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腦鈉素(BNP)與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中醫辨證分型的關系。方法測定來自本院心內科住院及門診的60例CHF病人血漿BNP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數,并與30例肺部疾病所致呼吸困難者(對照組)比較。結果CHF病人血漿BNP水平為563.00pg/mL6.40pg/mL,明顯高于對照組的15.27pg/mL±3.70pg/mL,心陽虛證為443.97pg/mL高于心氣虛證的44.47pg/mL.且隨著心功能分級的遞增BNP水平呈上升趨勢,左室射血分數呈下降趨勢。結論 血漿BNP可以作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敏感指標,為中醫辨證提供客觀依據。
關鍵詞:腦鈉素;充血性心力衰竭;中醫辨證分型
中圖分類號:R541.6 R256.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349(2007)05—0380—02
本研究觀察了6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病人心功能分級及腦鈉素(BNP)水平與中醫證型的關系,以期為CHF的中醫辨證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CHF組病例來自于2002年9月—2005年12月福建省中醫學院附屬第二人民醫院心內科住院及門診病人,共入選60例,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齡61歲±10歲;病程最短2周,最長30年;其中原發病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37例,風濕性心臟病6例,高血壓性心臟病8例,先天性心臟病4例,肺源性心臟病3例,擴張型心肌病2例;心功能分級:Ⅱ級32例,Ⅲ級11例,Ⅳ級17例:對照組30例為同期住院病人,臨床表現為呼吸困難,其中胸腔積液14例,氣胸16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為59歲1 9歲。中醫辨證分型:心氣虛組33例,心功能2級32例,心功能3級1例;心陽虛組27例,心功能3級12例,4級16例。
1.2病例入選標準①西醫診斷標準:充血性心力衰竭、胸腔積液、氣胸的診斷標準參考《內科學》,充血性心力衰竭按美國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的心功能分級標準進行分級;②中醫辨證分型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主要分為兩個證型:心氣虛證、心陽虛證。下列6項癥狀中,凡具備其中任何4項癥狀者,即可辨為該證型。心氣虛證:心悸、氣短、乏力、活動后加重、神疲、面色蒼白。心陽虛證:心悸氣喘或不得臥、咯吐泡沫痰、面肢水腫、畏寒肢冷、煩躁出汗、口唇青紫。
1.3觀察指標 用超聲心動圖測量CHF病人左室射血分數(LVEF),實驗室測定血漿BNP。
1.4血標本的采集和保存,所有研究對象均于清晨采集肘靜脈血2.5mL,緩慢注入有10%EDTA—Na 30 日和抑肽酶400IU的硅化玻璃試管中,充分混勻,全血在4℃離心(3000r/min)10min,分離血漿置-70℃冰箱中保存備測。
1.5血漿BNP濃度的測定方法用IRMA法,試劑盒由天津協和醫藥公司提供。測定儀器為合肥眾誠機電公司DFM—96型多管計器,數據經PC機處理并打印測定結果。正常值:男5.5pg/mL±18.2pg/mL,女6.7pg/mL±18.6pg/mL。
1. 6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1.5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均數的顯著性檢驗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數據間的相關性采用直線相關分析。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血漿BNP、LVEF與心功能分級的關系(見表1)
2.2血漿BNP與中醫證型的關系,心氣虛組的心力衰竭病人BNP為44.47pg/mL,心功能大多2級~3級;心陽虛組的心力衰竭病人BNP為443.97pg/mL,心功能大多3級-4級。陽虛時BNP水平明顯高于氣虛時BNP水平(P<0.01),而且陽虛時心功能分級高于氣虛時心功能分級(P<0.05)。
2.3 CHF組與對照組BNP比較 對照組BNP為15.27pg/mL±3.70pg/mL,CHF組為563.00pg/mL±6.40pg/mL,心力衰竭組與對照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01)。
3 討論
在心力衰竭時,內源性BNP水平升高,是左心功能衰竭的一個敏感和特異的指標。腦利鈉肽是由日本的Sudoh等于1988年首先發現并命名的利尿利鈉活性肽,人的BNP由32個氨基酸組成,其結構與心鈉素相似。BNP是主要由心室分泌的心臟激素,反映心室的負荷過重及左心室功能,BNP和左室舒張壓、左室射血分數及心功能NYHA分級更密切相關,是左室收縮功能不全的最強標志物,可以作為診斷心力衰竭的指標。因此,BNP對CFIF病人評估療效及估測預后具有重要價值,具有簡單、準確、方便、創傷小的特點。有研究發現,原發性肺病導致的急性呼吸困難病人BNP濃度正常,而心力衰竭導致的急性呼吸困難病人BNP濃度明顯高于正常,提示BNP可以鑒別心源性和肺源性呼吸困難。本研究結果分析符合相關資料結論,CEIF組與對照組BNP比較,對照組BNP水平基本正常,說明BNP可作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并且可作呼吸困難的鑒別標準。
辨證論治是中醫最重要的特色,根據病者的主觀癥狀和舌象、脈象等客觀表現所做出的辨證是臨床施治的基礎。充血性心力衰竭作為臨床常見的危重病證,臨床表現復雜多變,從心力衰竭的千變萬化的證候中探求和心力衰竭的發生發展關系最為密切的基本病因,進而發現其演變規律是現代中醫研究心力衰竭的首要課題。充血性心力衰竭屬中醫本虛標實之證。本虛以心氣虛、心陽虧虛為主,心氣虛證多由素體虛弱,或久病失養,或年高臟氣衰弱等原因導致。陽氣虛衰,不能溫煦心陽而導致心陽虛。故陽虛證常由心氣虛進一步發展,或由其他臟腑病癥波及心陽而成。心陽虛衰則推運無力,陽失溫煦則虛寒內生,標實多見血瘀、痰濁、水飲。而心氣虛衰、瘀阻血脈、水飲潴留是充血性心力衰竭發生發展的根本原因,心主血脈,心的泵血功能是由心氣作用來完成,只有心氣旺盛,血液才能在脈管中運行不息以滿足全身的生理功能需要。一旦心氣虛衰,不能鼓動血液運行,使心輸出量減少,使組織絕對或相對灌注不足。其中最基本的原因是心氣虛和心陽虛。
本研究也證實心陽虛證的心功能分級及LVEF的程度較心氣虛證重,心陽虛證的BNP較心氣虛證明顯增高(P<0.01)。提出BNP水平對中醫心氣虛、心陽虛判斷有一定的聯系。
通過對BNP的測定不僅可以對氣虛、陽虛進行區分,還可以對病情輕重進行判斷,在辨證治療的基礎上可以為辨病治療提供依據,BNP是心氣虛、心陽虛的內在因素。但由于本研究收集的病例數偏少,僅對氣虛及陽虛與心功能、BNP的關系進行了初步、局限的探討,今后借助現代醫學手段檢測BNP水平為心力衰竭的辨證治療提供客觀依據將是必然趨勢。
作者簡介:嚴萍(1966—),女,畢業于福建中醫學院,副主任醫師,現工作于福建省中醫學院附屬第二人民醫院(郵編:350003);黃飛翔、陳美華、鄭登滋、許揚,工作于福建中醫學院附屬第二人民醫院;林求誠,工作于福建中醫藥研究院。
(本文編輯 王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