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調查高血壓病痛人掌握高血壓危險因素的狀況及降壓效果。方法 采用24h動態血壓方法對100例確診的高血壓病病人進行監測,了解高血壓危險因素知曉率和服用降壓藥物的效果。結果 高血壓病病人對使血壓升高的危險因素知曉率較高,但對高血壓病危害及嚴重性沒有足夠的重視。服藥治療期間70%的受試者不能定時監測血壓,68%受試者不知曉監測血壓的注意事項。治療的依從性較低,46%的受試者未能按照醫囑服用降壓藥,服藥誤區在血壓上升則服藥,血壓正常就隨心所欲地停藥,對血壓略升高或略降低就加減藥物。其次對危險因素的干預措施不恰當,由高血壓危險因素導致的高血壓合并癥控制達不到理想的高血壓療效標準。結論 對高血壓病病人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還須進行有效的健康教育,才能把高血壓的危害降到最低。
關鍵詞:高血壓;動態血壓;健康教育,治療依從性
中圖分類號:R544.1 R255.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349(2007)05—0454—02
高血壓是全球范圍內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我國高血壓患病率呈上升趨勢,已成為我國人群致死、致殘的主要病因之一。目前我國高血壓病病人中仍存在著知曉率低、治病率低、控制率低的情況。已確診為高血壓病的病人尚未重視或缺乏高血壓病相關危險因素、血壓的變化規律及健康行為等的知識,高血壓治療的依從性仍未獲得滿意的臨床控制水平。本研究采用了24h動態血壓監測方法對100例高血壓病病人藥物治療的依從性進行臨床觀察。現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太原市第二人民醫院2004年—2006年門診及住院確診的高血壓病病人100例,均接受降壓藥物治療,病程最長30年,最短1年。<60歲組21例,平均年齡50.0歲,男性平均年齡48.7歲,女性51.1歲,男性10例,女性11例。≥60歲組79例,平均74.9歲;男性平均年齡75.5歲,女性73.8歲;男51例,女28例。
1.2方法24h動態血壓采用無創性攜帶式全自動動態血壓監測儀(日本尼士DS—250),監測間隔設置為白晝(06:00~22:00)30min,夜間(22:00至次日06:00)60min,每例受試者24h應獲得42個血壓臨測值,有效監測次數大于應獲得次數85%以上視為有效。動態血壓研究參數及正常參考值:24h<130/80mmHg(1mmHg=0.133kPa);白晝<135/85mmHg;夜間<125/75mmaHg;24h血壓負荷值<10%。
1.3健康教育方法 與每位病人及家屬進行交談溝通,了解病人存在那些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和不良嗜好,掌握引起高血壓的病因;了解病人對高血壓病的認識程度、服藥知識掌握程度、是否聯合用藥、是否存在服藥誤區等,確立病人指導要求,制定個體化的健康指導計劃。
1.4健康教育具體實施內容①生活方式:執行高血壓一級防治內容;②血壓:生物體都有24h的生物節律,人類的血壓也一直在波動著,其變化有明顯的晝夜特征,正常人06:00~08:00血壓急驟升高,09:00~11:00出現第一峰值血壓,中午12:00~14:00血壓處于低谷,16:00~18:00出現第二峰值血壓,而后又緩慢下降,00:00~03:00血壓處于最低谷,以后又呈上升趨勢。一般夜間血壓比白天下降幅度10%~25%,表示血壓晝夜節律正常,即“兩峰一谷”型,稱之為“杓型”血壓。若夜間血壓下降率<10%,表示晝夜節律異常,稱之為非杓型血壓。在正常血壓范圍并無最低閾值,因此抗高血壓治療的目的是將血壓恢復至140/90 mmHg以下。③血壓監測:24h動態血壓監測時間最好在08:00~09:00至次日同時,根據檢測要求分清是診斷高血壓還是監測藥物降壓療效,未確診高血壓的病人要在未服降壓藥物前檢測;觀察降壓療效的病人監測時要遵醫囑按原定時間正常用藥。兩周后復查為宜。
2 結 果
2.1動態血壓監測結果100例受試者中以老年高血壓病病人居多。≥60歲組夜間血壓正常率僅為37.9%,24h血壓正常率22.8%,血壓增高以收縮壓為主且夜間異常較高。而<60歲組以舒張壓增高為主,夜間血壓和血壓負荷值異常率表現明顯。(現表1)
2.2知曉高血壓危險因素情況 易引起血壓升高的幾項危險因素知曉率較高,對血壓的變化規律、血壓降至多少為正常知之甚少。且對高血壓病危害及嚴重性沒有足夠的重視。服藥治療期間,70%的受試者不能定時監測血壓,更為顯著的是92%病人不知道服降壓藥后,血壓降至多少為達標,即使定時監測血壓,68%受試者不知曉監測血壓的注意事項。
2.3高血壓病病人治療的依從性46%的受試者未能按照醫囑服用降壓藥,高血壓病病人治療的依從性較低。依從性降低的主要表現對高血壓危險因素的知識缺乏或對高血壓危險因素重視不足,服藥誤區在血壓上升則服藥,血壓正常就隨心所欲地停藥,對血壓略升高或略降低就加減藥物。82%的受試者在服用降壓藥期間未能準確定期復查血壓。其次對危險因素的干預措施不恰當,由高血壓危險因素導致的高血壓合并癥控制達不到理想的高血壓療效標準。
高血壓是指以收縮壓和/或舒張壓增高,常伴有心、腦、腎和視網膜等靶器官功能性或器質改變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是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危險因素,而人們對高血壓疾病知識了解較少,還存在著誤區,導致出現小少亂服藥或聽之任之的情況,使高血壓的危險性大大增加。由于高血壓病病人大多無明顯的自覺癥狀,且并發癥出現緩慢,使病人在短時間內看不到疾病帶來的嚴重后果;同時疾病的長期折磨也使病人極易產生懈怠情緒。本研究結果顯示:高血壓病病人服藥后血壓正常控制率較低,原因大多為不重視高血壓的危害性,不能按時按量規律服藥,沒有改變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所致。如24h動態血壓監測結果所見:所有下棋、打牌、打麻將期間病人的血壓均維持在全天高水平狀態,跨越生理低谷區間時,可見生理低谷消失;有煙酒嗜好的病人藥物降壓效果較差。所以應加強對高血壓病病人的隨訪和健康教育,幫助病人樹立健康信念。重視藥物治療的重要性,根據24h動態血壓監測結果,合理選擇藥物類型、劑型和服藥時間,長效控、緩釋劑每日1次,清晨醒后即服,有晨峰的病人要在晚上服用;短效降壓藥,每日2次或3次,依據生理血壓高峰前30min~60min給藥。切不可按常規早、中、晚3次服藥,以防止夜間過度降壓。同時還要加強院外指導,建立完整的治療復查計劃以便調整藥物的劑量,監測不良反應等。
認識藥物的作用、副反應及聯合用藥的必要性,聯合用藥可以減少藥物的毒副反應并達到最佳降壓效果。不能憑感覺自認為血壓不高就減少服藥量或次數甚至停藥;也切勿隨意增加藥量或次數,使降壓太快太猛,造成人為的心肌缺血、腦缺血或腦卒中等臟器的再損害。同時要重視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遵循預防慢性病的“16緘言”即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灑、心理平衡,形成醫患及家屬一條龍的教育一治療康復體系,使高血壓病對人類的危害性降至最低。