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運用量表及生化指標評價針灸結合康欣膠囊對腎虛血瘀型血管性癡呆病人的臨床療效。方法篩選以腎虛髓虧、經絡瘀阻、神明失用為基本病因病機的血管性癡呆病人90例,分為應用針灸結合康欣膠囊、康欣膠囊、西藥喜得鎮(雙氫麥角堿)3組,應用簡易智力狀態檢查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和生化指標進行檢測評估。結果針灸結合康欣膠囊及單用康欣膠囊均可提高血清血漿降鈣素基因相關肽(GRP)水平(分別為25.26 pg/mL±2.19pg/mL;24.89pg/mL±1.92pg/L),降低內皮素(ET)(分別為1.21pg/mL+0.57pg/mL;1.12 pg/mL±0.47 pg/mL)、血漿血小板q顆粒蛋白(GMP~140)水平,且針灸結合康欣膠囊降低GMP 140更為顯著;在改善智能狀態、日常生活能力和中醫證候療效方面,3組療效相似。結論 康欣膠囊對腎虛血瘀型血管性癡呆的治療是安全有效的,若配合針灸則療效更佳。
關鍵詞:康欣膠囊;針灸;腎虛血瘀;血管性癡呆
中圖分類號:R749.1 R285.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349(2007)05—0398—03
血管性癡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因腦血管疾病所致的智能及認知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由于腦血管病的多發性,VD成為人類高發病之一,嚴重危害著老年人的健康。該病有潛在的可防治性,又被稱為“可逆性癡呆”。隨著醫學的發展,中西醫對VD的防治均有較大進展,中醫在VD的療效方面與目前西醫相比具有一定的優勢,現代中醫立足于中醫藥基本理論,利用西醫先進的實驗室技術,研究其病變機制,促進藥物開發,提供預防和治療新思路,為進一步治療VD尋求一條有效途徑,塒維護老年人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診斷和納入標準
1 1.1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按IISM-(Ⅲ)-R和I(D-10關于癡呆的標準進行診斷,符合下述標準可診斷為VD:①有癡呆癥狀,病程3個月~12個月;②簡易智力狀態量表(MMSE)評分<25分;③有急性發病或階梯進展型病史;①有神經系統局灶定位體征;⑤Hachinski缺血計分>7分以上;⑥排除癡呆的其他原因;⑦顱CT或磁共振成像(MRI)證實顱內有大灶或伴多灶腦血管病變。
中醫診斷參照1990年全國癡呆專題學術研討會制訂的老年癡呆的診斷、辨證分型標準。本研究小組所研究的證型為腎虛血瘀型。
1.1.2入組標準和排除標準①入組標準:年齡60歲~85歲;門診或住院病人,入組前測定漢密頓抑郁量表和哈金斯金(Hachinski)缺血指數,符合VD診斷標準,癡呆嚴重程度控制為總體衰退量表(GDS)評定為3級~5級;MMSE評分為。15分~25分。②排除標準:年齡>85歲,MMSE評分>25分或<15分;假性抑郁性癡呆或重度抑郁、Alzheimer's病、混合性癡呆、老年性精神病;癲癇或帕金森氏病,失眠,失語,聾啞,嚴重心、肺、腎、內分泌和代謝障礙疾病病人,病情處于急性期以及不配合治療者。
全部入選病例經胸透、心電圖及肝、腎功能等檢查,排除合并心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并發癥疾病者及精神病病人。
1.2研究方法
1.2.1分組方法將90例臨床觀察病例編為1號~90號。根據隨機數字表分為A,B,C 3組,每組各30例。A組(康欣加針灸組):基礎治療結合中藥康欣膠囊(由福建屏山制藥廠提供主要中藥成分:女貞子、枸杞子、菟絲子、何首烏、黃精、黃芪、淫羊藿、當歸、丹參、丹皮、酸棗仁、菊花、山楂等,規格為每粒0.3g)并配合針灸治療;B組(康欣組):基礎治療結合中藥康欣膠囊;C組(喜得鎮組):基礎治療結合西藥喜得鎮(雙氫麥角堿)。
以上3組性別、年齡、受教育水平經齊性檢驗無統計學意義。病程長短、病情輕重及中醫辨證分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即3組間有均衡可比性。
1.2.2 治療方法A組(康欣加針灸):中藥康欣膠囊配合針灸,針灸原則:調理髓海。主要取四神聰、風池、百匯,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min,每日1次,針刺每周5次,停2d,共針刺2個月;中藥康欣膠囊,每日3粒,每日3次,共服60d。
B組(康欣):中藥康欣膠囊,每日2粒,每日3次,共服藥60d。
C組(喜得鎮):口服喜得鎮(由瑞士山德士藥廠與天津華津制藥廠合作生產)1.5 mg,每日3次,共服藥60 d。
1.3.3組均給予基礎治療,原有腦血管缺血性疾病的病人給予復方丹參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鹽水(糖尿病病人)中靜脈輸注10d-14d,血壓高者控制血壓,血糖高者控制血糖,相對應的支~持治療和肢體的康復訓練。
1.3觀察項目 采用定式病例報告表進行一般資料及臨床病史的收集,在治療前及治療后60d采用MMSE量表評定智能狀態,日常生活功能(ADL)量表評定日常生活能力,同時進行中醫證候、舌脈觀察,計算中醫證候積分、中醫證候療效,隨時填寫副反應量表。治療結束后進行臨床總評量表(CGI)的評定。并檢測胸透、心電圖、肝功能、腎功能等檢查,以評價藥物安全性。
1.4 實驗室檢測指標及方法 血漿降鈣素基因相關肽(GGRP)、血漿內皮素(ET)均采用放免法測定,其試劑盒均由解放軍科技開發中心放免研究所(北京東亞免疫技術研究所)提供。測定儀器為合肥眾誠機電公司DFM-96型多管r計數器,數據經PC機處理并打印測定結果。
血漿血小板α顆粒膜蛋白(GMP-140)用酶聯免疫吸附雙抗體夾心法(ELISA法)測定,試劑由太陽生物公司提供,儀器使用美國伯樂公司kxta型全自動酶免疫分析儀測定。
1.5療效評定標準依據MMSE,ADL等量表治療前后分值變化的百分比[(治療前評分一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結合臨床觀察,參考實驗室檢查和中醫候、舌、脈,作為總體療效判斷的依據制訂標準。臨床控制:臨床癥狀全部緩解,極顯著改善;顯效:臨床癥狀明顯緩解,顯著改善;有效:臨床部分癥狀改善,輕度改善;無效:基本病情無變化、輕度惡化、極顯著惡化。
1.6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 11.5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多組間數據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兩組間比較采用連續校正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r2檢驗。
2 結果
2.1 3組MMSE、ADL量表及中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1)
2.2 3組MMSE、ADL量表及中醫證候療效比較(見表2)
2.3 3組CGRP,ET,GMP 140比較(見表3)CGRP,ET治療后各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VD的發病是繼發于中風后出現的以智能障礙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病癥,根據發病特點應屬于祖國醫學“癡呆”“譫忘”等范疇。VD病人的認知功能損害程度常有波動,智能損害可呈“斑片狀”,因為是局部腦部病變所致、智能損害可能只牽涉某些特定的認識功能,如計算、命名等。結合臨床和中醫證候的流行病學調查分析認為,VD多由髓減腦消、神機失用所致,病位在腦,病理性質為本虛標實。腎氣虧虛為本,瘀血阻滯為標,其中腎虛是VD發生發展的根本原因,腎虛日久必致血瘀。血管性癡呆發病機制的新學說認為,腎虛是血管性癡呆發生與發展的根本原因,而痰濁停聚和脈絡瘀阻后化毒為害,產生的內生之毒則為血管性癡呆發病過程中的基本病理環節。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在中樞神經系統,ET能夠通過神經細胞內興奮性氨基酸的釋放和caZ+內流等途徑,導致腦血管廣泛收縮或痙攣,造成腦缺血缺氧,促進癡呆的發生發展。病人的血漿和腦脊液中ET明顯升高,過度升高的ET引起腦血流(CBF)的下降,這是導致癡呆時進行性認知功能損害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已有許多證據表明CGRP介導了生理和病理情況下腦血管的舒張反應。其能使腦血流量顯著增加,可使反應性腦充血明顯減輕,有減輕腦損傷的作用。CGRP還與神經內分泌及新陳代謝有關。并且其還參與腦的高級神經活動,如記憶和認識。
補腎健脾養血活血中藥復方制劑康欣膠囊可提高VD模型大鼠皮質頂葉、海馬CA1區神經生長因子(NGF)表達,從而減輕腦缺血后神經系統的損傷,降低神經細胞凋亡及遲發性神經元壞死發生率,保護突觸形態和數量,從而保護缺血損傷后神經系統功能,有利于維持中樞神經系統的高級功能。現代藥理還證明,此方可明顯促進腦水腫的吸收,減小腦水腫體積,具有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作用,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增強免疫力及抗衰老、強筋骨;治療冠心病、降低血壓、預防高血脂、抗炎、抗衰老等多種生理活性。
本研究應用針灸配合康欣膠囊治療VD,針灸穴位以四神聰、風池、百匯為主,根據病情佐以其他穴位,百匯為督脈要穴,督脈“上額交巔上,入腦絡”并總督一身之陽脈,可醒腦開竅養髓;風池為足少陽膽經治風要穴,功能平肝息風;四神聰能鎮靜安神,以上諸穴合用,具有活血通絡、調理髓海、補虛瀉實之效,從而達到治療本病的目的。
發病后血小板的高活性對血液黏度的降低,改善局部血供,及血栓蔓延都有影響,而針刺對于血小板活化程度改善的意義便體現于此。針刺后血漿GMP-140有明顯的變化。其含量與單用康欣膠囊或喜得鎮接近,因此針刺對調節缺血性中風病人血小板的活性,改善血液凝、黏、聚的病理狀態,提高腦功能,促進肢體功能恢復具有重要意義。
針藥治療接近后MMSE,ADL量表顯示有明顯改善,故此法全面地改善VD病人的認知功能和非認知功能。單用其中任何一穴進行治療,VD病人的時間定向、空間定向和圖形描記能力都有顯著提高。百會還長于改善語言命名和短程記憶。
本課題研究表明,中藥治療腎虛血瘀型血管性癡呆,在改善病人智能狀態、日常生活能力和中醫證候療效以及CGRP,ET,GMP-140方面與喜得鎮相似,且臨床研究中未見藥物所致的毒副反應及嚴重的不良事件,提示康欣膠囊是治療腎虛血瘀型血管性癡呆安全有效的藥物。若能配合針灸治療,則療效更佳,此為本研究的特色之處。為臨床上推廣祖國醫學針藥治療腎虛血瘀型血管性癡呆提供了臨床依據。
作者簡介:王謹敏(1969-),女,畢業于福建醫科大學,副主任醫師,現工作于福建中醫學院附屬第ALAN院(郵編:350003);王梅平,工作于福建省老年病院;杜建、蔡晶,工作于福建中醫學院中西醫結合研究院老年病研究所;余征宙,工作于福建中醫學院附屬第二人民醫院;鄭建詢,工作于福建省人民醫院。
(本文編輯 王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