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744.1 R25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349(2007)05-0470-01
短暫性脊髓缺血發作,是臨床上少見的一種神經系統缺血性疾病。筆者在臨床中確診2例,現報道如下。
1 資料
[例1]女,58歲,在田間勞作時突然出現腰骶部疼痛,伴雙下肢無力,以左側為重,不能站立行走。急送醫院行腰椎CT檢查未見異常。既往有高血壓病病史5年,未正規服藥控制。病人入院時上述癥狀已有所好轉。查體:血壓160/100mmHg(1mmHg=0.133 kPa),顱神經檢查無異常,雙上肢肌力5級,肌張力正常,胸腰部棘突無壓痛及叩痛,左下肢近端肌力4+級,遠端肌力4級,肌張力略低,右下肢肌力肌張力正常,右下肢感覺稍差,未查及感覺減退平面,病理反射未引出。入院后30min(發病后約70min)腰痛緩解,左下肢肌力好轉,能自行站立,給予葛根素0.3g加入生理鹽水中靜脈輸注。發病后8h,癥狀完全緩解。住院2d出院。
[例2] 男,61歲,晨起后出現尿潴留,雙下肢無力,麻木1h入院,3個月前曾有間歇性跛行,休息后很快緩解。既往有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癥史。查體:血壓180/80 mmHg,體溫36.5℃,病AT腹部膨隆,膀胱區叩痛。雙下肢足背動脈搏動正常,對稱。腦神經及雙上肢未見異常,雙下肢肌力4級,肌張力正常,胸6以下針刺覺減退,深感覺正常,雙側Babinski癥(+)。顱腦CT未見異常。入院后給予導尿,輸注燈盞細辛注射液、奧扎格雷鈉等藥物,下肢無力癥狀很快緩解,入院當晚,自行活動自如,尿管拔除后能自行小便。第2天查雙下肢動脈超聲,管徑無明顯狹窄,血流速度正常。繼續治療7d,未再出現類似發作,好轉出院。
2 討論
脊髓的血液供應大部分來自主動脈發出的根動脈(90%),小部分來自椎動脈(10%)。脊髓表面有3條縱形的動脈,一條脊髓前動脈,兩條脊髓后動脈,其間有豐富的側支相通,脊髓的供血很豐富,較少出現缺血。但在脊髓的主要動脈發生急性缺血時,可在相鄰兩根動脈分布區的交界處發生供血不足,以T4,L1兩處多發。動脈硬化是脊髓缺血的主要原因,由于脊髓部分血供來自主動脈,因而主動脈粥樣硬化,主動脈手術等可以造成脊髓缺血。因其他疾病產生的短暫性低血壓,可以使缺血加重,從而出現癥狀。脊髓短暫性缺血發作一般持續短暫,多表現為間歇性跛行和下肢遠端發作性無力,可自行緩解,間歇期癥狀消失,臨床容易被忽視,造成漏診。反復發作則可能導致脊髓前動脈閉塞,造成不可逆后果,應引起臨床醫師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