其針刺機制為:一方面項七針可消除局部炎癥、緩解局部肌肉痙攣、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肌肉的營養代謝和血流動力學狀態,從而使頸椎的屈度、失穩狀態、椎間關節的紊亂得到調整;另一方面項七針能較好地降低頸交感神經的興奮性,使椎動脈交感神經叢得到良性調整,使痙攣的椎動脈得到緩解,反射性地使血管擴張,促進該區血管網重建,從而改善腦干中的網狀結構、前庭神經核區和內耳的缺血,達到眩暈停止的目的。
項七針和頸夾脊治療CSA,兩者在臨床均常用。兩組穴位結合運用后是有協同作用、還是拮抗作用?這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進一步探討。
作者簡介:賈紅玲(1969-),女,畢業于山東中醫藥大學,副主任醫師,醫學碩士,現工作于山東省棗莊市中醫醫院(郵編:277101);單秋華、張永臣,工作于山東中醫藥大學。
(本文編輯 王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