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觀察益心脈顆粒結合西藥治療慢性心力衰竭(CHF)的臨床療效,并探討其可能的作用機制。方法80例CHIC病人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給予常規西藥治療,治療組在常規西藥治療基礎上加服益心脈顆粒。觀察兩組,臨床療效,并檢測血清血管緊張素Ⅱ(AngⅡ)、白細胞介素-6(IL-6)、內皮素-1(ET-1)。結果 治療組臨床療效總有效率為87.5%明顯優于對照組的72.5%(JP<0.05);同時治療組AngⅡ,II-6,ET-1治療后分別為(72.28±56.45)pg/mL,(48.91±7.65)pg/mL,(84.76±40.52)pg/mL,較對照組明顯降低(P<0.05)。結論益心脈顆粒結合西藥治療慢性心力衰竭效果肯定。
關鍵詞:慢性心力衰竭;中西醫結合療法;益心脈顆粒
中圖分類號:R541.6 R25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349(2007)05—0381—02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心內科的常見病,是大多數心血管病的結局。本研究應用益心脈顆粒對40例CHF病人進行研究,并與常規治療的40例進行對比,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入選8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均為2006年1月—2006年12月廣西中醫學院附屬瑞康醫院住院及門診病人,診斷按WHO及我國診斷標準,心功能按NYHA分級法符合Ⅱ級~IV級,其中冠心病35例,高血壓病20例,心肌病16例,風濕性心臟病9例,年齡56.28歲±6.28歲,中醫辨證屬心氣不足兼血瘀水停型。按其就診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基礎疾病、心功能分級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對照組根據其病情給予洋地黃、利尿劑、血管擴張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等常規治療。治療組在上述西藥治療基礎上,加服益心脈顆粒(由人參、水蛭、茯苓、桂枝、栝蔞等組成,廣西中醫學院附屬瑞康醫院中藥制劑室制備),每次10g,每日3次。兩組療程均為4周。
1.3觀察指標
1.3.1癥狀觀察采用《中藥新藥治療心力衰竭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癥狀分級量化標準(包括心悸氣短、自汗盜汗、疲倦乏力、面肢水腫、腹脹尿少、夜寐欠安等),按輕、中、重度分級計分:無癥狀計0分,輕度計2分,中度計3分,重度計4分。
1.3.2實驗室檢查指標全部受試者于參加實驗第1天及第28天時,分別于清晨空腹采肘靜脈血6mL,用于測定血漿血管緊張素Ⅱ(AngII)、白細胞介素-6(IL-6)、內皮素-1(ET-1)。放射免疫分析試劑盒由北京北方生物試劑研究所提供,檢測在廣西中醫學院附屬瑞康醫院檢驗科協助下完成。
1.4療效判定標準
1.4.1臨床癥狀顯效:主癥基本或完全消失,治療后證候積分減少≥70%;有效:治療后證候積分減少≥30%;無效:治療后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
1.4.2心功能顯效:心力衰竭基本控制或心功能提高2級以上;有效:心功能提高1級但不及Ⅱ級;無效:心功能提高不足1級或較治療前無改變。
1.5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1.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用r2。檢驗,計量資料用t檢驗,等級資料刖Ridit分析。
2 結果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2.2兩組實驗室比較(見表2)
3 討論
CHF屬祖國醫學心悸、喘證、水腫等范疇,基本病機為本虛標實。本虛以氣虛、陽虛為主,標實多為瘀血內停、水邪泛濫。多數醫家認為,治療當以溫陽益氣為主要治則,并輔以活血利水。現代醫學認為,CHF的發病機制已經由單純的血流動力學障礙轉向以神經內分泌為主、多種因素參與的以心室重構為主要特征的心臟超負荷機制。慢性心力衰竭時,交感神經活性持續增高,導致心臟負荷加重,心肌耗氧量增加,心律失常閾值降低。交感神經活化后另一重要作用是:激活包括腎素一血管緊張素系統(RAS)在內的一些全身和局部的激素系統,使血管張力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誘發心肌細胞、平滑肌細胞凋亡,最終使心功能趨向衰竭。IL-6、ET-1是在心肌細胞凋亡中起重要免疫調節作用的細胞因子,其水平的改變是反映心力衰竭發生時間及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益心脈顆粒是著名心血管專家方顯明教授的經驗方,方中以人參作為君藥,大補心氣、安神益心,且有氣行血行之意;桂枝為臣藥通陽行脈,輔助人參以補益心氣,振奮心陽;栝蔞理氣寬胸、化痰泄濁;水蛭活血逐瘀、通脈散結共為佐藥;茯苓利濕消痰、寧心安神為使藥,諸藥配伍,可起到益心氣、通血脈、散瘀結、利水濕的作用。臨床研究表明,益心脈顆粒可顯著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的臨床癥狀及體征,治療組能通過更好地降低AngⅡ,IL-6,ET-1,提示中藥益心脈顆粒有降低CHF時RAS的過度激活及心肌細胞凋亡和壞死作用,影響心力衰竭時心肌重塑過程,從而延緩心力衰竭進展。
作者簡介:黃紹湘(1957—),男,畢業于廣西醫科大學,副主任醫師,現工作于廣西中醫學院附屬瑞康醫院(郵編:530011);楊小英,工作于廣西中醫學院附屬瑞康醫院。
(本文編輯 王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